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发展至今,已有多份语文课程文件指导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语文课程文件的变迁,体现了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语文课程文件和语文学科共同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完善的曲折历程。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一组词为例对建国后的语文课程文件中思维有关术语进行统计分析,对本组的词语进行横向以及纵向方面的比较,从而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有关思维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建国后 语文课程文件 思维术语 统计分析
一、对思维相关术语进行统计分析
建国后课程文件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术语统计总表格
1.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分析”术语统计分析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分析”一词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大纲都在1955年和1956年出现的较多,其它年份分布相对均衡,这说明在这个时期非常重视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大纲是汉语文学分科的设置,此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非常的重视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从不同学段的对比来看,“分析”在中学阶段出现的次数比小学要略多一些,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事物的理解以及分析能力加强,因此课程文件中提出更多关于分析能力培养的要求。文件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分析能力主要要求在对于语言词语的分析,中学则是重视对于课文、思想的分析,并且强调分析判断能力,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以上观点。在新课程文件中,高中教育阶段“分析”一词出现的次数也是远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高中阶段更加重视对于分析能力的培养。
2.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综合”术语统计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综合”一次在2000年之前的次数相对均衡。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文件中“综合”一词出现的次数大大增加,可以看出新世纪对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重视。之前的课程文件强调的是学生综合应用、综合概括、综合分析以及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以往的教学大纲从未有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只是单独强调综合,可见新时期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综合在新课程文件中大量的出现还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综合素质是今后培养的重点,更是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部分。
从不同学段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学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大纲中“综合”一词出现的次数超过中学语文大纲中出现的次数,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一词出现的次数也要多于高中教育阶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阶段往往比高中阶段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由综合学习的特点造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涉及的活动有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讨论活动、游艺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以及习惯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往往更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3.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判断”术语统计分析
从纵向角度来看,“判断”一词在其它年份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次数分布相对均衡,但是在1978年和1980年出现的次数较多,这可能是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1978年和1980年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拨乱反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相较于其它年份更加注重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学段的横向角度来看,无论是在以前的课程文件中还是新课程文件中,对于判断能力的要求都是中学多于小学,高中教育阶段高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对于判断的要求主要是对句子、语言的判断,而中学阶段对于判断的要求主要是对文本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念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判断能力的培养更偏向于高年级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阶段学生年龄以及身心水平不断发展,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应的判断能力也在这一阶段不断发展,形成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文件应该重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
4.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推理”术语统计分析
“推理”一词出现的次数较少,从纵向角度来看,“推理”一词在1963年、1978年和1980年以及2017年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这一阶段重视对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课程文件中提到推理应该符合逻辑,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体现在内容上主要是相关语文知识以及文言文推理方面,多出现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对于推理能力的要求,从时间上来看,大体上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对于推理能力的重视是不断加强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文件中,高中教育中关于推理能力的要求由2003年的1次提升到2017年的6次,可以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现实需要,对于学生推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从横向角度来看,“推理”一词出现在中学阶段课程文件的次数要远远高于小学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属于前运算的认知阶段,认知局限于形式,即表象思维,推理能力较弱。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能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的问题,认知活动达到了抽象的逻辑水平,因此在课程文件中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推理能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小学阶段。
5.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认识”术语统计分析
“认识”一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认识属于基本层次的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认识”一词在2000年之前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较多,其中1955年和1956年出现的次数尤为多。新课程文件虽然数量方面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认识要求的提高,以前的课程文件中强调字词语法以及文学现象,新课程文件中强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由此可见,新课程文件中对认识要求的范围更广、更深刻。
从横向角度来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文件中“认识”的出现次数远高于中学阶段,这是因为小学阶段重视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阶段更加强调认识能力的训练,中小学阶段对于认识的要求主要是认识识记汉字、标点符号等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最基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在初中高中阶段对于认识的要求提高,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文学形象、文学意蕴、历史以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自己的认识,中学阶段“认识”一词虽然在数量上出现的较少,但是对于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更高了。
二、本组词的总体探究分析
从总的来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一共出现过1123次,数量是比较大的,因此这组词语所代表的思维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于认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文学作品、历史以及社会生活。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分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语言文字、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分析判断能力,注重判断能力的提升,以便让学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对于推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推理能力的训练,之后又反过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认识能力。所以说这几种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文件对于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并且更能力培养要求更均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是由于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这五个词之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文件中对于分析、综合以及认识能力相对重视,对于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要求较少,这与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关。新课程文件中除了对分析、认识能力依旧重视之外,又加强了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欧治华 中国百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变迁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55-62+162。
[2]孟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郑银凤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历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靳健 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6-111。
论文作者:汝娜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文件论文; 能力论文; 阶段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课程论文; 一词论文; 次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