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对西欧生产性投资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欧论文,路径论文,论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截止到1998年,中国境外非贸易企业有6000余家,投资总额达69.5亿美元,分别比1986年时增长21倍和14倍。然而,从投资区域看,明显集中在港澳地区,而对西欧(欧盟)投资十分有限。据1998年欧盟统计署的统计,当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存量为2.61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3.6%和欧盟吸引外资存量的千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德、法、英等大国。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中,平均项目投资额不足40万美元;从投资产业看,以金融服务为主,曾有的少量生产性投资也由于经营不善,没能得以正常发展。
西欧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是近年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从美、日、欧三大市场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的比重看,1980到1996期间,美国从43.2%降到25%,日本从3.3%增加到10.4%,欧盟从33%增加到44.2%。这表明,随着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西欧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投资地区。我们推行“走出去”战略,西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要点。
一、中国对西欧投资的利益获得
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经营活动的重要形式,发展对西欧的生产性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保护我国产品在西欧的市场准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无疑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统计,1987年到1997年间,WTO成员国反倾销调查案2196起,共有1034起裁定倾销成立,裁定率47%。其中,针对中国产品调查有247起,占总数的11.25%;158起裁定倾销成立,占总量的15.3%,裁定率高达64%。如果将这三个数字与中国3.8%的世界贸易份额相对照,不难看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而欧盟又是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投诉的主要原告方。
从1979年到1999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72起,内容涉及钢材、自行车、手套、鞋、瓷器、玻璃器皿、汽车收音机、玩具到电视机等,几乎包罗万象。仅1995年至1997年的三年中,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金额就高达27亿美元,占三年中国对西欧出口总额的4.3%。其中,1996年欧盟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占当年中国对欧盟贸易的8%。反倾销使中国新兴工业,特别是新兴电子产品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外商对中国投资的积极性,使不少西欧投资者不得不抽回资金,转向他国。仅以中国的彩电行业为例,1991年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15.3%最终反倾销税,1995年上升为25.6%,1998年居然高达44.6%。几轮“反倾销”,基本上把中国彩电排除在欧盟市场外。1993年前,中国彩电年出口欧盟还在100万台以上,仅厦华一家就达30多万台,1998年后厦华彩电对欧出口只3万多台。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原因表现在:(1)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自我保护手段,被欧盟部分成员国滥用,以达到保护相关领域欧盟厂商的利益;(2)中国外贸近20年来出口迅猛增长,年均递增近13%,高于全球贸易同期增幅近一倍。在中欧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欧盟则是入超,贸易不平衡性加剧,引起欧盟成员国对中国产品的警觉,甚至不满;(3)中国输欧产品集中在附加值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欧盟内部南方国家的同类商品磨擦加剧,导致后者强烈反弹。中国与欧盟内部南方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不大,商品结构雷同。从90年代起,欧盟反倾销主要对象已从日本和东欧国家改为中国和俄罗斯。
回顾当年日本、韩国与欧盟电子产品贸易的各种纷争,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正在步日、韩企业的后尘。与其再以贸易作为进入欧盟市场的唯一方式,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还不如象日本和韩国企业那样,通过适当的投资,当地生产与销售,在维持原有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绕开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对中国输欧商品严格的配额限制和有关贸易保护壁垒。考虑到欧盟内部已实现经货联盟,其大市场效应势必导致内部贸易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国传统输欧产品市场份额。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显然要比当年的日、韩企业严峻得多,尤其是大市场效应大大强化欧盟“共同商业政策”这一政策工具使用的能力和效力,对区外国家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是必然的。中国企业若要继续保护在西欧的市场份额,除逐渐以投资替代贸易外,恐无其它良策。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欧盟启动《2000年东扩议程》和尼斯欧盟首脑会议为此确定的机构改革和东扩时间表,2003年后波、匈、捷、爱、斯(洛文尼亚)等不少经济上接近达标的东欧国家可望被接纳为欧盟成员,其它东欧国家的达标进程也会加快。一个由东欧国家、马耳他、塞浦路斯等12国入盟所形成的5亿人口的欧洲大市场将最终出现,在这大市场内,东欧入盟国家又将与中国产品争夺欧盟同一消费群,中国企业与欧盟的贸易纠纷不可避免,从而使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上升。由此可见,以投资方式进入欧盟市场不仅是一种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本身面临的一种历史选择。
2.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
从80年代起,学术界就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能力问题并提出了各种相应的发展理论,诸如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及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全面参与战略等。斯蒂格利茨、林毅夫等中外学者近来还专门就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第二步走战略以及结合参与国际资本流动的中国现代化追赶模式。
根据发展经济学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适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和融入世界经济都是有利的。由于市场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政策效应明显开始下降,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问题开始表面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关部门曾于1998年初对中国600多种主要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发现25%的商品供过于求。由于通货紧缩,中国市场越发竞争激烈,而内部市场竞争压力又势必导致企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全球范围产业大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企业跨国经营首先考虑的是目标市场容量、市场份额及其目标市场要素禀赋的差异。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国内市场的有限性及各国要素禀赋差异性,而贸易非自由化的客观存在,又使国际投资活动不可避免。由于欧美企业对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国际竞争实际已国内化,中国企业在国内与欧美厂商的市场竞争等同于在国际市场与同欧美厂商的市场较量。然而,作为东道国企业的参与只属于配合型参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为时过早,而是为时过晚。不是中国企业要不要走向世界问题,而是世界要走向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市场已由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组织起来,并变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产品。中国企业直接通过对海外市场的投资,“挤进”原由欧美产品占据的西欧市场,开拓其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才是真正进取型的参与国际竞争。
3.有利于获取先进技术和改进创新机制
索洛、罗默、卢卡斯、阿罗等人曾通过不同的生产函数和模型论述和证明,技术进步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容置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在经济转型期间,中国企业远未成为研发的主体,中国的市场风险投资机制也远未建立,实现技术转化的两条主要途径几乎均不存在。因此,中国20多年来主要通过外资的技术扩散及对其学习与模仿实现技术进步。中国企业通过在西欧市场的跨国经营,可以主动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军,通过与外资合作→向外资学习→与外资竞争的“走出去”战略,打破这些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们的封锁与限制,获取高新技术。特别是有利于我国企业身临其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研发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欧一直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许多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西欧各国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设立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新技术开发区,如德国巴伐利亚硅谷、英国苏格兰硅谷、泰晤士硅谷和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等,专门吸引世界各国电子、通信、航空、信息和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新技术开发区内的西欧企业合作,使一大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实现开发、生产的国际化。同时,在联合生产和开发过程中,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管理体制和产品质量体系等与国际接轨,获得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效益。从长远看,在西欧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直接利用当地的技术和聘请当地经营管理人员,也有利于企业突破原有的经营体制,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二、中国企业对西欧投资的区位路径
西欧在整体上属于发达地区,但其内部各国情况极为复杂和多样化,市场竞争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差异较大。处于西欧中心的国家,如德国和法国,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处于周遍的国家,如葡萄牙、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较为单一,生产成本较低。近年来,这些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吸收外来投资增长较快。
图1 投资区选择
刘易斯和威尔斯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在于小规模制造的技术优势和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这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并没有根本区别。从宏观上讲,中国企业对西欧投资的这种相对比较优势很难在西欧核心市场上存在,但在核心市场的外围(圆周上),例如南欧和东欧市场是完全存在的。因此,我国企业对欧投资可以采取从圆周向圆心逐步发展的投资模式,分层次推进,选择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优先投资的区域,然后逐步向中心地区渗透(见图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区位优势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企业在最初涉猎西欧市场时可考虑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入手,通过大市场商品自由流动机制,逐渐进入欧盟核心市场(法、德、荷、比、卢)。此外,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目前欧盟东扩空隙,通过对东欧国家的战略投资,占领市场。一俟欧盟东扩至东欧,中国产品就可以通过大市场机制,自动流入西欧市场。这条进入路径也是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企业进入西欧核心市场的传统进入路径。
欧盟是韩国的第9大出口市场,其对欧盟市场的出口在1998年达到156亿欧元,占欧盟总进口额的2.2%。1995-1997年间,韩国投资平均每年以2亿多欧元的速度流入欧盟,在欧盟的投资存量为11.15亿欧元,占欧盟接受外资存量的0.4%(1995-1997年)。在市场进入策略上,韩国投资者通常选择在工资成本较低的欧洲外围地区投资,然后通过其内部投资和营销网络,强化其在欧洲制造业的立脚点。这种投资策略反映韩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区位优势仍是其对欧盟投资的一个重要考量。例如,三星公司通过在葡萄牙投资,利用后者相对于欧盟其它成员国的低成本优势生产韩国电子产品,然后再打入欧盟大市场。卡门电子公司(Carmen Electronics)则在北爱尔兰投资生产汽车用喇叭,然后再输入欧洲大陆市场。此外,韩国企业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东欧国家制造业的战略性投资,然后利用欧盟东扩,将其产品打入欧盟核心市场。总的看,韩国对英国、德国、荷兰等核心市场国家投资不多,这与上述国家的区位优势有关,但核心国家市场容量一般较大,对韩国企业同样有吸引力,并可通过投资参加当地企业的研发工作。
三、中国企业对西欧投资的产业路径
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是开展跨国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两大重要因素。过去20年中,中欧贸易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西欧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1995年,我国对欧出口达到263.43欧元,1999年达到499.48亿欧元。除了传统优势产品外,机电类增长较快,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产品已顺利进入西欧流通主渠道。中国对欧出口持续保持贸易顺差,产品受到欢迎,在市场上站住了脚。
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扩大的对外投资活动表明,随着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已形成“局部技术变动”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再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活动。如果以国际通用的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话,我们发现,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在提高(从1992年到1998年,在10个工业品大类中,9大类贸易竞争指数均有大幅度上升)。海关统计表明,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不断上升,1998年为247亿美元,1999年达到300亿美元。专家估计,未来10年,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将达到1200亿美元。
由于外资技术的溢出效应和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及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我国的某些产业明显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除服装、制鞋等“显现的竞争优势”产业外,中国家电业正在从“隐现优势”向“显现竞争优势”产业发展,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家电生产大国)。中国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器的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4%、16%和30%。
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开展跨国投资需要具备垄断优势,即与当地企业相比的优势。优势的来源,既可以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也可以是生产差异化产品的独特的技术。在国外投资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经营,我们不仅具有较大优势,而且作为对国外市场有益的补充,也不容易引起竞争者的直接对抗和反弹。因此,发展对欧直接投资可以首先选择我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和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入手,重点发展中药和中餐等特色经济和家电业投资,然后,逐步向机电产品和信息产品过渡(见图2)。
图2 投资产业路径
1.中药行业
中药是目前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现有35大类、43种剂型,约5000多种中成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许多方面优于西药。有鉴于现代医学模式由直接杀伤外源病原体转化为调整生物体自身功能的趋势和因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疾病谱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化学药物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在现代人“崇尚自然”的大潮下,中药的地位日益凸现。如果中国制药厂商能够开发出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中成药,中药就会较容易地进入西欧药品市场。
笔者曾就中药国际化问题对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最大的厂商Aventis公司(总部位于斯特拉斯堡)国际部主任Jihd博士进行过访谈。Jihd认为,中药在西欧营养品及药品市场上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但中药在实现其国际化前,首先自身要实现生产科学化和规范化。中药的产品配方要标明各种药物的比例,服用简便。此外,某些治疗疑难病效果显著的药品要及时在欧盟申请专利。Aventis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厂商,在西欧和世界各国有几十家工厂,其成功经验就是科研领先及其产品的科学化生产与管理。中国在中药制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任何国际药物生产厂商难以比拟的,但要国际化就要符合国际惯例,然后下一步才是欧盟的有关药典和法规。我们认为,随着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深和对中药天然药剂独特性的认识,中药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中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同仁堂已着手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泰国等地开办企业,并开始与德国麦尔海公司联合开发生物医药,进入欧洲指日可待。
2.中餐的规模经济问题
作为文明故国,中国的餐饮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西餐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很多华人在海外创业都先靠开餐馆起家,不少国有大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偏好于餐饮业投资的也不少。但同美国的麦当劳、肯塔基和意大利馅饼相比,中餐并没有形成一个产业。资料显示,在美国现有中餐馆2.8万家左右,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分别占美国餐饮业网点与营业额的3.4%和8.5%),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凤毛麟角,最有影响的是熊猫快餐集团。该公司总部位于洛杉矶,通过采用现代配餐配送体系(原料加工由供应商完成,配送由运输公司承担)和电子计算机管理,成为一家在全美拥有358个分店的最大中餐企业,年营业额达到2.6亿美元。西欧的快餐业市场同美国一样十分庞大,如果将中餐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中国在此领域的投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西欧各国的高速公路两侧、机场、码头、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及各种娱乐设施附近,均是发展中国餐饮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并将中餐业与一国的消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亲和力,完全有可能与麦当劳、肯塔基和比萨饼等分享西欧快餐市场。
总之,中国长期形成的中药、气功、园林、烹调等传统技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特有优势。与此相对应,分布在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与中国产品有着相同的文化语言背景。依靠这种文化纽带,在侨民集中的地区进行直接设厂投资,生产特殊产品,并通过他们向当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应该说不失为一条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捷径。
3.家电等一般制造业
经过国内市场竞争的洗礼和多年的奋发图强,我国家电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并出现了海尔、春兰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近年,这些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海尔通过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北美投资建厂,在国外取得新的市场空间;康佳在美国研发高清晰度电视,然后在墨西哥投资生产,再返销美国市场;格力在巴西投资生产空调,产品瞄准整个拉美市场。进入欧洲应该是这些企业国际化过程自然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乐华公司最近对法国的投资似乎已拉开我国家电企业进入西欧的序幕。
2000年12月,广东乐华彩电公司用近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位于法国巴黎西南250公里处沙贝尔市的一家欧洲知名彩电生产厂家。其中,仅收购工厂固定资产一项就耗资6050万法郎,折合人民币约6958万元。该彩电企业建于1992年,拥有3条高速生产线,6台注塑机及相关生产、测试设备,年销售额3.6亿法郎,折合人民币4.1亿元。工厂现有员工137人,全部是当地法国人,产品品牌以OEM客户的品牌为主,销售市场以欧盟各国、东欧、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为主。乐华通过收购,把这家企业改造成乐华在法国的生产基地,并以此开发乐华彩电的新产品,但显像管、高频头、包装材料、塑胶料等仍在国际市场采购,计划年产乐华牌彩电63.8万台,以29英寸纯平彩电为主,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年销售目标为8亿元人民币。通过收购,广州乐华彩电充分利用法国工厂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实现“外向型发展,扩大品牌出口”的战略目标,以境外带料加工装配的形式,在法国建立乐华彩电的海外生产、销售基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营造竞争优势。收购后的乐华法国工厂,每月费用300万法郎(人民币345万),毛利率为10%-15%,比在中国生产彩电然后运往国外成本要低。与此同时,将生产基地设在法国,使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通过法国向欧洲和世界范围辐射,有利于企业将乐华品牌培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四、加强管理改善效益
科学的管理是海外投资成功的基本保障。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潜在的严重问题是管理不善,缺乏对外投资的适当监管。资料显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盈利者仅占1/3,亏损及持平者约占2/3。我们对中国在法国的两项投资研究证实,管理不善是中国对西欧投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某省企业在法国西南部的多尔多涅省投资数百万法郎,雇用当地工人数十人专门生产(组装)中国某驰名品牌运动鞋。从1996年到1998年的两年间,由于中方经营人员素质差(常常损公济私),内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导致管理严重混乱。工厂开工初期,其产品还是法国一些超市销售的主要运动鞋之一,但后来逐渐被淘汰出局,最后不得不于1999年宣布破产,放弃了原来很看好的法国运动鞋市场。还有一个例子是,中国南方某市在法国巴黎东部兴建的一座兼购物与娱乐为一体的中国城,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类似的例子我们在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投资中也有所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曾有两家企业投资德国东部地区(前民主德国),一家生产自行车,另一家生产铅笔,由于管理不善,两家企业均在20世纪90年代末宣布破产。
我国大多数的海外企业都由国内遥控,实质上是海外的“中国式企业”。海外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按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未能与当地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国际贸易的惯例接轨,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对市场反应迟钝等现象。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缺乏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海外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如此等等,制约了我国海外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对西欧的直接投资时,除了应选择适宜的投资路径外,加强管理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标签:反倾销论文; 康佳彩电论文; 英国欧盟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彩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