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人民医院 广西南宁 5305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危险因素在传染科护理中的存在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32例次在传染科护理中发生的护理危险事件,依据采取预防措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对其相关的资料做回顾分析。结果:32例中,16例次为交叉感染,占总数的50.00%,7例次为消毒液处理不当,占总数的21.87%,6例次为针刺伤,占总数的18.75%,3例次为肺部感染,占总数的9.37%。采取预防措施前314例次护理行为中危险事件28例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为8.91%,采取预防措施后358例次护理行为中危险事件6例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科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极大地降低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质量。
【关键词】传染科;护理过程;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203-02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传染科里传染性疾病呈现出高发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加等。传染科护理工作需要正常开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传染科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的护理预防措施[1]。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而开展的,特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的32例次资料均为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件,事件中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1~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4岁,护龄1~16年,平均护龄为9.4年。所选资料人员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选的32例次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并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对策。
1.3 预防对策
1.3.1传染科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护士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质量制度并亲力亲为地抓好落实,重点防范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正确处理使用后的锐利器械,妥善处理废弃标本和具有感染性的敷料,严格要求属下人员使用一次性消毒物品,对消毒隔离常规和质量进行认真分析,将宣传标语张贴在醒目的地方,随时随地检查属下人员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解决。
1.3.2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的管理和监督下,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和条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具体而言,首先应重视手卫生,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消毒”,护理操作前后都应把手清洗干净,必要时可对手进行消毒。如果自己的手受伤或患病,应终止与患者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操作必须与患者接触时,应戴上手套,隔绝患者的传染源。
1.3.3给患者输液时,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用后注意消毒/灭菌(一次性的用后丢弃),不徒手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患者的被服应收进专用袋送进消毒室作消毒处理。患者使用过的尿壶、痰盂、便盆等日常用品应每日更换消毒,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后应统一回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率(%)表示计数,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危险因素情况
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传染科发生32例次护理危险事件,16例次系交叉感染,7例次系消毒液处理不当,6例次系针刺伤,3次例系肺部感染。见表1。
表1 传染科护理危险因素分析
注:采取预防措施前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传染病的传播性很强,其病原体随时随地都会通过人群传播给每一个个体的人。传染科护理人员是工作在一线的高危人群,受到传染的危险性最大,因此,传染科护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预防[3]。
3.2 本研究显示,在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前,314例次护理行为中,危险事件共发生28件,占总数的8.91%,采取预防措施后,358例次护理行为中,危险事件仅发生6件,仅占总数的1.67 %。采取预防措施前和采取预防措施后对比,两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可极大地降低传染科护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徐从翠.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57-158.
[2]段秀芬.基层传染科护士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3(2):294.
[3]张素花.浅谈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J].医学信息,2015年第28卷7月(28).
论文作者:韦秋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危险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传染科论文; 事件论文; 因素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