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知识经济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革命推动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知识经济作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能否顺势而谋、急追直赶,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一、不容回避: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所无法回避和抗拒的,云南民族地区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也将毫无例外地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首先,民族地区将面临着实现工业化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虽然全省产业结构已演进为“二、三、一”型态,正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但云南民族地区总体上是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地区,有不少地方还是以落后的传统农业为主,如楚雄、怒江两州的三次产业仍处于“一、二、三”的结构,农业仍支撑着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高不下,西双版纳1997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5.7%,文山为44.3%、怒江为43.3%、迪庆则为42.2%。从常规意义上讲,民族地区当前为主要任务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然而,恰在这些地区为之而努力奋斗的时候,知识经济的浪潮却不期而至。也就是说,民族地区正在艰难地致力于实现工业化任务,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又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不得不同时承受实现工业化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
其次,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和动力的,这与民族地区科教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反差。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云南只有4.6年,有的少数民族还不到2年。民族自治地区有的文盲率为36.5%,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有的民族贫困县青壮年文盲率高达40%,在一些特困乡、村甚至高达70%以上。教育科技的落后、人才的奇缺,严重地制约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无疑又给民族地区发展知识经济带来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
第三,知识创新加快,知识与经济结合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使民族地区工业化时期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难以体现,并有可能继续拉大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1994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达10倍,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则达20倍以上。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建立在一般性的资金、设备、能源等基础之上,是以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经济必然会削弱民族地区建立在一般性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势之上的经济竞争力,自然资源优势更加难于变为经济优势。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甚至是高风险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云南还是全国贫困面最大的省区之一,贫困地区又基本上是民族地区,有的财政补贴县的财政自给率不到30%,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方面,民族地区很难创造出先进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很难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第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知识密集的新产业部门不断产生,二是传统产业部门经过高新技术的改造,知识含量大幅提高,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将不断增加。对云南民族地区而言,由于一方面第二、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又使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今后劳动力就业压力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未来不仅要化解由于体制转轨而产生的就业矛盾,还必须面对因知识经济兴起而产生的知识结构性就业压力。
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以革命性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对未来经济形势变化的判断,也将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尽管民族地区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尚远。而事实上,知识经济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挑战已清晰可见,越来越近。
二、奋发图强:直面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知识经济将主宰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世纪之交的又一世界性焦点。面对知识经济的种种挑战,民族地区有没有因应之策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1、正视省情,深化认识,直面迎对挑战。
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前提是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经济环境。知识经济的发展固然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但这一“基础”则仍是发达的工业经济。因此,面对疾步而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既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对云南的现实省情有务实的看法。80年代以来,高科技化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落后而封闭的经济模式,最终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殖民地”。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云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知识经济为云南及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一逢”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而且是只能迎接而无法回避的挑战。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认识上“知己知彼”,看到差距之所在,只要我们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有紧迫感、有世纪感,我们就可以与知识经济时代握手。因为知识经济属于有坚定信心的民族,属于奋发图强的民族,属于有准备的民族。现实的差距并不可怕,坚定的信心最为珍贵。不骄不馁,奋发图强,我们就有资格搭乘知识经济的快班车。
2、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滇”战略。
无论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标志就是人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创造和掌握程度,科技与教育投入也就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投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民族地区一定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冲破左的思想禁锢,深化各项改革,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就要立足于教育,立足于科技,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千方百计切实增加科普教育经费,加强科普教育,迅速提升劳动者的科学素养,以适应云南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积极有效引进技术加以创新,突破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
积极有效的技术引进,不是采购附着低层次的技术设备,也不是过去那种技术引进中的单向购买,更不是进口替代,而是有助于较好地突破长期制约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和自身的技术优势。要创造一种机制,促进技术引进主体主动走出去,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引进技术,要将技术引进集中到科学头脑的引进上来。以技术引进到消化创新以及技术扩散,应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协同配合,有效组织。
4、以体制创立入手加速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民族地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条件,筑巢引凤,吸引省外优秀科技人才。从体制创立入手,参照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知识资本量化的标准,知识资本参与股份制企业的创立或参与股份制企业的投资经营。应在知识创新的投入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专利和品牌保护等方面积极、大胆地改革,并辅之以政府的鼓励措施,建立符合市场原则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保护知识创新。
三、结构调整:与知识经济握手
知识经济意味着一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更替。民族地区应抓住这次结构调整的机会,主动调整结构,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要深刻认识这次调整的特点:一是调整的环境不同,这次调整是在全方位、多层次、大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科技革命推动新技术产业迅猛增长,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势不可挡,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性的大调整,竞争对手是国际、国内的大企业、大财团。国内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已成为过去,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调整的目的不同,调整的目的从解决总量不足和产业的比例关系转向全面提高产业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调整的动力不同,这次调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整有质的区别,调整的动力来自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展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基本改变过去“重工过重、轻工过轻”的失衡状况。进入90年代,以选择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整个产业朝着相对合理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上运行。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变的高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工业份额增加的主要动因来自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动,工业品使用量增加;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加快,集约化、内涵扩大再生产成为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逐步取代总量简单扩张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目前云南经济领域中的首要问题是,虽然大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之间协调性差,产业构成落后,产业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推进对三次产业需求增长,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以上的需求变化, 市场经济全面到位引起的新需求以及高新技术向知识经济转化的必然趋势等等,都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起来。这些矛盾,不仅直接影响着云南当前经济的健康运行,更重要的是关乎云南在跨世纪发展中能否赢得主动,迅速跟进全国大局的问题。因此,必须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云南经济发展战略,将这次调整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改革为动力,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外向度;建立基础产业为依托,支柱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多层次的产业、产品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效益明显提高,为21世纪云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推进两个调整(存量调整,增量调整);消除两个制约(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制约),开拓两个市场(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实现两个目标(产业结构优化,总体素质提高)。此外,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才能搞好云南产业结构调整。
民族地区要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接受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由于结构调整而转移的在技术上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梯次转移,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加速工业化进程。
找准资源开发与知识经济的结合点,以市场为导向,分别情况选择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科技咨询服务业等具有先导产业特征和比较经济优势的产业部门,把他们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同时减少、放弃市场前景不好或已丧失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部门的投入,主动退出在这些领域的竞争。这样,就可以用一种超常规跨越的方式,直接培植知识经济的增长点,并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向知识经济过渡。
要下决心彻底放弃粗放型增长方式,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经济部门,提高传统经济部门的知识、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传统产业的高度化、规模化。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风险基金,集中力量搞好冶金、化工、机电、制糖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力求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寻求到实现工业化与发展知识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总之,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和扩散,不允许民族地区先按部就班地实现工业化,然后再顺次发展知识经济,而不得不同时承受实现工业化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但是,民族地区只要能够超越传统工业化的视野,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就能尽快赶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不至游离于世界经济发展主流之外,陷于长期的被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