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土文化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论文_陈新芝

论本土文化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论文_陈新芝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1927年杨善洲出身于保山市施甸县,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也是永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永子文化”和“哀老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杨善洲从小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长大,很早就接受了当地本土文化的熏陶,使得杨善洲很小就懂得了为人做事之道,这就为他的为官之道铺平了道路,也为后来杨善洲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本土文化;云南精神;影响

一、云南精神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

所谓的云南精神指的就是大山的沉稳实在之精神,就是大川的动力包容之精神,就是逶迤山川和谐共生之精神。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必将成就云南未来的跨越。高原情怀就是眼界高远,有容乃大,虚怀若谷;大山品质就是坚韧不拔,稳重担当,真扎实干,务实和谐。云南保山阳光充沛,雨水温润,是西南地区的大花园,有文明世界的高黎贡山原始森林,有潞江热带亚热带发展区。而杨善洲出生地——施甸县,生态环境亦是良好,只是在国家建设时期被严重的破坏了。云南人从小生在大山之中,有一种原始的生态生活情结,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繁衍生息,过着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活。杨善洲出生云南不乏有这样的自然生态思想。所以,他利用保山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保山人民一起创造了滇西粮仓。退休后,他亲自带队点绿了大山,点亮了生态家园,也点燃了家乡人民对于生态生活的激情。云南人依托高原, 仰仗大山, 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之情, 受高原大山的气势影响, 将高原大山之特性凝练为云南精神"。杨善洲也不例外,面对干旱的大亮山和快要干涸的河流,他立志还保山一大片绿色的山和不竭的水。于是他用几十年植树造林,诠释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自然生态,什么是高山流水的精神。云南的山,云南的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云南人,也正是这样情怀成就了云南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被杨善洲同志以有限的力量放大到无限,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杨善洲精神。

二、“永子文化”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

永昌围棋的棋子被称为“永子”。“关于‘永子’的溢美之词屡见不鲜,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记》部分就有:‘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的记载。明代《一统志》、清代《永昌府志》中皆有‘永昌之棋甲天下’的说法。清刘岜《南中杂说》和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也有:‘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的记载”[ ]。相传是一位在京城保管珠宝玉器的保山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一次宫廷失火时,他发现熔化的珠玉凝固后仍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返乡之后,便利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玉石、紫英石等原料烧制成了“永子”。正因为“永子”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才使之成为出类拔萃,质地温润如玉又异常坚硬,并具导温性低,冬暖夏凉的特质。“由于‘永子’围棋结实沉重的质地,润柔的色泽,便给予弈者手执和置棋的稳定性,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受,最适宜于弈者作长时间观看、思考局势的变化,而没有刺眼夺目,难受之感”。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对弈棋局时因为永子的特色形成的稳定感,亲近感,而最重要的是利于对弈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是永子带来的全局性对弈感,使得对弈者可以在温馨稳定的气氛里思考,不管是舍弃还是进取,都安然于心,了然于怀。勤劳善良的保山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面对自然,挖掘自然馈赠的宝石,经过精心打磨烧制而成的“永子”,代表着永昌人乐于发现,也好下棋的全局眼见。“永子文化”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永昌保山人的心田。杨善洲不是圣人,但他完全懂得全局的重要性,他“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正好与永子对弈技巧的全局性思考和整体性把握相统一。杨善洲同志踏实、温润和合的品格代表着永昌的精神。他甘于平庸,却又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光芒;他甘于做一颗平凡的“永子”,却在自己的位子上发挥着不平凡的守土作用;他甘于与民同乐,却能带头实干,为美好明天增添一份力量;他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永远像永子一样散发着温和亲切的光芒。

三、“哀牢文化”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

哀牢地区环境复杂,山川险阻,相对闭塞,形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哀牢先民在各自的地域中固守着传统习俗,如纹身、衣尾、羽人、穿胸、儋耳等。随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哀牢地与中原、南亚西亚的联系加强,在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中原文化得以传人,佛教文化对哀牢民族也具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哀牢文化可谓是文化的大观园,形成了以本土哀牢夷文化为主体,又具有中原文化、南亚西亚文化的色彩,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特征。这就是哀牢文化,包容着中原汉文化的色彩,也融合着许多少数民族自己特有的文化,多姿多彩而共同谱写精神的家园。融合、交流与继承是哀牢文化永恒的标志,尤其是戍边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成分在哀牢地区尤为突出。哀牢文化更明显的是有很多的汉文化的注入,正是汉文化的加入,才让哀牢文化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哀牢文化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又有汉文化作为补充,这样兼容并蓄的文化熏陶出个性鲜明和特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杨善洲是土生土长的永昌人、哀牢人,在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哀牢文化气息。面对融合,他用和谐思维处理人情世故;面对继承,他坚决保留家乡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斗的精神风貌;面对发展,他克服困难,团结领导乡民,勇闯先进。杨善洲同志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他奋发图强。在做人做事上,他力行兼容并包的理念,具有永昌哀牢人的气质。更重要的是,他用哀牢文化之精华武装自己,包容、细致、和合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使得后来形成的杨善洲精神不乏“哀牢文化”所具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和谐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之云南精神的精髓[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3 卷.第1 期.2013年.

[2] 杨娅萍.“永子"文化与工艺评述[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

论文作者:陈新芝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论本土文化对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影响论文_陈新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