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功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_黄志文

基于生态修复功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_黄志文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自然生态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地方出现了生态恶化后果,生态修复成为恢复自然生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结合工业废弃地和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对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修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加剧,许多地方出现了生态恶化的结果,例如土地荒漠、水体污染、工业废弃地等。生态修复就是对生态受损的地方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则是要提供一个更加和谐、优美的环境。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理论,例如限制因子、耗散结构、物种共生、生态位、食物链、物种多样性、物种耐性、景观生态、生态因子综合性等,这些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再生循环性和高效益性。本文以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对生态受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1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工业废弃地一般是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相关用途,但目前已经废弃的场地,例如工厂遗址、废弃矿区、曾经的交通运输设施等。工业废弃地在国外被称为棕地(Brown field),我国也有人直呼工业废弃地为棕地[1]。

1.2 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工业废弃地受到原工业用途因素的制约,因为工业门类非常广泛,有些废弃地污染程度很深,例如化工厂废弃地就可能受到化学污染物的影响,土壤被污染。很多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主要不是化学污染问题,而是土地荒漠、生态功能退化问题,例如采砂场、采石场、黏土砖厂等。对于含化学污染物的工业废弃地,首先需要治理污染,包括毒性处理,通常对这类场地进行覆盖隔离,再种植耐性强的植物进行改良。对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可采取基质改良、植被修复措施。对于矿区一类工业废弃地,可能存在采空区、陡峭的边坡、深大的基坑等危险源,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消除隐患,例如削高垫低、土地平整、填坑、建设挡墙、拦沙坝、护坡、维护栏网、警示标牌等措施。

1.3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3.1基于现状改造

其中又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有纪念价值的部分应予保护和保留,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保留了原煤气精炼炉设备,成为工业主题公园。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避免大挖大填。例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工业废弃地[2]原为采砂场,有几个砂坑坡度从30°~70°不等。为了保持边坡稳定,对不同坡度的边坡采取了不同措施。坡度较小的采用了贴坡、削坡处理;30°~45°的边坡采取了坡脚设置石笼墙,坡面整平后覆盖植生袋的做法;45°~70°的边坡采用了坡脚设置高石笼墙,其上再设置生态袋的方式;坡度大于70°的边坡不做土方处理,地形地貌好的部分保留部分原有面貌,用于警示和教育后人,地形地貌不好的部分种植地棉、扶芳藤等攀爬植物。

1.3.2综合优化处理

景观设计时,需从整体角度综合考察场地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其相互协调和达到整体最佳效果。同时,还要从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经济效益、维护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力求景观设计效果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衡发展,和谐共生。例如唐山南湖采煤沉降区结合旅游开发、区域振兴发展战略,将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居民就业、旅游发展等功能相结合,从交通、水系、分区规划入手,创建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运动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园林。

1.3.3 园林艺术美感

既然是风景园林,必须考虑景观的艺术性,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设计过程中,应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园林美学等理论知识及方法,形成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中山歧江公园是在原粤中造船厂基础上建成的,在景观构造时保留了一些造船厂遗迹,但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包装”,使其与岭南园林特色达到很好的融合,厂房桁架、琥珀水塔等景点唤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沧桑记忆,同时又与园区丰富的湿地生态景观融为一体。

2 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与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 受损水体概念

受损水体是指受到污染、自净功能丧失的河流、湖泊等水体。我们会发现原本水草丰盛、鸟语花香的河道变成垃圾漂浮、臭气熏天、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河沟。水体受损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殖,加上大气飘尘、水土流失,工农业废水、生活水注入,以及人们乱丢弃垃圾等。

2.2 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就是将受损水体恢复到以前的生态健康状态,并通过工程技术手法的运用,使水体达到视觉美观、空间丰富、文化再现以及人们易于亲近的目的[3]。从生态修复的目标来看,受损水体的修复要改善水质、恢复生物多样性并恢复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具体方法包括疏浚河道、水面截污、河岸植被重建、拆除硬驳岸及恢复深潭、浅滩、湿地等。修复技术包括先期处理技术(如曝气增氧、水生植物净化、引水换水等)、河道形态修复、生态河堤修复、生态河床修复、生态护坡修复、生态水体修复、人工湿地修复等技术。水体修复之后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质清净、无嗅及不滋生藻类,并且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Ⅴ类以上。

2.3 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3.1 规划设计理念

受损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尊重生态过程修复为核心,应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等理论,维持并恢复生态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并以节约高效为原则,营造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景观多样化、融入城乡生活的水域空间环境。

2.3.2 生态驳岸构造

结合河流地形、地貌及水流特点,设计可渗透、稳定性好、强度适中的具自然岸线特点的驳岸,同时保持岸线水陆之间水汽、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功能,所以生态驳岸应选用多孔性、纹理丰富、利于淤泥附着并适于岸栖动物栖息的形式,从而为水生植物生长、水体生态系统培育创造良好条件,例如生态鱼巢驳岸、滩涂湿地驳岸等。

2.3.3 河岸植物选择

河岸植物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层次性。从水中到陆上依次分布着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耐湿乔灌木等;根据物种生态位原理,应合理配置乔、灌、藤、草、地被植物;叶色应相互搭配,例如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植物不同高度、季相、颜色等搭配;同时还要考虑植物演替规律,花开花落,此起彼伏。合理利用空间资源,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

2.3.4 人文艺术引入

河滨生态空间的构造绝非仅是自然生态的一个湿地公园,还应引入人文艺术,塑造富有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的建筑和小品,例如亲水栈道、观鸟台、观景廊道等,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弘扬场所精神,将水、植物、雕塑、鸟、鱼等元素和谐地融入生态景观之中。

3 结语

对于人类来说,地球只有一个,破坏环境的恶果终究要由人类自己品尝。为了改善环境,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生态修复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将生态修复功能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蕾,黄君,杨震.棕地复兴的绿色之路——以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为中心的规划模式探讨[J].北京国林,2015(1):13-23.

[2]王连军,李燕彬.北京市门头沟区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技术[J].风景园林,2012(1):98-103.

[3]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营造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612-617.

论文作者:黄志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修复功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文_黄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