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

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

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王智腾,段汉武*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语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对现状的调查和经验的总结,缺少对创新创业与外语类专业教育融合这一重点难点的实践和分析,缺乏对构建系统化的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文章从内涵、运行模式、特点、必要性、构建困境、构建方法等方面,对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全面研究,提出“一核两翼两协同”的模式,并紧扣“专业融合”这一重难点,结合实践,提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包括完整的支持体系、融合式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充满活力的协同和互动体系在内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融合;教育体系

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弱,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1]超越“工具性”“过于职业化导向”的短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2]建立起多学科交叉、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个人技能训练与团队协同进步的新型外语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式。[3]根据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有效推进外语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在中国知网以“外语”“创新创业”字段检索,发现与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论文仅有63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外语学界、教育界聚焦“创新型外语人才”“一流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提出的,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教学行政管理者结合实践探索进行的现状调查和经验总结。现有的研究很少聚焦外语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交叉这个关键点,缺乏对两者融合的深入研究;很少对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很少针对从“要素建设”到“要素驱动”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

一、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郝杰,吴爱华,侯永峰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活动、指导体系、支持保障体系、产学合作机制、研究探索和国际合作等要素;[4]浙江大学经验认为,应由文化氛围、方向引领、课程体系、国际合作、“全链条式”教育实践和协同体系构成;[5]卓泽林,赵中建从生态系统角度提出由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支持体系和互动体系构成。[6]综合各家观点,立足系统理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概括为,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引导下,由支持体系,课程和教学体系,协同和互动体系等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内部联系的有机整体。分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主要是站在全国、全社会一盘棋角度,在顶层设计上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政策、法令,促进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主体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构架起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价值引领的教育体系;高校层面,主要是学校整合全校资源,根据本校特色和优势,从教育理念、文化引领、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平台建设、协同分工、支撑体系、激励措施等构成的教育体系;专业院系层面,即由二级学院或承担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层系所单位发挥专业特色,整合资源,构建起来的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与人才培养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

“点”的精细化设计与控制,是综合路网、公交、慢行等系统的需求,对“面”与“线”优化方案的空间详细落实。采取“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总体交通组织原则,对沿线地区的关键节点,如跨河通道、重要交叉口渠化、交叉口竖向等进行优化设计,充分保障慢行与公交的路权空间,提升铁路沿线地区的人居和出行品质。

(二)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是立足外语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生”这个关键点,建立起来的由教育目标、理念、课程、师资、平台、竞赛和文化活动等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内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包括将外语类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育人目标、理念、方法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教育目标;由各项制度、经费、培养方案、激励措施组成的支持体系;发挥教师作用,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知识、方法、技能融入到外语专业教学、研究、实践、考评全过程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涵盖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的协同创新实践体系;由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文化活动等构成的系统内外的互动体系。可概括为“一核两翼两协同”,“一核”就是新的培养目标,“两翼”就是支持体系与课程和教学体系,“两协同”是协同体系与系统内互动体系。

明确外语类专业学系的主体责任。“学校→学院→系所→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道路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学院和系所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教学效果评估整改等方面职能,最熟悉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最了解专业学生学习实际,发挥其主体责任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明确基于外语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上的改革重构的主客体关系。培养创业能力不是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对学科教学过程的‘重构’。[7]体系紧密围绕推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充分挖掘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点”。明确从“要素建设”到“要素系统化驱动”的构建路径。“决定系统功能的是系统结构”[8]“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是全体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9]。“一核两翼两协同”的系统结构将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方向、支持保障、课程和教学、实践平台、文化活动以及竞赛等要素协同起来,形成特定结构和内部联系。

二是实施组织优化方略,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鉴于水资源的流动性、循环性和基础性等特征,将隔断的水连接起来,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基于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完善流域一体化管理;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统筹管理。加强水管理部门内部、水管理部门同环保、城建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水平,从短期来看,推进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从长期看,建立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机构,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管理分散和割裂的局面,改善水资源的总体功能。

二、建立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国外语教育理念长期驻足在外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没有突破外语教育的功利化思维,乐于服务市场需求,却低估甚至忽视了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和战略意义。[10]戴炜栋,王雪梅的研究表明一流大学和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注重全球性、国家性问题,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创新和人文知识。[11]王守仁、宁琦、董洪川等专家强调外语学科发展必须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要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到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高度。社会需求逻辑是学科建设的方向,要求外语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12]构建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意义深远。

(二)推动人才培养实现外语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整个有机体的“灵魂”,决定了整个体系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做的一次无奈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做出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21]

(三)协调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外语类专业教育融合涉及到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研发、教材编写、课程评估等各个要素的全面、系统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三大困难:内容融合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内容,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追求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要实现融合,必须找到两者的共通点和共生点,避免机械堆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业专业课程等。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内容研发难点,也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最大的短板,这就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典型的“表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由专业到专长、由专长到创业的培养过程。[20]两个专业的交叉融合必须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面临着以“谁”为主这一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课时数、课程模块分布等结构设计难题。师资队伍培养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在专业融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由传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本校教师,有创业经历的校友、企业家和从事创新创业管理、服务和实践的工商、税务部门、企业、投资融资机构的专业人士三类组成。本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厚、指导竞赛经验丰富,但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受限于时间、机制等影响,不能持续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三、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困境

(一)教育理念滞后

观念性困境,是阻碍一切改革的最大屏障。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仍然存在。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未就业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系统和就业部门的工作,片面地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部分教师的工作。[17]没有正确意识到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却不够重视。[18]更甚者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创新创业会挤占专业课教学时间,影响专业课学习效果等。这些观点和担忧都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对接国家战略、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的高度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是教育理念滞后的表现。“创新创教育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也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综合性、集成性的集中体现,这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3]

(二)教育要素系统化不强

支持体系是整个有机体的“骨骼和免疫系统”,牢牢架起体系的各个部分,包括制度、管理、服务、经费、研究、评估激励等。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物料在输送过程中,易出现气化等异常工艺情况,导致交接计量数据不准确,影响供需双方的计量结算。该系统实现了对工艺影响因素的运算分析功能,通过对质量流量计运行过程中流量、密度、温度、左右检测线圈电压、驱动增益等诊断信息分析和计算,评估工艺对批量数据不确定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给出一个批量时间内的轻微工艺影响因素和严重工艺影响因素的累积量和总累计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计算出工艺影响系数A. L.(%)、平均密度、平均温度、累计总量。通过A. L.(%)可以判断输送过程中工艺影响因素对流量测量的可信度。通过工艺运行分析对不同交接计量应用建模,以确保准确计量。工艺运行分析情况如图3所示。

(三)与专业全面融合难度很大

《大学生就业岗位大调查报告》对英语、日语、法语类职业岗位的分析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外语类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非常一致,即: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扎实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创意和创新能力,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这说明未来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增强学习、适应和创新能力,能够立足英语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广泛进入各行各业,成为各行各业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16]当前,国家、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外语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然而,在校的大学生却存在生涯规划迷茫,视野不开拓,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追求安逸和“佛系”,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等现象。高校必须改革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供求信息匹配度和反馈效率,提升学生眼界和学习动力。

四、建立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策

(一)加强价值引导,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成功经验,例如美国MIT模式、斯坦福模式、哈佛模式,英国赛德模式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一流外语学科建设和一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的重点。一流国际人才要“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专业技能、深厚的公民素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13]。国际化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善于学习,适应变化,充分胜任竞争”[14]。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局限,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国际人才的必然选择。[15]建立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外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一流外语学科建设和一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始终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教育公平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发展路径、实践平台和指导帮助,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接受外语类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新时代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高校根本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紧密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将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作为根本价值引导,推动解决国际交流、国际援助、重大国际工程和项目建设等问题。笔者所在学院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目标,组织学生长期研究“阳明学”在国外传播情况,撰写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自主开发《传习录》漫画和中国传统文化“伴手礼”等,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加强制度设计,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国家和各高校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制定一批激励政策,投入大量的资源,例如,单设奖学金、增加在保送研究生中的权重等。但这些资源游离于专业教育课堂之外,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无法真正受惠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资源。部分高校对外语类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知识传递、与实践脱钩,重经验分享、缺体验感知,重竞赛训练、缺系统沉浸。我国当前创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象牙塔”与现实生活脱节。[6]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孵化平台、实践平台、竞赛活动、文化活动、校外导师等要素不断丰富,但是各要素互相衔接、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要素闲置,平台建设形式化等现象。长期以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几方面力量各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分散、封闭、低效仍是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最大问题。[19]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不能只停留在要素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有效驱动各要素相互促进产生积极效能,即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系统化。[9]从要素建设到要素系统化驱动的转变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要成立领导机构,提供政策和协调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需要统筹调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各环节,需要协同规划学科、专业、不同部门、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因此需要有专门的领导团队,其具体职责包括体系的规划设计、制度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管理监控、经费管理和使用等。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成立主导性综合机构,并把它放在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位置,确保运行高效。

手术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晕迷分值、血肿水平、FIM评分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晕迷分值、血肿水平、FI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二是成立资源拓展机构,提供资金和硬件支持。教育体系必须要有资金流和物理空间的长期支持,仅靠学校单打独干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多方资源,构建起持续不断的资源流。当前我国各地都建设了大量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很多地区都有针对创新创业设立基金并举办各类比赛,高校要主动出击,把政府、社会、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把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人才介绍到各大平台、企业。例如,笔者所在学院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城市国际化提升实践、“一带一路”外国语言服务实践、“共享课堂”外语支教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实践等五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开拓100余个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1000余人次。

三是成立指导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活动组织等支持。在整合资金和硬件条件基础上,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指导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包括融资、经营管理、商业模式完善、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商业计划书撰写、实践训练、比赛展示等方面的指导。

收集4组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涉铅工龄等;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铅值、锌原卟啉(ZPP)值、血红蛋白(Hb)值、CD3+比例、CD4+比例、CD8+比例及 CD4+/CD8+值,血铅值参照现行国家标准《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方法》(WS/T 20-1996)进行测定,尿铅值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方法》(WS/T 18-1996)进行测定;参照《职业性铅中毒治疗指南》的相关内容判断治疗效果,有效为患者血铅和尿铅测量值均低于入院前、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患者血铅和尿铅测量值均大于或等于入院前、且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三)挖掘培育共通共生点,创新融合式课程和教学体系

课程和教学体系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包括教育目标、课程、平台、师资、教学和评价等。要突破融合的难点,必须理清主次,挖掘培养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的融合共生点。必须坚持在外语类专业已有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基础上改革创新。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外语类专业注入新血液、新动力,而外语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个体系经过长时间发展系统性强、运行相对成熟。只有借助成熟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教学目标融合共生。

综合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相关内容,构建融合的教学目标,确保大方向的一致性。

课程的融合共生。当前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给融合打开了三个机会窗口: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两个环节已经在制度设计上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留出了空间;二是专业方向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给学校和院系所非常大的权限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三是毕业论文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论文、调研报告、实践报告等都能作为毕业论文的认可形式。笔者所在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开展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尝试,把创新创业案例、学科竞赛实训和项目化实训嵌入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商务英语、论文写作、英语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课程,把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为毕业论文等等,推动课程的融合共生。

师资队伍的融合共生,要打破传统机制的限制,校内推动外语类专业教师向创新创业外语专业课程教师转型,校外建立起企业家和校友指导机制,切实推动师资队伍融合共生。对校内教师,要建立教师的内培外引制度,通过政策引导、价值引导的方式,激励一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兴趣、有经验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过程中来,提供系统的培训。建立一套包括课程遴选、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评估等系统的课程改革方案,扎实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改革。

要打通平台资源,充分利用各级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精品课程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教材评选、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师职称评选等平台资源,将课程改革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校外导师,重点是要建立起“请进来+走出去”的日常指导机制,通过学习一些高校好的经验,建立校外导师驻校的日常指导机制外,还要把学生引出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整合企业商学院的师资和课程资源,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四)培育有效催化剂,构建充满活力的协同和互动体系

协同和互助体系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协调体系的各个要素,促进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流动,不断提升教育效果,必须明确系所内部各职能部门,体系内各支持机构之间的职责和分工,打通与校内外的沟通联系。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的各类资源的整合机制,确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实训等有切实的硬件、场地、资金、人员的支持。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重点打造了三个实训体系,一是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体系,通过建立起“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递进式的项目培育、孵化凭条,实现对学生的高覆盖率基础上,将成果往高水平论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更高级别平台孵化。二是学科竞赛实训平台,筛选培育一批包括外语类专业学科竞赛(如英语演讲写作比赛等),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治理类的学科竞赛(如志愿服务竞赛等)和基于外语类专业应用创新的创业竞赛(如国际电子商务竞赛、国际市场营销竞赛等)在内的竞赛项目,建立起“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培育机制。三是创新创业文化育人体系,围绕创新创业、外语应用实践等策划开展“有思嘉年华”“讲好中国故事行动”“外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品牌建设,挖掘宣传优秀案例,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必须下沉到专业,将理念、内涵、优秀课程传递给专业教师,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内容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必须发挥专业院系所的主体作用,弘扬科学理念、倡导正确价值追求,构建起支持体系、课程和教学体系、协同体系和互动体系,攻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的困境,为以外语类专业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类专业的改革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果蝇杂交实验是验证遗传学中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的经典实验[1],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果蝇杂交实验包括果蝇生活史观察、性别鉴定、性状观察、培养基配置、处女蝇收集、亲本杂交、F1表现型、F2表现型观察及其比例统计[2]等。可见,果蝇杂交实验工作量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

参考文献

[1] 刘筱筠, 张翼. 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S1): 51-53.

[2] 仲伟合, 王巍巍.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3): 42-49.

[3] 刘志军, 郝杰.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0): 43-47.

[4] 郝杰, 吴爱华, 侯永峰.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2): 7-12.

[5] 林伟连, 吴伟. 以“IBE”为特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5): 154-157.

[6] 卓泽林, 赵中建. 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3): 64-71.

[7] 甄月桥,沈婷,钱昆.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教育评论, 2017(11): 71-75.

[8] Weinberg G M.系统化思维导论[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160-161.

[9] 张立真, 付培凯, 王华. 基于系统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6(12): 4-7.

[10]李宇明.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 外国语, 2010(1): 2-7.

[11]戴炜栋, 王雪梅. “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发展定位、特征与战略[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1): 1-17.

[12]孙钦美, 赵双花. 构建新时代高校外语学科协同发展“共同体”——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述评[J]. 外语界, 2018(2): 74-79.

[13]仲伟合.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1): 98-101.

[14]曹德明. 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3): 1-5.

[15]杨雪梅,王文亮. 创新创业教育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3.

[16]邹广严. 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第二版)文学艺术外语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322.

[17]朱峰,张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 中国高校科, 2017(8): 83-85.

[18]马霖. 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 才智, 2018(10): 173-174.

[19]刘宝存.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什么样——评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N]. 中国教育报, 2015-03-10.

[20]朱峰, 张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8): 83-85

[21]罗志敏, 夏人青. 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 29-33.

A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WANG Zhi-teng,DUAN Han-wu

(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Abstract:At present, releva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tatus and the summary of experience.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practice and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 lack of research on building a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oper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necessity,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putting forward the mode of “one core, two wings and two coordination”. Adhering closly to the importance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ractical paths: establishing advanced education concept, establishing support system, innov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reinvigoratinng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system.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educa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19-04-20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G20180078);2018年宁波大学教研项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YXMXZD201812)

第一作者简介:王智腾(1981-),男,浙江淳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E-mail: wangzhiteng@nb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段汉武(1966-),男,河南洛宁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创新创业教育。E-mail: duanhanwu@nb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9)06-0085-06

(责任编辑 周 密)

标签:;  ;  ;  ;  ;  

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