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探讨论文_王腾旭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100081

摘要:生物滞留设施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对生物滞留设施概念、设计主要参数,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考虑不全面。在分析介绍生物滞留技术、设计方法、植被选择和运行维护的基础上,给出常见生物滞留设施设计主要过程和需关注的环节,为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目前流行的径流管理设施,可通过植被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实现径流水质及水量的控制。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部分设计问题,如由于对“生物滞留”的认知不足而导致的设计形式、设施结构及应用场所不合理;调蓄容积设计未充分考虑设施的渗透能力、蓄水层植物的影响、排空时间等因素影响;以及缺乏长期运行维护的考虑等问题。不同地区由于在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物质及面源污染特性方面存在差异,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选择、蓄水深度、填料组成构造和深度等设计也存在不同,本文在介绍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的过程中,分析探讨设计中需主要关注的环节。

一、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

1、填料

常见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滞留层、覆盖层、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其中,滞水层厚度一般为200mm,且滞水层距离周边汇水面保证100mm的超高;覆盖层厚度一般为50mm,敷设材料选用鹅卵石,并在雨水入口处增加消能石,防止冲刷;过滤层厚600mm,;砾石排水层为厚度200mm的5mm~10mm瓜子片,详见图1。

生物滞留系统中填料的组成及配比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每个地区土壤类型不同,所选的填料组成及配比也有差异,常见设计中较为推荐使用渗透性能良好、以土壤为基底、含一定有机质的填料混合物。若对去除特定污染物有相关设计要求可在滤料中添加相关处理填料,如添加碳源有助于提高硝氮去除,添加5%粉煤灰可提高除磷效果等。此外,填料的组成对渗透速率有直接的影响,美国环保局要求设施渗透速率至少12.7mm/h,必须严格规范填料,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2、穿孔管

常见穿孔收集管、溢流管可采用UPVC,PPR,双螺纹渗管或双壁波纹管等材料,沿宽度方向每1.5m设置一根穿孔管,穿孔收集管管径宜为DN100mm,开孔率应控制在1.5%(1%~3%),开孔孔径8mm,坡度大于0.5%,穿孔管大样如图2所示。穿孔排水管接入生物滞留池溢流井,排入周边雨水管网。

图2穿孔管大样

二、调蓄容积计算

生物滞留带有效蓄水深度一般为0.2m,覆盖层孔隙率50%,过滤层厚0.6m,孔隙率为15%,其单位面积调蓄量包括表层蓄水,土壤、砾石空隙蓄水能力及生物滞留设施渗透量。

VS=V-WP。

其中,VS为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V为渗透设施进水量,m3;WP为渗透量,m3。

即:V=VS+WP。

渗透设施渗透量:

WP=K•J•AS•tS。

其中,K为土壤(渗透层)渗透系数,取值100mm/h;J为水力坡降,一般取J=1;AS为有效渗透面积,m2;tS为渗透时间,h,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2h。

根据生物滞留池大样图进行计算,同时考虑到道路路基等因素对渗透面积及空隙体积的影响,考虑设置渗透面积折减系数0.80,覆盖层、过滤层空隙体积折减系数0.85。

滞留池滞留体积:

VS=滞留层体积+(覆盖层+过渡层)结构内部空隙体积×空隙体积折减系数=200×10-3+50×10-3×1×50%×0.85+600×10-3×1×15%×0.85=0.30m3。

滞留池渗透体积:

WP=100×10-3×1×1×0.80×2=0.16m3。

本次设计雨水滞留设施每平方米可调蓄容积为0.46m3。

生物滞留设施设计中土壤渗透系数是一个重要参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要求种植层土壤最小渗透系数不得低于25.4mm/h,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手册》中规定种植层土壤渗透系数应为100-300mm/h。当原生土壤渗透系数小于12.7mm/h时,则需要考虑换土及埋设底部穿孔排水管等方式来满足渗透要求。

此外,生物滞留设施设计中需注意排空时间的设计,考虑植被耐淹程度及控制蚊蝇,一般排空时间宜为24~48h,若蓄水深度较深需适当下浮。

三、植物选择

1、植物选择原则

1)应根据基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优先选择适生的乡土植物,不应选择入侵物种。

2)应根据绿地雨水设施的主要功能,充分考虑水位、日照、水质、土壤、坡度及周边植被现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应各种环境的观赏植物品种,优先选择耐水湿、抗污染、根系发达的植物。

3)宜选择易栽培、成活率高、抗性强、维护管理简单的植物品种。

4)速生品种和慢生品种相结合,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兼顾。

5)应注重植物配置的艺术化处理,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品种,与周边绿地植物相融合。

2、植物配置原则

1)遵循绿地种植设计总体要求,发挥植物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

2)充分尊重场地的原有植被,雨水设施建设不以牺牲绿地率为代价。

3)结合绿地雨水设施内部的微环境进行合理布置,要有利于植物在短期内产生系统功能。

4)应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上层、中层、下层植物品种的合理搭配,逐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通过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落叶与常绿植物的搭配,增强群落稳定性,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

5)应正确处理植物群落的空间关系。全面考虑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季相变化,保证旱季和雨季的景观效果,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植物选择参考

综合植物种类分析,结合当地气候及景观需求,推荐选择以下几种海绵城市设施种植植物:旱伞草、千屈菜、矮蒲苇、风车草、菖蒲、美人蕉、萱草等。

四、维护管理

1)应编制养护管理计划,并按计划认真实施,必须严控植物高度、疏密度,保持适宜的根冠比和水分平衡。

2)应定期对生物滞留设施进水口进行清理,保证周边雨水可以汇入设施;定期清理溢流口,防止溢流口堵塞导致超量雨水无法溢流进入雨水管道,而进入周边绿地或道路。

3)当生物滞留设施边坡出现塌陷应及时修补。

4)覆盖层出现缺失,应及时补充,防止过滤层裸露。

5)生物滞留设施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

6)如生物滞留设施出现堵塞可利用检查口对填料进行反冲洗。

五、结语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生物滞留设施作为绿色设施中应用最广泛的设施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理解生物滞留设施的概念,切实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根据需求选择填料、种植层需满足一定的渗透系数要求,设计合理的排时间要求。优先选择易于养护的本土植物,合理制定生物滞留设施运行维护制度,保障其正常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2~212.

[2]高晓丽,张书函,肖娟,等.雨水生物滞留设施中填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5,(20):17-21.

[3]王建军,李田.雨水花园设计要点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07):164-167.

[4]梁小光,魏忠庆,上官海东,喻良.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排空时间研究[J].给水排水,2018,(11):26-30.

[5]杜晓丽,韩强,于振亚,等.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J].给水排水,2017,(01):54-58.

[6]王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探讨[J].给水排水,2016,(11):27-31.

论文作者:王腾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探讨论文_王腾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