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双重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改革问题的思考。然而,认识上的分歧也由此而产生。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助于消除教育中长期积存的弊端,教育应该广泛引进市场机制,乃至建立教育市场。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引入教育领域,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发展面临困境。而上述认识的差距概源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的方向、范围及其程度不同的理解。为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作一较全面的分析,以了解和研究市场经济的确立究竟会给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一、市场经济对教育冲击的正面效应
人类的生产实践表明,迄今为止,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它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而形成,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现代化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一个受其内部固有的规律支配的必然的运动;同时,它也必然与周围的其它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着。正是在这种联系和影响中,市场经济将会以其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多向的功能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运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也不例外。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
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过去,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对教育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则认识不足。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认识虽然有了巨大的转变,但仍旧主要强调教育在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对教育在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的认识仍嫌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人们将更加明晰地从现实层次而非纯理论的论证方面看到,教育可以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科学知识,并将它物化在教育对象身上,从而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还将以其自身所占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直接介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奠基工程这一现代社会发展观将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当然,在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宏观调控保证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寻找各自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二)为完善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培养人,各级各类的教育都是通过培养人同市场经济接轨的。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必须从研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开始,进而分析现阶段的教育与这一社会要求的差距,弄清问题存在的症结,寻找满足这种新要求的途径、措施,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去。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很多有价值的分析,提出了很多合乎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特征的要求的结论,如培养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较为全面素质的人才等等,但真正落实到教育过程中去的并不多。究其缘由则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市场,统招统分的模式不能使学校感受到择业的压力,同时社会经济生活本身也缺乏对人才素质的明确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活力的增加,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已成必然趋势。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全面的身心素质的人才。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高度的创造精神和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它主要是针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言的;而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校,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都必须把学生素质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总体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竞争观念、创业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培养他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个性特点和社会理性。
如果说教育的主要产品是人才的话,那么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体制下,这一产品的属性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正由统招统分的产品变为面向人才市场去激烈竞争的产品。正是这种转变才引起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急剧变化,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完善上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基础。
(三)为教育体制的转变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教育体制是在一定的教育发展水平之上产生的,受到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的教育诸要素运动的具体实现形式。近年来,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已有相当的认识。(如:宏观调控过细,不利于微观搞活;教育主管部门扩张意识强烈,而社会激励机制萎缩;易于达到教育发展表面上的总体均衡,但难于实现教育结构上的真正的均衡等等。)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打破这种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教育的发展是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教育体制的目标模式,这种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对建立教育体制的目标模式的借鉴作用,也即在教育的运行机制中部分引入市场机制,具体表现为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引入。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构成中的中介机制和动力机制,它促使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引入竞争机制对转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竞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围绕社会的选择而展开的,竞争将会使办学者明白,社会的选择是学校自身存在先决条件。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构成中的基础机制,有供求才有市场。在教育体制的转变中引入供求机制与引入竞争机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随着各类市场的扩大,以职业分化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分化亦成必然趋势,并随之产生各种新型的经济—社会组织,而这些组织又都会对教育提出各自的要求。因此,教育所培养的人必须反映一定的供求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
只有在教育发展中部分地、有区别地引入部分市场机制,才能使计划经济下单一的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的办学模式、单一的管理体制等旧教育体制中所存在重大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才有可能由直接指令职能转变为间接导向职能,由管家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学校才有可能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并形成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学的新格局。
(四)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要求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资源,这预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同时,在各种类型、层次的教育中,高等教育(基础文科和师范院校除外)、职业技术教育最易于转到市场调节的轨道上来。两者都具有较强的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的主动性,尤其是在科技市场、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将成必然趋势,它将导致社会各界、经济部门尤其是企业直接办学或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的提高。而面对多种经济成份的客观存在,国家将对社会力量办学予以鼓励和支持,过去数年来人们一直企盼的国家办学、企业办学、民间办学、国际合作办学并存的格局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形成。这不仅会使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办学效益有所提高,而且可以缓解国家在教育经费上的压力,使政府部门能够将有限的公用教育经费放在办好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教育部门和学校自成的封闭系统被打破,与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反馈关系得到了调整。由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迫使它们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的热点上,瞄准人才市场的新动向,及时开设新专业,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教育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培养计划以及专业设置都会更趋合理,办学者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亦会上升。
随着市场调节的深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加强。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办学者会拥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实体。其次,直接介入经济领域之中,参与市场中的资本竞争与产品竞争。两者都可以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开发产品,以厂养校;同时,也可以直接为企业、为社会承担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把更多的知识形态和物化了的产品投入市场。这样,办学活力将会大大增强。
(五)有利于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引向深入
近年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场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或间接地为教学改革的更进一步深入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更切合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流动性加强,择业的机会更丰富,这样一种就业现实会从客观上部分地遏制应试教育的发展,从而使人们更易接受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尝试,而不会再把眼光停留于通过各种升学考试上。同时,市场经济对就业者的要求更多的是立足于真才实学,而不仅是一纸文凭,于是,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的锻炼等现代教学观念就更易于落到教学过程的实处。
市场经济具有形势多变、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必须剔除,要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接近科学发展的前沿,注重适应性、基础性和理论性,在专业划分及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更多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将会形成一种具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因需要而转学校、转专业学习,大专与本科可以互转,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可以互转,各类高校可以互认学分等等。
二、市场经济对教育冲击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虽然其功能和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是积极的,但它也有其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缺陷。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其功能的表现往往不能完全到位,缺陷却暴露得很充分。而这种功能和缺陷并存本身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在具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对此,我们既不能夸大,因噎废食,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它,以便更好地迎接挑战。
(一)市场利益的驱动以及由此而滋生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会导致教育中的某些不规范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种类,学校将密切注视市场变化与需求。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是完全按价值规律来进行调节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市场行为往往具有反应灵敏、变化快波动大的特点,其行为的驱动力是追逐利益,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当教育引进部分市场机制来推动自身发展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暂时利益的诱惑下而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行为倾向。但教育过程自身又具有周期长、效用滞后等特点,它不仅要考虑市场变化与需求,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这样,在教育的运行中将自然会导致某些行为上的偏差。直接的表现就是各类学校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发展,往往易于造成学校在办学上的盲目攀比,引起规模、结构失控,效益、质量下降,教育内部的自相矛盾加剧。这也就是部分同志对在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表示担忧的原因之所在。
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来看,基础教育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最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应当主要地由国家来投资办学,它自身并不具备面向市场生存发展的条件。然而,当前一些笼统的提法,如“教育商品化”、“把学校推向市场”等也波及到了中小学校,以至于中小学自筹资金办学、中小学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中小学校长们卷入到经济浪潮中开源节流被视之为是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这不能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教育行为上的一个极大偏差。
(二)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较为深刻的社会矛盾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增添了困难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生活中将会出现一些无法回避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具体表现为:
1.个人利益与价值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性、自主性、创造性、自我实现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受到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进一步物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社会文化容易滋长,而这种社会文化将会严重扭曲个人的身心发展,制造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危机。长期以来,我们所坚持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正确认识受到了冲击。
2.经济市场化与共同富裕、社会生活稳定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引入,随着就业体制与分配体制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业、分配不公乃至破产等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延缓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发展的目标的实现,从而出现新的矛盾。
3.人际关系的物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人际关系的物化色彩更加浓厚,伴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和加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敲诈勒索等现象出现了。商品交换原则和金钱交易还会侵蚀到人们之间的非经济关系领域,为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提供滋生的土壤。而这一切势必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产生矛盾。
4.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序和不规范的行为,有的甚至是直接对抗规范或反规范的,即出现一些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反的行为,如滥用商标、生产制造伪劣商品、以权经商等等。上述问题将会给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造出障碍。
以上一些矛盾虽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暂时的矛盾,但它加大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则是不可否认的。
(三)市场经济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同价格背离太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将会加剧,分配不公的问题会暴露得愈来愈明显,面对滚滚商海,教师们心理上失衡会更加严重。在这种失衡心理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会抵御不住来自企业界、工商界的高收入的诱惑,学校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会更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是那些仍置身于学校中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也会不断出现寻找赚钱门路、从事第二职业等非规范的行为。
从现阶段来看,教职工的工资、福利问题对学校的压力比过去更大,原因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与其他行业和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缺乏必要的凝聚力,教师素质的提高难以落到实处。而现阶段人才的全面流动与高度自由,又使学校丧失了过去所具有的部分管、卡的权力。因此,教师队伍中的人心思走、人心思散的状况至少在短期内变得愈加难以逆转。
市场经济冲击教育所带来的上述负面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我们来说市场经济尚属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在起步阶段真正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同时,社会的心理准备很不充足,传统文化的困扰难以趋避。这一切都使得市场经济对教育这种非经济领域的冲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抓住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策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新格局是一个充满艰巨性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的机遇,大胆改革,积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种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把市场经济对教育冲击的负面影响减少或限制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在改革中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使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拓展,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化认识,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办学观念的同时,又不陷入盲目随意的境地,要力求避免可能产生错误导向的笼统的提法。必须看到,发展教育既要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在符合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共同基础之上。
教育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部门不是追逐利润的企业,不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场所,而是培养人的机构。这种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谨慎选择具体的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现阶段,必须从理论上探索教育中的哪些方面采用什么方式引进市场机制,接受市场的调节;要探讨如何使市场和计划两种因素在构建新的教育运行机制中巧妙地结合起来。至少那些少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心存疑虑的同志则必须看到,教育要受社会经济的制约,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进入不可逆转的拓展阶段,所以,不思改革或让教育改革游离于市场经济发展之外都是极不可取的。还应当承认,从人的认识的发展来看,在社会观念转变的时期,一些激进的提法常常不可避免,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地去担忧。
(二)要尽快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教育领域新旧管理体制的交替、转换,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有时代意义的实践,它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艰难的过程。有效地实现这一交替,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无疑是极重要的一环。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转变的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偏重于管理微观教育行为和定指标、分投资转到用主要精力研究提出教育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上来;二是从偏重于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转向主要运用教育政策、经济杠杆、教育法规进行间接管理,尤其是要加强教育法规的建设,使各种教育行为规范化、有序化。教育行政部门在转变旧职能的同时,又要强化自己的新职能,依法管理,降低教育内部不规范的行为所带来的消耗,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转变了,新的由教育、市场、学校、社会四个要素共同作用的联合机制才能得以有效运行,各种新的办学模式才具有发展的条件。
(三)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要实行区别对待的策略。职业技术教育、高等理工科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要尽快地与市场较全面地接轨。要让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开始由面向政府、面向计划、奉命办学,转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力争在若干年后,让一个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办学体制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率先建立起来。
但是,对基础教育的位置则要摆正,各级政府应当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责任,防止把基础教育商品化、产业化。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生产对劳动者受教育的要求比较低。在此情形下,实施强制性的基础教育尚存在着很高的流失率,如果将其商品化、产业化,其发展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改革的重心和方向。
(四)加强德育工作,适度调整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德育体系中一个核心问题,它是指对德育工作的方向性的确定以及对德育内容与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德育的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使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相应,学校德育应在符合时代发展变化,即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终极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找到适应自身长足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应增添以下一些内容,即:在坚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能够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全面提高其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