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_素质教育论文

对素质教育理论内核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内核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素质教育理论探讨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首先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导性教育价值命题提出来的,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对人发展而提出的要求[1]。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现状而产生的。从根本上讲,它是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产物,是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而提出的[2]。也就是说,对“素质教育”来说,它先有来自教育实践的思想、观念,后才有寻找和探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这就产生了对素质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看法、理论,甚至连定义也尚未定论。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误解甚至是曲解。这就有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核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后来,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全民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大多是一些实践的尝试和经验的总结,实践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撑,这就更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的本来含义是“白色质地”、“本质”[3]。后来被引入作为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术语。对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1)素质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或禀赋。它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对主体的要求或条件。其主要来自后天的习得、养成和教育,是在先天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是后天在先天基础上的文化结晶。因其不是先天的基础本身,所以又称素养[4];(3)主张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结合。这是目前心理学、教育学所主张的一种看法。

我们认为,“素质”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而成为的“素质教育”,既然是教育实践的产物,那么对“素质教育”的“素质”就应取其后天习得、养成和教育的含义。所以我们主张采取对“素质”第二种看法,即取其后天性,强调素质的习得、养成和教育性,与素养密切相联系。这才更接近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也才与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相一致。但是,我们也认为素质不等于素养。素质在理念上是素养的更高、更深的一个层次。就像能力不等于技能,能力是技能的更高、更深的一个层次一样。

那么,素质教育就是对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进行后天的习得、养成和教育。时代不同,教育对象及其年龄的不同,素质教育的基本品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目前大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其侧重于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对传统教育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划分。常把一种新教育思想提出产生时以前的教育都统称为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是在传统教育发展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占据了一定时期教育思想的主流的,一种不利于人及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潮。是一切围绕考试要求,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5]。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考试要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就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和教育过程的畸形。在“学校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知识的传授中又只是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6];在学生发展上重优生、轻差生;过分重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了共性而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首先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7]。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个体发展需要什么,应该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一些专家将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并逐步做到“学会生存”,形成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社会需求的“易于再培训”的人才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

因此,从本质上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源于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从杜威开始,就把教育的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工具的价值。内在的价值是指某种事物、某种活动本身的意义;外在的价值则是指某种事物、某种活动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起的作用。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外在的工具的价值,即教育成为高考、谋求职业等的手段和工具;素质教育则是首先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即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其次才追求另外的价值。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分的根本所在,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还是对高等教育而言都是如此。

同时,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但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否定和抛弃。传统教育中有着素质教育的成分,素质教育也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中许多优秀的成分。

四、素质教育与考试

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最大障碍在于考试,尤其是高考这种选拔性的、择优录取性的考试。于是有的中、小学就把取消或减少考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指标。这其实是对素质教育、对考试的一种片面、歪曲的理解。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分在于: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外在的工具的价值,素质教育则是首先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评价对任何事物、活动都是必需的、必要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考试本身没有错。“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更未排斥考试”[8]。一方面,素质教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而评价的准确、恰当与否依赖于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也就是说,评价的准确、恰当与否取决于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另一方面,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对学生给予反馈。而及时的、准确的、恰当的反馈对学生的发展是重要的、十分必要的。这已经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所证明。

因此,强调考试的信度与效度,让考试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真正把握住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内涵,另一方面加强考试的内容形式与素质教育的衔接。

五、素质教育的素质的理论结构构想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的理论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质的静态结构;二是素质的动态结构。

素质的动态结构指的是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知识、技能、能力三者动态运行过程中所构成的素质结构。(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这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就是体现和形成素质的过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但又促进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的动态运行受素质的影响却又促进着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素质是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技能训练和实用学科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片面理解。这种思想在高等学校里面尤其突出。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上、在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忽视上、在学生的“考证热”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因此有的专家呼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以学为主”[9]。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不能舍本逐末,知识的学习应是素质教育的起点。西方有的国家甚至从研究生才开始进行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专科都被视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这无疑会引起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论内涵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素质的静态结构指的是素质教育静态的具体内容、具体分类。综合部分专家[10,11]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六个方面,每一方面还有其具体的内容。(见下页图2所示)

素质教育的素质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就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既有静态的具体内容,也有动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实践中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不至于产生一些对素质教育的歪曲和片面的理解。

六、小结

以上我们分别从素质教育的产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素质的理论结构构想等几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核进行了理性的探讨,这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指导实践,纠正对素质教育的一些歪曲、片面的理解、看法和做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我们的观点,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划分问题,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另外,对素质教育的具体评价标准还有待我们根据我们所作的理论构想作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  

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