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城市网络建设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新重庆城市网络建设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对新重庆城镇网络建设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网络建设论文,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重庆直辖市,是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库区、安置区和影响区。辖区范围包括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新重庆作为以浦东开发为重点,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的长江沿岸开放带和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的核心地带,城镇化水平与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与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差距大,水平低。本文就与新重庆城镇化进程直接相关的城镇网络问题做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新重庆城镇网络的现状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二是城镇数目日益增长,城镇地域不断扩大,形成许多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而城镇网络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组织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在各类各级城镇的地理位置、相互距离以及区内各地的密度差异,各种类型城市影响地区或腹地的范围,以及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重庆城镇发展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7个建制市和638个建制镇,除个别城市外,城镇规模都偏小。按规模等级来划分,特大城市一座,人口规模超过300万;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座,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6座,其余多为人口在5000人以下的城镇。 这些城镇是新重庆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商品交换、物资集散、文化交流的纽带。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新重庆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无论城市的数量、规模等级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一是城镇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据计算新重庆城镇化仅为14.5%,城市密度小,每1.18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城市,在城市体系结构上,目前新重庆还空缺人口规模50万以上的大城市这一重要层次。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断层,减少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二是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三是“三线”建设以来的新兴工矿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自我发展能力弱:四是三峡库区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设计和五通一平等前期工程滞后;五是特大城市重庆主域的城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较严重。由此可见,新重庆城镇等级序列不全,规模分布不当,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城镇网络不健全。因此健全新重庆城镇网络,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必然促进新重庆城镇化进程。

二、建立新重庆城镇网络的优势

新重庆直辖市的总面积为8.23万KM[2],人口3002万, 人口密度为364人/KM[2]。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重庆的国民经济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应该说,重庆具备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重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达700多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商贸年流通额8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175亿元。重庆直辖市的设立, 将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以及大西南的“窗口”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从区位条件看,重庆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资源相对贫乏和西部资源非常富集、经济相对落后的结合部位。是全国国土开发19个重点片区的两个重点片区——重庆至宜昌段,乌江开发片区;又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7个区域经济的两大重点开发片区——华南、 西南片区和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在全国整体开放布局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它具有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特点,在全国发展东部与开发中西部相结合的发展特点,在全国发展东部与开发中西部相结合的战略布局中将起着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区域优势突出。

三峡工程的兴建和新的重庆直辖市的成立,推动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为新重庆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重庆江北机场的扩建和成渝高速公路的使用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将大大缩短从重庆“出海”的时空距离;重庆—武汉—上海、重庆—贵阳—湛江两条国家级公路干线和210、212、319、318、326国道, 将构成新重庆的快速通道;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开发,可以使新重庆在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发展过程中获取许多新的机遇。重庆港总体布局的调整、三峡炼油厂的新建、达万(达县—万县)铁路的开工和渝怀(重庆—涪陵—黔江—怀化)铁路的修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航道的重点整治,无不成为加速建立新重庆城镇网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三、建立新重庆城镇网络的基本思路

新重庆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丰富,人地矛盾相当突出,人均占有土地仅有0.81亩,土地资源负荷过重,而且还将承受长江三峡工程的土地淹没,用地紧张一直是制约重庆直辖市经济发展的大难题。在人多地少、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近期内如按常规过分强调“重点发展小城镇”,必然带来建设效益低、占用土地多的问题,也无法建立合理的城镇网络。从城镇用地按单位面积的工业产值分析,中等城市是小城镇的7倍,大城市是中等城市的6.4倍。因此应加速发展区位优势较大、功能较为完善、发展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建设万县、涪陵市,使其尽早发展成为大城市,同时增强重庆主城作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多元化功能,形成万县、涪陵两个大城市与重庆主城区成相互呼应之势,带动整个直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群体的有机结合是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理想模式,特别是在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树立城镇群体观念有利于各级城镇在自身发展中,将本城镇在城镇群中的地位、职能进行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避免重建、盲目开发。同时通过合理的城镇网络的布局,增强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集聚效应。

以功能多元化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其周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村及居民点,各自就地在居住、生活、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城市之间、城市与村镇之间、城市与居民点之间,均由不同容量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设施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的、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社会系统,其前提是必须改善各种城镇比例,促进城镇网络的建立。

四、建立新重庆城镇网络的构想

构造新重庆城镇网络,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新重庆按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是由初期向中期阶段迈进,将面临加速发展。采用时间序列模型、经济相关模型、产业结构模型、综合法等4种模型计算, 预测到2000年和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14.5 %分别提高到21%左右和40%左右。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使城镇化进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构造有特色的城镇结构网络。

建立一个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系列的规模结构体系。建设以市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域—中心镇—建制镇多层次的职能结构体系,形成以重庆主城为中心,万县、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开县等为增长极的空间结构体系。根据“点轴理论”,城镇以产业带和交通干线形成几条空间发展轴。城镇由小到大组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镇群体,这种城镇网络有利于发挥大城市、重庆主城的优势,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发挥城市功能,提高相对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经济区的形成。

按上述城镇布局网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可以确定各级中心城市的合理影响范围。新重庆可以划分为五个次经济区:重庆主城次经济区包括重庆主城区、壁山、巴县、长寿、合川;万县—开县次经济区包括万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市县;涪陵次经济区包括涪陵、南川、丰都、武隆、忠县等市县;永川—江津次经济区包括永川、江津、荣昌、大足、潼南、綦江、铜梁;黔江次经济区包括黔江、石柱、秀山、彭水、酉阳。按照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发展4 个阶段模式(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阶段)分析,新重庆5个层次的城镇网络形成, 其城镇空间格局成为“四星拱月”,即以重庆主城为月,以4个城镇群为星的空间分布格局。4个城镇群是指:以万县为中心,开县为副中心的城镇群;以永川为中心,江津为副中心的城镇群;以涪陵为中心,丰都为副中心的城镇群;以黔江为中心的城镇群。

五、实施城镇网络对策与建议

1.依托重庆主城,联合发展

重庆主城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主城在三峡地区中的中心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重庆主城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它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地,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科技教育的优势。重庆主城已成为三峡地区的组织专业化协作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生产中心,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中心,为三峡地区提供各种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

在新重庆城镇网络建设中,要突出重庆主城在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强化“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功能,即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交通枢纽、通讯枢纽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2.搞好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

区域规划就是对某一地区根据其经济、文化、科技、人口、交通、环境等诸因素的客观实际,按照经济、文化等发展要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设计和布局。城镇规划是为实现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与具体安排,它是城镇网络布局的具体化。进行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要求对城镇经济社会职能进行合理分工,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产力合理分布,使国家和直辖市的重大建设项目布局与选址,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要求、城镇性质和各项建设条件,把经济建设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发展,同时为建立合理的城镇网络打好基础。

3.优先建设大城市

在建立新重庆的城镇网络中,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要努力消除这个断层,把万县、涪陵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在项目安排、招商引资、经营管理方面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并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多元化城建筹资渠道,形成计划投入、市场配置、用户合理负担的筹资格局。如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城镇建设,征收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增容费、城市土地征用税、房地产增值税、城市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城市建设;从公路养路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城镇出入口道路建设,理顺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机制,逐步使公用事业经营企业由公益福利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等。

4.建设好小城镇

首先把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依靠企业提供较多的城镇建设资金,既节省资源、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又有利于市场开拓,商品流通、信息交流、技术协作等。其次,依托小城镇兴建各类市场,建一处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带群众。第三是开发小城镇房地产市场,把土地租让费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资金,第四是小城市建设应具有特色,扬长避短、协调发展,使小城镇类型多样化,便于建立城镇网络,促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新重庆城镇化进程。

标签:;  ;  ;  ;  ;  ;  ;  ;  ;  ;  ;  

新重庆城市网络建设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