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动静观

绘画动静观

马源[1]2007年在《园林夜景观营造探究》文中指出园林的夜景观营造是在城市、建筑夜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渐增长的夜间出行率使得园林夜景观营造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人们对园林夜景的要求也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性照明向具有景观艺术性的夜景观设计转变,因此园林夜景一方面应该满足人们夜晚出行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具有文化内涵,具有艺术感染力。那么要研究和做好园林夜景营造,就一定要研究分析城市、建筑的夜景营造理论、原则和方法。因此,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园林夜景的现状,并指出文化艺术性缺失、光污染现象严重等主要问题,然后挖掘了园林夜景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及古典园林动、静观这一优秀的组景手法,提出园林夜景观营造应具有文化内涵,期望能够对当前园林夜景营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又分析并总结了园林夜景观营造的原则及园林中各个要素的夜景观营造方式、方法,提出在项目规划前期就应该考虑节能问题。最后,挑选了叁处代表不同类型的园林,从文化、营造原则及夜景营造要素方面对其夜景营造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纳、提炼,对前面的理论进行了验证。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对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灯光文化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优秀的动、静观的组景手法,将其运用到园林夜景观的营造中去,进行夜景要素的组织,创造出符合中国特点的、贴近中国人心的夜景设计。及提出在园林夜景观营造的植物选择上,应从生态性、观赏性方面考虑,在规划初期可以考虑加入芳香植物,浅色亮色植物,在夜晚暗视觉条件下,能够提升园林的夜间魅力。

张品端[2]2015年在《李滉与朱熹的辩证思维方法之比较》文中提出李滉、朱熹的分合论和动静观在其辩证思维方法中独具特色。在分合论上,朱熹提出了"一生两""一个包两个"的思想,并通过一切事物都有对和事物的相反相成,说明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李滉提出"分而为二"和"合二为一"的结合是周悉而无偏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四端七情"说中。在动静观上,朱熹提出:动静无端始,不可分先后;动静相为对待,不能相无;动静互为其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极复静,静极复动等动静思想。李滉进一步指出:理有动静、太极有动静,并运用体用关系,进一步解释动静论。但他们受历史的限制,其辩证思维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陈蕾[3]2004年在《绘画动静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与静的形态普遍存在于中西方的绘画作品之中,艺术家们把动与静作为一个角度来观察、表现生命的面貌。动静关系在画面中的存在实际上非常具体:构图的开合、笔墨的运动、空间的构造、形神的表现等等,都可以从动与静的角度去加以理解。本文运用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研究方法,力图以动静问题作为基点进入绘画、深入研究绘画的生成,以此来考察中西方绘画中的共同规律,从而实现指导绘画创作实践的目的。绘画中的动与静,包含了从画面形态到精神指向两个层面的含义。本文借用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对动与静的画面形态进行辅助研究。通过把“视知觉”的相关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动静观念进行比较,如知觉力与“动势”、力场与“絪緼”、静与“动态平衡”……可以发现: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一种基本的画面形态——力的运动及平衡。探讨动静的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生命面貌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传达生命精神为目的而构造知觉力的形态。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神的追求不但提升了形的存在价值,也从更深刻的角度挖掘了动静的精神内涵。对绘画之“神” 的表现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所描绘对象的生命情态和艺术家心通天宇的思想境界。只有将二者合一才能构造完整的艺术生命,从而真正传达出绘画作品的神韵。动与静在绘画中的实现是建立在“抽象的真实”基础之上的。“抽象的真实” 超越了事物可见的表象,反映的是事物的神韵与规律,成为了“更高的真实。” 这一真实是对事物内部特征与深层结构的抽取。绘画中的乐舞特征正是对宇宙运动节奏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实现“抽象的真实”、实现动静从画面形态到精神层面的完整表达,其途径往往是通过艺术的想象。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中所蕴涵的动静规律为当代绘画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方法、一种读画、赏画的方式和一条创作的思路,对于学术创新、教学探索都具有一定意义。

宗菲[4]2013年在《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园林美学范畴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园林美学范畴是研究园林美学的必由之路,反映了主体对园林中一切与“美”有关内容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认知,它往往与审美实践相联系,通常也被称为“审美范畴”。中国园林美学范畴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直接反映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自然”、“写意”、“含蓄”、“冲淡”、“调和”、“空静”、“悲悯”等意境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综合体现,与将自然观理论化、抽象化的哲学显然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魏晋南北朝人本主义的确立催生了魏晋时期感物美学的成熟以及绘画、造像、园林等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促进了儒、道、释文化思想的合流,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奠定了基础;理性自然宇宙观的形成打破了谶纬迷信之学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垄断;思辨式方法论的产生增加了理论的逻辑性,这些都与玄学的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借助原始的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的分析与总结,全面总结了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思想及其形成的过程。从中提取出一切与美学相关联的理论内容,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相联系,从而确立了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论文直击中国传统园林美学范畴形成的哲学根源,探求其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思想内涵,达到提升其理论高度的目的。并将“意境”范畴确立为园林美学范畴中的首要范畴,作为连接理论与审美实践的重要环节,促进了美学范畴在园林创作及审美中的应用。

段戡, 周江南[5]2003年在《试论蕴含于骨折固定术中的动静观》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证骨折在理想的位置上尽快获得愈合(严格来说是“再生”) ,使骨折肢体恢复正常功能 ,必须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而骨折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固定 (静 )与活动 (动 )的对立统一。骨折肢体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动静需要 (或生物力学需要 ) ,并随着

黄利兵[6]2014年在《静中见动,动中寓静——论古典园林之动静观》文中研究指明动观静观,乃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动静有,则意境出。静观是园中游览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二者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文章通过对古典园林动静观的阐释,以及动静产生的原因,浅析园林动静美学,同时探索其对今日景观园林设计的启发。

谭雪芬[7]2010年在《略论“动静观”的理论描述》文中研究指明动静,作为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常在讨论中国画的范畴中出现。动之所极便为静,静之所致便是动,二者互为依存。动静,同时涉及中外艺术共同的审美理想,艺术家总是试图在静态的造型艺术中表现出动感,以求画中有"诗"、画中有"神"、画中有"意"。本文尝试以西方艺术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动静观的理论描述,试图找到中西绘画理论在动静关系上的共同点。

陈爱霞[8]2016年在《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与何家英《秋冥》作品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西方油画家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中国人物画何家英《秋冥》是两个不同画种,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似有似无的关系和区别。本文将从画面的表现思想、构图、画面动静观来阐述这两幅作品。

周艳芳[9]2017年在《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中,陈从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研究者,尤其是在江南园林美学的研究上,突显了他重视勘察实践研究的科学精神、文人素养的文学精神、绘画和戏曲欣赏的艺术精神。他富有哲理的造园、复园、品园的思想理念,推进了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世界园林的发展。他被日本园林界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本文从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五个部分展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具有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的跨学科的学术特质,形成了综合的园林美学特征。以他的代表作《说园》为线索,针对他的艺术审美特征、造园哲学思想、园林理法进行充分解读,更进一步地针对江南园林特有的诗意美、画意美、曲意美、空间美的艺术审美特征;“静以悟动”、“有法而无式”、“相反相成”的造园哲学思想;造园之学、复园续史之理、品园叙游之道的园林理法分析,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时间维度上,列举陈从周实践勘察“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与现存环境的重构价值、“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迭石作品的重大发现,几经考证的现实超越,“恭王府”的循律、气派,堪称“王府之最”的学者之判的古建筑园林勘察;上海豫园、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的古园林修复、重构;扬州鉴真纪念堂、云南安宁楠园、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理论,更充分地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从美学维度上,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以陈从周典型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据,梳理“江南园林甲天下”、“观之不足”的江南园林精神、江南园林唯美的昆曲艺术的地方因素的强调,突显他的江南秀色浸染的地方主义情怀;列举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宗白华、金学智,展开学术思想比较,以论证其“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学术高度,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同时,展开与台湾园林、日本园林、英国园林的东西方园林美学思想的比较,确立陈从周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世界地位,以更具特色地剖析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在空间维度上,以美国文化背景下立意中国园林”明轩”,基于现代场所,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场所的哲学理念、自然精神、意境审美、含蓄之美等典型的中国美学特征的现实超越,体现“明轩”现代场所精神,以确立“明轩”跨越世界意义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价值,阐述陈从周国际语境下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中国园林先后落座世界上叁个国家。从文化上分析,同属于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都接受了中国苏州典型江南园林的文化融入,这与其开放、自由,善于接受异域文化的多维度审美意愿,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英国,则接受了中国北京典型北方宫廷园林的文化融入,与其政治、政权,善于排斥异域文化的唯美的审美意愿,有着深入的联系。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的多维度阐释,丰富了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内在本质,明晰了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审美特征,深化了江南园林的现代场所精神,确立了江南园林美学的世界地位。

马源, 邹志荣[10]2006年在《谈古典园林动·静观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和鉴赏实践中,园林的动观和静观是两种最基本的艺术方法,动观是游,静观是息,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园林游赏往往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而动中含静。从古典园林动观、静观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对动、静产生影响的理论,最后谈到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园林夜景观营造探究[D]. 马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 李滉与朱熹的辩证思维方法之比较[J]. 张品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3]. 绘画动静观[D]. 陈蕾. 清华大学. 2004

[4]. 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园林美学范畴的构建[D]. 宗菲. 天津大学. 2013

[5]. 试论蕴含于骨折固定术中的动静观[J]. 段戡, 周江南.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6]. 静中见动,动中寓静——论古典园林之动静观[J]. 黄利兵. 艺术教育. 2014

[7]. 略论“动静观”的理论描述[J]. 谭雪芬.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0

[8].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与何家英《秋冥》作品解读[J]. 陈爱霞. 艺术品鉴. 2016

[9].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周艳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10]. 谈古典园林动·静观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J]. 马源, 邹志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标签:;  ;  ;  ;  ;  ;  ;  ;  ;  

绘画动静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