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冠连[1]1997年在《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文中指出翻译的语用观__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钱冠连1,引言语用学在翻译中的体现,可以简括为“翻译的语用观”。它是窄式语用学定义在翻译科学中的体现。窄式语用学定义①说: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于人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
燕燕[2]2013年在《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英语是一门以英语专业为依托,中医药方向发展的新兴的学科。中医英语教学作为ESP教学中的重要成员,尚处于起步阶段,仍不成熟。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英语专业教学重点课程,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及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翻译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中医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要实现本语与目标语的传真翻译,必须把握语言的动态变化;中医典籍文字内涵丰富,存在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作为相对新兴学科的语用学,拥有诸多理论,它们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语言动态的理解和使用的方法,因中医文本文献处境不同而产生理解涵义不同,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以及传真翻译语言,减少不必要的语用失误。语用理论成果早已自然成了指导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理论,并也自然成为中医外语翻译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理论体系,期待通过研究能提高中医外语翻译教学质量并对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首先,笔者介绍了中医外语教学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语用学与中医外语教学的研究情况,介绍了语用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指出了将语用学应用于中医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笔者从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层次对中医英语翻译教学进行基于语用学的实证研究。本科生教育研究中,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和陕西中医学院三所学校学生中医外语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语用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语专业16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语用学为理论指导,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实证分析。将语用学应用于中医外语翻译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证研究对本科生中医外语翻译教学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选择合适教材,2重视中医文化导入,3重视教学实践,4加强师资建设,5融入词汇教学,6丰富教学评估;对研究生中医外语翻译教学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增加教材深度和宽度,2加强课堂交流与探讨,3重视学习和临床实践。
陈科芳[3]2006年在《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文中研究指明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都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本文在梳理语用学的几大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各原则优势的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并把这个机制放大处理,应用到具体语言和翻译现象的解释上去。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翻译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语用研究和翻译研究有着很强的“关联”,两者都涉及认知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问题,翻译往往有个语用层次问题,而语用学可以帮助说明翻译中比较复杂的语言问题和比较敏感的文化问题。本文借助于语用学原理,尤其是关联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以综合了语用学各原则优势的语用推理机制来考察文化负载厚重的修辞格的构造和翻译问题,考察的文本为《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语全译本中的三种修辞格—歇后语、委婉语和仿词。之所以选择《红楼梦》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红楼梦》不光语言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之所以选择这三类修辞格,是因为这三类修辞格在构造上有典型意义,有助于举一反三,而且数目相对比较确定,有助于进行比较透彻比较完备的研究。通过对这三种修辞格的翻译实例进行“穷尽式”数据分析和“关联性”归类整理,层层深入地逐渐形成修辞格构造和翻译过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的情况,歇后语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大类: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歇后语翻译的几类情况: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的翻译、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等。结合具体例子的分析点评,对歇后语翻译的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供可行性办法。 委婉语是礼貌和合作的矛盾统一体,是为了礼貌起见而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委婉语在构造上采用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的适当平衡的办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质、量、关联和方式准则达到含蓄礼貌的交际效果。通过对《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汉英礼貌需要和习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会采取不同的礼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要、译文习惯等而采取合适的礼貌手段。 关联理论对仿词的构造和翻译具有独到的解释力。根据“关联”这一尺度,仿词
刘萍萍[4]2017年在《外交演讲英译的语用等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事访问是领导人阐述国家政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本国文化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有效方式。在外事访问中,外交演讲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2015年习近平主席的外访演讲为例,探究外交演讲的语用等效翻译策略。传统的外交翻译,注重语义翻译;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翻译受到关注。语用翻译,注重减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最大程度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等值。语用等效翻译观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两个层面。本文从词汇、句子以及语篇衔接三个方面对外交演讲辞的语用等效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词汇方面,汉语外交演讲用词正式、典雅,大量使用四字格词语(包含一些文言成语)。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特有的词语形式,具有深刻的文化蕴义,翻译时不能追求形式对等,应用意译法、减译法、拆译法或合译法,灵活传递原文语义。特色文化词(包括极具文化特征的政治新词)是汉语外交演讲辞的另一大词汇特征,翻译时要考虑语言的文化差异,采取意译法、增译法弥补差异、填补缺省。句子方面,汉语外交演讲的句式特征是无主句多。而英语有极其严谨的主谓结构要求,翻译时可增添人称主语和非人称主语。汉语排比句注重句式工整、气势和意境;而英语排比句则强调逻辑清晰,句式紧凑。翻译时可用合译或重构法,使译文排比结构符合英语规范。汉语外交演讲辞的长句由小短句组成,包含较多的语法成分,可用分句法来明晰句子结构,使句子条理更加清晰。谚语名句富含本国文化,可用直译法保留文化外壳传播特色文化;用意译法再现文化内涵。语篇衔接方面,汉语是意合语言,外交演讲侧重以隐性衔接手段实现语篇衔接,而英语是形合语言,以显性语言形式,如语法衔接、逻辑衔接词等实现语篇连贯。译者可增添照应、替代的语法衔接手段,以符合译语表达;充分理解并把握汉语原文暗含的逻辑关系,增补恰当的逻辑衔接词,确保传递准确。语用翻译是语用学运用至翻译领域的结果。语用等效翻译观引导译者探讨语用层面及社交层面的等效翻译策略,将文化语境纳入研究范围,给外交演讲辞的英译提供了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刘绍忠, 廖凤荣, 赵明[5]2014年在《术语翻译的语用观——以“interlanguage”和“pragmatic failure”汉译为例》文中指出从语用的角度看术语翻译,"interlanguage"和"pragmatic failure"这两个术语的汉译法不仅不统一,而且无法解释具体语境中跟这些术语相关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四缺乏":(1)缺乏对新兴学科作为专业学科语境的总体了解,使得译文读起来幼稚和外行;(2)缺乏对原文作为互文的综观理解,属于区域性的词汇翻译;(3)缺乏对原文语境色彩,有不读原文、脱离原文文本语境翻译术语的嫌疑;(4)缺乏本土语境化的加工努力,导致译入术语怪异难懂。继而,推荐了相应的译法,并在语境中验证了推荐译法的解释力。最后,提出了术语翻译的原则,包括"互文性、关联性、自然性"三准则。
刘性峰, 刘军[6]2011年在《语用等效翻译及其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用等效翻译是翻译学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但是对于其概念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看法。语用学的各种相关理论,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实现更大程度的等效翻译。因此,语用等效翻译,就是借助语用学的各种相关理论研究翻译现象,以期实现译文对读者的影响与原文对读者的影响之间最大程度的等效。
龚龙生[7]2008年在《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经济文化呈现全球发展的态势,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的蓬勃发展,口译作为各领域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桥梁,在当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口译研究和教学也方兴未艾,并有蓬勃发展之势。口译研究和语用学、心理学,社会学、翻译学、认知学等各学科广泛结合,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中介,必需根据发言人与受话者的话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双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使译语再现原语的所有意义,达到双方顺畅无阻的交际目的。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口译。根据比利时国际语用学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其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到了的顺应性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口译的语言要选择才能合适地表达原语意义。协商性则要求口译的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转译原语,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下做出的选择,使译语合适现场语境、双方的可接受性等。译语要顺应语境因素,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分,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一顺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本研究根据顺应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的三大特征,从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两大类来探讨理解如何实现口译中语境关系的顺应,更好地提高语言使用的质量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本研究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口译过程中语境的适应。1)顺应语言环境。在口译活动中,译员只有把握住语言环境,选择合适得体的词,符合语言环境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要求,才能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2)顺应非语言环境。其中主要是顺应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情景环境)。在文化交流性很强的口译活动中,口译译员需要深厚的中外文化知识,口译进程中应选择得体的策略来实现文化语境的适应,达到双方交际的目的。同时,口译又是个场合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内容范围广,所以口译译员要根据不同的口译场合,顺应情景环境。本研究尝试证实顺应理论与翻译及口译的密切关系及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翻译正如顺应论所指出的是连续不断选取的过程。口译的语言只有选择才能适合原语意义,只有顺应译语才能得体。本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与现场口译有声资料为案例,根据顺应论的概念、原则对口译中的语境适应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剖析并发现被调查者均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在口译活动中应用了顺用理论的原则、策略,并注意到外语水平越高的译员、学生,其应用顺应论的频率越频繁。总之,本研究尝试从语用学及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顺应理论在口译活动中的应用与价值,对其概念、原则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为翻译,尤其是口译的理论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所列的实际例证,对口译研究与教学实践有一定参考借鉴的价值。
蒋磊[8]2009年在《语用等效理论观照下的广告翻译》文中研究说明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促销产品,赢得顾客,开拓市场的重要信息媒介。广告翻译有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信息的转换,而且是文化的沟通与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广告无疑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左右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彰显出广告及其翻译的重要性。广告翻译也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社会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对比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用翻译的新视角考察广告翻译问题。全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广告翻译的研究现状和该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第二章主题阐述了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着重介绍了语用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原理,如语用意义、语用等效及语用翻译等,从而为其在广告翻译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文章指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可以为翻译提供更加充分、合理的解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是一种语际间的意义转换,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主体之间互动的交流活动。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阐述过程,意义上的最大等值是其追求的目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中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第三章关注的是语境因素对翻译中语用意义确立的制约作用。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意义。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翻译以语义的转换为核心,翻译中的择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翻译过程则是译者通过语境重构信息的过程,而译文在目的语境中的语用效果是衡量广告翻译的重要标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确切含义无时无刻不受其所处语境的制约。翻译时原文与它对应的译文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选择译文时,就必须对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译文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中西不同的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第四章探索了语用学原理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即广告的语用翻译。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跨学科的翻译观。语用等效翻译讲求的是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会语用等效,为了达到广告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译者须在理解广告原文的语用用意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译文语言形式将原文的语用用意清楚地表达出来。在第五章作者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通过一些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文化差异会影响信息的传递、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也是影响广告传播效用的重要因素。并指出英汉文化差异是导致广告翻译语用失效的主要原因。语用失误一般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即社交语用失误是隐性的,却比语言错误要严重得多。由文化差异产生的社交语用失误都与文化语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扫除广告翻译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障碍,必须紧紧贴近广告翻译的意图,以译入语读者为主体,采取“创造性翻译”策略。第六章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就应对广告翻译的语用失误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语用策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适时进行文化转换;顺应目的语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迎合广告受众者的消费心理需求;适当转移诉求点;调整重组译文结构;灵活运用仿拟进行套译;遵循译语礼貌原则。并强调这些方法是解决广告翻译中语用失误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文章的最后一章总结了全文,重申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重在交际意图的达成。由于受到具体的交际情景,特殊的语言规律,特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广告翻译过程是根据语境重组原文信息,应讲求译文的实际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而不能一昧拘泥于原文形式,生搬硬套。因此,正确理解语境是广告翻译的前提,对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广告翻译的实践做深入探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利娟[9]2008年在《翻译中的语用优先原则》文中指出翻译是发生在社会语境下的交际过程。在语言学和文化的翻译研究之后,语用学转向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主流趋势,作为研究语言使用及其功能的语用学被应用到了翻译中。虽然在翻译中语言各个层面的绝对等值不可能实现,但是交际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使得有效翻译成为可能。语言符号由三个层次构成:形式、内容和功能。在翻译中当形式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不能同时获得时,译者需要一个原则帮助他们确定为了在交际中取得有效的翻译,何种等值应该被优先选择。形式翻译和语义翻译将语言作为静态的系统对待,没有考虑语言之外的因素,因此经常导致违背作者意图的生硬晦涩的翻译。语用翻译却由于将人类纳入考察的视野而能够从多变的语境中掌握动态的整体语言系统。因此,语用翻译应当优先于形式翻译和语义翻译,译者应当在确立翻译准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之前优先考虑语用因素。根据语用翻译的观点,语言以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为了取得在不同的情形下能够达到交际目标的有效译文,译者往往要考虑包括文化、原语文本、译文发起者的要求、译者动机以及读者在内的各种宏观语用因素。此外,为了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使其在译语中以适当的方式得以表达,译者必须考虑指示语、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礼貌和关联等微观语用因素。虽然语用优先原则不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但是它为我们确立翻译标准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将会对翻译的过程和结果都起到促进作用。
李元胜[10]2007年在《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87年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以来,国内研究者们从引进介绍该理论到将该理论应用到翻译、文学以及语用学研究中作了大量研究。文章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归纳了我国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 钱冠连. 现代外语. 1997
[2]. 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D]. 燕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 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 陈科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4]. 外交演讲英译的语用等效研究[D]. 刘萍萍. 福州大学. 2017
[5]. 术语翻译的语用观——以“interlanguage”和“pragmatic failure”汉译为例[J]. 刘绍忠, 廖凤荣, 赵明. 外国语文. 2014
[6]. 语用等效翻译及其内涵研究[J]. 刘性峰, 刘军.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 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 龚龙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8]. 语用等效理论观照下的广告翻译[D]. 蒋磊.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9]. 翻译中的语用优先原则[D]. 李利娟. 兰州大学. 2008
[10]. 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 李元胜.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语用学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广告策略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语境文化论文; 口译论文; 语言学论文; 歇后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