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逆淘汰与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逆淘汰是指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高素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缩小,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逐渐扩大的这种人口再生产现象或模式。人口逆淘汰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不能回避、必须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的问题。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口逆淘汰与知识经济是一对矛盾,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口,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人口逆淘汰将导致人口整体素质下降。如何正视现实,解决矛盾,迎接挑战,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我国是否存在人口逆淘汰
我国是否存在人口逆淘汰?这在理论界是有着争议的。
持赞成观点的人认为: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乡村人口出生率大大高于城市人口出生率,本来具有庞大基数的农村人口在快速增长。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的城乡差别,城市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卫生等等方面都要优越于农村。从人口素质形成的各种因素来分析,乡村人口素质要低于城市人口素质是无疑的。因而得出乡村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人口数量相对减少,乡村人口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因而在我国是存在着人口逆淘汰现象的结论。
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首先,虽然乡村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乡村人口所占比例将不断下降。从动态上分析,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异因素的作用要小于社会发展等诸因素的作用,并不会导致乡村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是相反。因此人口出生率的城乡差异不会形成人口素质的下降。其次,人口出生率的城乡差异也不足以形成人口素质的城乡差异。从现象或从局部看,人口逆淘汰在一些相对封闭、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是存在甚至是严重的,但从全局看,从发展看,则是不存在的。
上述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方强调由于乡村人口出生率高,存在着在新生人口中乡村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而存在着人口逆淘汰;另一方则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不存在人口逆淘汰问题。
表1 1978—1996年我国城乡人口数
年份总人口
城市 乡村
(万人) 人口数比重% 人口数比重%
(万人)
(万人)
1978 96259
17245 17.9
79014 82.1
1979 97542
18495 19.0
79047 81.0
1980 98705
19140 19.4
79565 80.6
1981100072
20171 20.2
79901 79.8
1982101541
21154 20.8
80387 79.2
1983102495
24126 23.5
78369 76.5
1984103475
33006 31.9
70469 68.1
1985104532
38244 36.6
66288 63.4
1986105721
43753 41.4
61968 58.6
1987108073
50362 46.6
57711 53.4
年份总人口城市 乡村
(万人) 人口数比重% 人口数比重%
(万人)
(万人)
1988108978
54393 49.9
54585 50.1
1989110676
57383 51.8
53293 48.2
1990113368
60447 53.3
52921 46.7
1991114511
61888 54.0
52623 46.0
1992115563
71234 61.6
44392 38.4
1993116596
75339 64.6
41257 35.4
1994117674
79365 67.4
38039 32.6
1995118788
83016 69.9
35772 30.1
1996119866
86466 72.1
33400 27.9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年鉴》(1997年)
笔者认为:要说明我国是否存在着人口逆淘汰必须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城市人口素质是否高于乡村人口?人口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由许多单项素质指标来综合反映的,无论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来看,由于我国广大乡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设施、文教卫生等条件相对差,因而,人口整体素质城市要高于乡村,这是勿庸置疑的,也并非“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之说。
二是低素质人口比例是否越来越大?要说明这一问题,按上述结论,我们只需要证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78年到1996年, 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由17.9%上升为72.1%,18年增加了54.2%,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若就此简单推论,便可认为素质高的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我国就不存在人口逆淘汰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城市人口的变动,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变动;二是人口的迁移变动;三是城市数量和范围变动引起的城市人口变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城市和原有城市区划范围的扩大,许多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和流向城市。这些非自然变动因素是城市人口比例迅速提高的直接原因。在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中是否存在人口逆淘汰问题时,我们要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单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因素的影响,才能予以客观说明。
我们以1978年末城市人口数为基数,按照城市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推算出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我国1979至1996年各年年末人口数。
计算公式为:
P[,1]=P(1+R[,1])
P[,2]=P(1+R[,1])(1+R[,2])
P[,3]=P(1+R[,1])(1+R[,2])(1+R[,3])
P[,i]=P(1+R[,1])(1+R[,2])(1+R[,3])……(1+R[,i])
P[,i]表示第i年按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城市人口数
P表示1978年年末城市人口数
R表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表2 按自然增长率计算的1978—1996年我国城市人口数
年份
年初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年末人口(万人)
1978- -
17245
197917245 8.60 17393
198017393 8.69 17544
198117544 11.31 17742
198217742 12.96 17972
198317972 10.07 18153
198418153 9.14 18319
198518319 8.06 18467
198618467 11.64 18682
198718682 10.55 18879
年份
年初人口(万人) 自然增率(‰) 年末人口(万人)
198818879 10.09 19069
198919069 10.53 19270
199019270*10.56 19473
199119473 7.66 19622
199219622 6.50 19750
199319750 6.68 19882
199419882 6.46 20010
199520010 6.12 20132
199620132 5.80 20249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年鉴》(1997年)
*该数据是由作者根据有关数据推测的
表2计算结果表明,剔除非自然变动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市人口因自然增长由1978年年末的17245万人,增加到1996年末的20249万人,按1996年年末全国人口总数119866万人计算,占16.89%(20249÷119866),与1978年比,18年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下降了1.01个百分点(17.9%-16.89%),虽然下降比例不大,但18年在人类人口再生产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果我们将时间往后推移,进一步分析,这种趋势将更为明显。假设在中生育率条件下,我们分别预测,无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和有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城乡人口比例,可得下表:
表3 中生育率假定条件下有无人口迁移的我国城乡人口比例
单位:亿
年份
无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有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农村
城市
全国
城市
农村
城市
全国
城市
人口%
人口%
1987 6.74
3.94 10.68
36.90 6.74
3.94 10.68
36.90
2000 8.39
4.85 12.97
35.30 6.45
6.45 12.89
50.00
2020 10.32
5.02 15.34
32.70 5.98
8.98 14.96
60.00
2050 12.20
4.70 16.90
27.80 3.11 12.46 15.57
80.00
资料来源:《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曾毅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上表资料表明,在中生育率水平下,假如没有人口迁移的情况发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由1987年的36.9%下降到2050年的27.8%,下降了9.1个百分点,如果把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因素考虑进去, 城市人口则由1987年的36.9%上升到2050年的80%,上升了43.1个百分点。有无人口迁移,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反向变化,且差别非常之大。
通过上述两表分析,足以说明,按现阶段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下去,不考虑人口的迁移变动因素,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进而得出高素质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结论。虽然由于其他非自然变动因素的影响,使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事实上越来越大,但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并不是短短几年能解决的,更非乡村人口一旦转为城市人口,素质就提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我国人口逆淘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逆淘汰现象给掩盖了,在人口的社会化特征上,表现出来的是人口正淘汰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人口逆淘汰状况,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至关重要。我国在人口再生产中存在着人口逆淘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提高人口素质。
(一)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人口逆淘汰状况
我国在乡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改变我国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人口逆淘汰问题,唯有继续努力降低乡村人口出生率。
1.在改革中创新,抓住关键,管好源头 乡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城市相比,确有其更困难的方面。一是农民居住分散,一般是以家族聚居的,祖祖辈辈住在一个村寨,相互之间形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二是基层组织自然村管理者中没有专职国家干部,都是本地村民,是一种松散型的管理组织,对农民约束力不强。我们要进一步抓好乡村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人口出生率,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关精简人员分流,安排专职国家干部,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担任党支书,既帮助乡村提高管理水平,发展经济,又抓好计划生育,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乡村外流人口的计划生育,原籍管不到,流入地又不管,造成盲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要按用人单位管理和管辖区监督制来落实,即谁用工谁管理,在谁辖区内谁负责监督检查,并在年终考核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按照用人单位员工和辖区内居民的要求来进行考核,责任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人。
2.建立起乡村计划生育社会监督机制,公开透明,求真务实 政权没有监督,将会产生腐败;领导没有监督,将会形成独裁;国家没有监督,将会走向衰败;计划生育工作不实行监督,将会出现数字的失真和造假报假。我们在考核乡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时,将考核结果与党政一把手的工作政绩、升降等各方面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考核中主要依据各地的统计数字,而缺乏应有的社会监督,难以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准确。所以,要建立起乡村计划生育工作社会监督机制。对于违反计划生育的,要公开处理,基层上报的有关计划生育的数据,要予以公布,以接受群众监督。各级统计数字是否客观准确要有严密的监督机制予以保证。对于造假报假事件,要予以公开曝光,对责任人和领导干部要坚决予以一票否决,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处理得弄虚作假者不敢以身试法,彻底改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丑恶现象,使乡村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求真务实。
3.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解开症结 农村生育率高,重男轻女,不生男孩不罢休,除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外,其重要原因是为了养儿防老,靠儿养老。我们要在农村改革、发展经济和改革城市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让农民看到无儿同样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年幸福,无后顾之忧,和城里人一样养老,那么,城市的生育观就会很快被农村所接受,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逆淘汰状态就能得到最终解决。
(二)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人的素质,主要是后天培养成的。我国的人口逆淘汰,是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人口素质形成的环境来逆转的。客观上,我国的人口素质一直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千年世纪之交的今天,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所以,要加速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优势大国,抓住机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人口素质的提高,关键是教育。我们要以改革的思路来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数量上说,是可以保证教学需要,有些地方甚至是超编或严重超编的,但从质量上来说,还难以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通过改革,把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从岗位上调整下来,再结合机关精简,人员分流,挑选素质高的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并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使从事教师工作人员的收入要高于政府机关同类人员的收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氛围,形成优秀人才首选教师岗位的环境。
第二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要按教育法规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保护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资办学,充分发挥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要坚持杜绝中小学乱收费增加学生负担的现象,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使我国人口素质呈直线上升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开创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