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摘自专题)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摘自专题)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研读《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摘编论文,理论论文,专题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在1993年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就编辑出版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现在,时隔近十年,《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历史条件,可以看出两代中央集体前后相继创新发展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丰富经验,正确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新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对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共产主义、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又称共产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这个全新的社会理论,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特别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矛盾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论证了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章程》上就明确写着:“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过凯歌般行进的岁月,也遭受过严重挫折。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如何认识共产主义、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那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这一论述,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回答了在当代“如何认识共产主义、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问题,使我们对党的奋斗纲领获得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基础。今天,世界社会主义仍处在低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又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有发展余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发展到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极不发达和极不成熟的落后国家建立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点很低,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尚且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漫长性可想而知。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都曾有过偏差。因此,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要成为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逐步走向共产主义。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江泽民同志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既集中体现了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就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邓小平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等方面,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这个理论为指导,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一论述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更丰富的含义。另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归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列,对于把这些社会成员团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科学回答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牢牢把握执政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保持先进性,是共产党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解决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问题。表现为:一是概括了我们党先进性的时代特色。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决定党的兴衰成败。面对新的世纪,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体现中国与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站在新的高度,总结了我们党的经验,集中概括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时代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决定党的先进性的三个根本性问题,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们党本质要求的高度,揭示了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确定的目标加强党的建设,必将大大增强党的自我更新能力,极大地激发党的创造力,使我们党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保证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在我们党内,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江泽民同志反复教育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对理论进行了卓越的创新,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完整而又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初步学习和研读《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我们认为,要着重学习和领会下列14个方面的重要论述:

(一)“高举旗帜”论。高兴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确立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二)“三个代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党的建设的纲领,又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方针。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的理论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产物。“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从严治党”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遵照邓小平“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对党的建设一直抓得很紧,作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了党的建设。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基本路线”论。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五)“深化改革”论。江泽民同志就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创造性地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六)“坚持发展”论。江泽民同志继承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全党和全国上下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一、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七)“科教兴国”论。科教兴国是江泽民同志治国方略的基础,他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在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八)“民主政治”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化。

(九)“执政为民”论。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事业,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两个文明”论。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十一)“民族团结”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特色。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他强调了“三句话”: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宗教问题上,也有“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党员和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警惕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对于披着宗教外衣和打着民族旗号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应依法惩处。

(十二)“军队建设”论。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思想,强调党对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军队要在政治上高标准合格,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切行动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要用江泽民同志“五句话”的总要求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依法从严治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确立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即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十三)“祖国统一”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已经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之后,必将最终完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动。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国人民一定要也一定能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十四)“和平外交”论。江泽民同志认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但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和安全。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组织广泛交流,加强合作,促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13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4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的结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经验可资借鉴。只有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对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必然还会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回答。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是在做这样的开拓性工作。

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不仅体现了他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善于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而且更体现了他勇于开拓创新的非凡理论勇气。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贯穿于江泽民创新理论的整体思想之中,也渗透于一系列科学论断之中。这些特色主要是:

现实性特征。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从而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首先就在于他科学而自觉地坚持了这一基本原则,使这些崭新的理论成果闪射出鲜明的现实性特征。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苏东巨变”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面对国内、党内所出现的各种新变化和新局势的压力,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动摇。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密切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复杂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中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成果。

求是性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它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同时他又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坚持对规律的探求,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创新性特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而理论创新又是所有创新的思想前提。江泽民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正是由于江泽民同志十分注重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使其在丰富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所形成的崭新理论成果,有着显著的创新性特征。

人民性特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坚持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宗旨,也是我们党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八十多年来的光辉实践,一直贯穿着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得到了亿万人民衷心的拥戴,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这就使我们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完全一致并内在融通了起来。正是本着这种信念,江泽民同志在丰富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所形成的崭新理论成果,有着凝重的人民性特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一重要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这“三个一致性”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又是其他两个“一致性”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这也使我们看到,江泽民同志创新理论的人民性特征,它有着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

标签:;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摘自专题)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