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
摘要:在中药药性理论当中,四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重要的四气包括寒热温凉这四种属性,但是当前的中药研究工作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寒热这两个属性当中。总体上来说,寒热的属性其本身对于疾病的治疗来说作用是很大的,但也往往成为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本文针对中药中的寒热药性进行简要探讨,尤其指出寒热药性经常导致的毒副作用,这对于中药的进一步推广意义非常重大,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毒副作用;综述
在中药的药性方面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过去我们就已经将其总结为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其中中药的四气在中药属性上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决定作用,并且也是药性理论之中的重要环节。四气理论往往可以直接反映出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公认药物本身的味道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本身的药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寒热属性也会导致不良反应,所以近年来,不仅仅是寒热属性所带来的疗效,其导致的毒副作用也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一、寒热药性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关于四气,我国古代的医学专著就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四气理论,其在药性和药效的判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气分别是寒热温凉,但是其中针对寒热的研究是最多的,并且处于中药研究的核心地位,同时很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自身的经验。总结起来,中药寒热药性的意碍难就是通过药物本身的特性来干预机体,让机体的自组织能力得到加强或者恢复,进而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当前针对中药的寒热药性来说,很多手段和假说对于其解释都非常有利于药性的具体理解,提高对药性内涵探寻的积极性,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并且还能给具体的用药提供合理而有效的依据。
二、寒热药性理论对毒副作用的解释
从古至今,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但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有研究表明,具有温热属性的白附片对肾阳虚和健康小鼠在代谢物谱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示温热药存在毒性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报道,含麻黄的减肥药在部分个体中有致心血管毒性方面的作用。观察发现,通常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寒热药性导致的毒副作用的认识一直以来都有严重不足,局限性非常明显。在古代人们常常认为是由于单独某种药物服用之后导致的反应来判断毒副作用,现代中医对于毒副作用的解释也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但是更加重视临床表现。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毒副作用检测当中,生物效价这种检测方式是将生物统计作为工具,并且将药理作用作为基础,使用特定的实验来和标准品激进型对比,最终测得药物的毒副作用。总体上来说,药物寒凉性越是明显,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就越明显。
总而言之目前针对毒副作用研究的手段仍然不够完善,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认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评价体系仍然会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寒热药性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这也会大大提高药物的作用,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中药寒热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
一般而言,中药毒副作用是指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炮制不当及调剂不当等,以及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本文所涉及的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药性在使用过程中把握不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如何控制由中药寒热两极药性所导致的毒副反应,现有的措施包括:①恰当配伍。如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配以粳米、甘草味甘性平,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②用量适当。使用寒热药性明显的药物应该如《神农本草经》强调“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使用寒热药性的中药。③注重体质。对于过敏体质和虚弱体质人群,使用寒热药物时要注意合理配合扶助正气药物。另外,王氏等在总结中药减毒增效的方法中,提出剂型、煎煮法和深加工等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有控制作用。总之,治疗疾病的中药组方配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要使中药因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得到控制,也可通过对组方配伍的调整及应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对药物进行深加工来防控。
四、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有助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要合理使用中药,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就应对中药药性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作为中药药性理论核心的寒热药性更需要了解透彻,这样既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又有利于避免因其寒热药性的偏胜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肖氏等指出,仅从功能主治层面逻辑推理中药的寒热药性,会陷入古代药性理论的发展误区,将使药性理论远离现代科学体系,成为自我封闭的知识系统;而仅从微观药理作用的水平又难以在宏观水平上理解和描述寒热药性规律和内涵,也不符合临床医生的思维习惯,难以真正解释中医药临床经验和指导临床医生辨证用药。说明科学系统地辨识中药寒热药性,对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领域和理论体系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说,探索中药寒热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的关联性方法对临床辨证施药的有效性会更有保障,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药源性损伤。正确地认识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就要认识到:①中药的药性复杂,寒热属性具有多重性,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不能仅从单一角度探索;②辨证地看待中药寒热药性的毒副作用问题,既不夸大,也不轻视;③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手段作用,科学评价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中药深加工,达到去毒增效作用;④加强与国际评价标准体系的衔接,促使中医药的国际化,有助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医药的发展。
五、结语
结合前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药研究理论体系,并且凭借现代的技术手段来确定中药本身的药性以及其生物和化学依据,不仅仅可以大大提高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还能促进中药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中药的药性研究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样就能将中药的药性更透彻地表述出来,进而避免药性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本文针对中药的寒热药性各方面进行了简要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不断完善中药药性,进而给中医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付先军. 中药寒热药性科学内涵及其表征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
[2]谢欢欢,陈晨,王鹏. 中药物象与其寒热药性相关性的研究概述[J]. 吉林中医药,2017,37(6):614-616.
[3]邱丽丽,容蓉,蒋海强,等. 寒热药性色谱表征的基因芯片数据聚类分析[C]//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5.
[4]王征,雷天葵,汪荔,等. 姜黄、郁金、莪术寒热药性与姜黄素含量关系研究[J]. 中国药师,2017,20(7):1173-1176.
论文作者:巩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药性论文; 寒热论文; 中药论文; 毒副作用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属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