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期的挑战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近1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必须实现从扩张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单一模式向结构多样化、从重知识传授到以能力为本的战略性转型。当前,研究生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高端人才激烈竞争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挑战
当今世界进入了创新驱动时代,世界性的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呈现出三个基本趋势:一是竞争目标高端化,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二是竞争起步超前化,发达国家逐步把人才竞争阶段前移,把争夺人才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竞争手段多样化,更加着眼于人才体制和环境建设。因此,发达国家把研究生教育提到了一个与国家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新高度。这种变化趋势集中反映在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近年来密集提出的政策建议中。CGS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代言人,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呼吁美国各界重视、支持和发展研究生教育。2007年发表了题为《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中流砥柱》的报告,提出了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如在关键领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吸引并且留住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人才。2008年发表了名为《研究生教育与公共物品》的报告,阐述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如何使美国以及全世界从中受益。2009年发表了题为《扩大研究生教育参与度》的政策报告,主张美国必须把其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日益多元化的人才库建设上,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作为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政策报告,都彰显着一个恒定的主题:在培养未来的创新者、发现者以及全球领导人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核心地位。
按照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达到75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这些人才从哪里来?高端人才单靠引进是无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像核心技术,需要大力引进,但是很多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到。因此,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主体要靠自己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立足于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视野,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要面向未来进行战略定位,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系统考虑研究生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和支撑环境等。
二、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与前沿研究一体化趋势的挑战
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研究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来保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通行做法。目前,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把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程度大大增强,学校70%左右的SCI论文,第一作者是研究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论文选题普遍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原创性成果少,另一方面由于在解决关键技术方面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衰减。比如,有些人文社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基本上没有应用价值;有些理科学生的研究内容陈旧,与世界科技前沿相距甚远;有些工科学生的论文更像工程报告,没有凝练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研究生总是差那么一口气。这些问题虽然反映在研究生身上,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导师和我们的培养制度。
从导师角度来看,导师的学术视野有多宽,研究水平有多高,有没有好的课题,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关键要把握三个要素:一是导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包括指导论文,也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选题一定要体现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能放宽条件、降低要求。二是学生对科研的参与度要深,导师与研究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形式,学生要实质性参与导师的项目,不能仅仅停留于做实验、收集材料等低层次合作,要在共同探索、有效互动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导师手中的研究课题层次要高,这也是基本条件,关系到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
从研究生培养制度来看,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高水平科研作为导向,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比如说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研究方法训练课程和前沿发展动态课程;在课程要求上,要大力推行探索性、研讨性教学;在质量保证体系上,不能光看论文的数量,是否研究实行代表作制度等等。二是进一步改进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完善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真正保证我们的导师是最优秀的教师,代表着某个领域的最高水平;真正能够让博士生参与高水平科研,从事前沿性研究。
三、研究生教育结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挑战
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包括多个方面,有层次结构,如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合理比例;有类型结构,如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合理比例;有来源结构,如生源来自985高校、211高校与一般高校的比例,等等。其中,如何优化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结构,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在一流大学保证相当规模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基础上,重点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研究生教育中85%的硕士学位是应用型或专业学位。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
为此,国家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稳步发展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这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趋势,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但是,具体到不同高校,还有一个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问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像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以创建世界一流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既要高度重视国家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又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体系,通过深化改革来提高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如探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模式等。
同时,学术型与专业型之间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一个比例变化的问题,更涉及到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模式、内容、手段和标准等等。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各类型、各层次研究生的比例如何优化,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如何更好地既满足科学研究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需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前瞻性的谋划和布局。
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新挑战
大力推进国际化是快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还很大。比如,导师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太高,一些教师不具备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一些博士生缺乏国际沟通和按国际规范发表论文的能力;我们的培养理念、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大差距,等等。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谋划国际化战略的新举措和研究生教育的新抓手。
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送出去”;一个是“引进来”。在“送出去”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出国留学工作,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留学或访学,近年来更是加大资助力度,从2008年开始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出国留学人数从原来的每年7000人增加到每年12000人,其中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6000人。国内一些著名大学也把研究生出国访学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相应措施,资助优秀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出台了“博士生海外访学计划”,每年资助100名左右的博士生到国外访学。但是总的来说,留学规模还不大,受益的研究生还较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输送力度;同时,也需要研究相应政策,充分调动学校、学院、导师和研究生等各方的积极性,确保让最好的研究生到国外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或联合培养。
另一个方面是“引进来”,既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培养理念、引进海外优秀教师,也包括引进优秀的留学生。就留学生发展而言,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优秀人才、优秀生源的竞争程度前所未有;二是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前所未有;三是国家对留学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这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分析国外著名大学的学生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留学生(学位)在学生中占很大比重;二是留学生中大部分是研究生。一些著名大学的研究生中,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比如,哈佛大学的留学研究生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例是30%;麻省理工学院是38%;斯坦福大学是32%;剑桥大学是37%;牛津大学更高达60%。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学历留学生明显偏少,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更少。据统计,2009年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研究生留学生为9634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1.5%;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的研究生留学生为3037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4%。由此可见,我们在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非常大。面临当前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把学历留学生教育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谋划大思路和超常规的举措。
五、学术文化与研究生学风建设面临新挑战
学术文化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今年在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对于大学教育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术文化、学术诚信上。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学术文化问题非常严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当前的学术研究和学校的声誉,对于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大学教授因为学术诚信问题而名誉扫地,并且对所在学校和学科造成了恶劣影响。今年2月,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造假而放弃博士头衔,之后不得不辞去职务。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在一个学科里,只要出现一起学术诚信事件,那么这个学科,可能几年里,人才培养都翻不过身来。
保持良好的学风,必须要有良好的教风。导师,这个名号很尊贵。与“老师”、“教师”相比,“导师”不仅仅有着学术上的指导,还有着价值观、成长成才的导引职能,这也就意味着,在导师身上,不仅承担着学术责任,还承担着育人和学生思想教育职责。前不久,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在读期间您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不少研究生都填了自己的导师。有的学生在对自己导师评价中写下许多朴实而感人的话语,“导师帮助我完成人生蜕变”;“完美的老师,科学严谨,关心学生”;“风采迷人,学识渊博,良师益友”;等等。学生是在成长的,导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点滴指导和帮助,他们都会铭记在心。一个好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所以说,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导师要把教书育人放在研究生培养的首位,切实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总之,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强校之基和强国之路。在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要对宏观趋势、发展机遇有清醒和深刻的把握,切实把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教育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谋划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力争在重要问题和关键性的改革上能达成共识、形成突破,为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