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力模型”的工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运作模式_国际竞争力论文

基于“三力模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运行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模型论文,模式论文,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创新手段的实施载体,一个基于产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能极大地促进国家产业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技术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集成有限资源、加快技术研发的速度和尽快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中的重要议题[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集成的网络支撑体系,是国家产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带动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创新平台,但是部分平台组织散乱、条件缺乏,技术创新难以顺利进行,技术向产业延伸不够甚至与市场脱节,绝大部分企业难以获得平台的支持,部分平台形同虚设,加之管理机制不到位,平台封闭运行且造成资源割裂浪费严重。在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下,如何对技术创新平台进行有效运作,真正发挥其效用,这不仅是现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推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力”构成的模型,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集成运行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产业发展的“三力模型”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效益贡献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产业实力和发展水平的三个重要评价维度。“三力”动态均衡提高,则可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产业的发展;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不强,则可能制约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2]。

1.1 产业自主创新力

产业自主创新力是指某一产业的创新主体通过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和创新收益并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创新产权主要指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创新收益包括创新获得的利润和技术进步以及实现的新产品价值,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产业自主创新力的本质就是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牢牢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能力。

1.2 产业效益贡献力

产业效益贡献力是评价某一产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产业效益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效益的总和,也是国家经济效益的组成单元。企业效益是指一定企业资本取得的利润或利润税金。国家经济效益则是一定社会资源基础上得到的国民收入总量的大小。因此,产业效益贡献力是反映产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产业的产值、利润、税收以及解决的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相应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

1.3 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评价某国的某一产业的竞争力,体现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波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其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3]。Orlowski(1982)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即保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的能力。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该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率的大小[4],其实质就是一国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

产业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力”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产业自主创新力是提高效益贡献力的重要支撑,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效益贡献力是产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力可以提高效益贡献力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它以自主创新力和效益贡献力为基础,体现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三力”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产业自主创新力是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的,效益贡献率力是就产业的社会贡献度而言的,而产业国际竞争力则是从竞争角度而言的。“三力”模型从总体上反映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综合实力。从理论上来看,产业发展所追求的应该是“三力”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其中“一力”的提升必将影响着另外“两力”的提升,亦或是“两力”的加强会促进另外“一力”的改进。“三力”模型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发展的“三力模型”

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管理构架

由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和日常性特征,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成功的产业创新活动迫切需要与不同创新系统的运作管理实现整合。因而,运用集成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探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集成管理构架,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对接,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产业—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统筹协调,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提高本国、本地区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而构建的支撑和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网络化集成体系,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它将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针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技术瓶颈和产业化关键环节,从产业层面上对技术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探究和传达技术资源、组织目标和市场变化间的动态链接,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手段,以研究与开发的物质条件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等为节点,在技术创新网络各主体的协同组织及制度安排下,实现技术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对接,它不仅为产业共性技术或某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提供保障,而且为相关的产业群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5]。因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管理的关键体现如下。

2.1 战略理念的集成

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要求,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平台的功能定位,分析、识别并评价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以及平台的建设原则、关键构成要素及管理机制等,各个组织主体需要从系统层面对平台的建设理念、网络构成及运作模式等进行统一规划并达成共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的目的不应是仅仅追求某一个企业自身的直接利益,而是实现产业乃至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短期效益,而是为了带动社会长期发展。从“三力”模型来分析,产业创新的战略在某个时期或阶段可能是基于“自主创新力”亦或是“效益贡献力”,也可能是面向“国际竞争力”。不同的战略选择影响着平台的构成及运作。

2.2 需求供给的集成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要将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针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技术瓶颈和产业化关键环节,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靠市场的需求带动研究开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然,对于国家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政府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不等于由政府确定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技术的选择功能。除了少数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由政府确定外,大部分产业技术的发展要靠市场选择。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技术创新网络各主体的协同组织及制度安排下,必须面向市场,将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高效对接,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

2.3 组织主体的集成

由于现代产品创新的复杂性,许多创新活动单靠一个企业难以完成,需要集成多方面的资源集中攻关。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构成主要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约关系和关联机制。其中,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各组织主体之间可以以共赢的创新模式和一定的契约关系,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联动推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2.4 技术资源的集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很少,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且我国企业存在着盲目开发、盲目开拓市场的现象,没有根据企业自身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一些开发活动,从而导致企业重复研究,有限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严重。随着产业创新边界的模糊化,平台集成管理需要从产业层面出发,整合技术创新活动系统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合适的配置方式和合适的集成模式达到最优化的组合优势。这里的技术资源不仅是指某一区域产业内技术资源的集成,而且涉及到关联产业和跨区域相关技术资源的集成。

2.5 业务流程的集成

创新业务流程是否通畅决定着创新的效率。对流程的设计、监控、改进和创新,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手段给予指导,使之在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获得最佳的集成管理效益。优化创新业务流程,通过加快动态反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加快创新的进程。以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的流程来推进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平台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6]。在具体的技术创新平台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使其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管理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管理构架

3 基于“三力模型”的平台集成运行模式

基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力”构成的模型,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对象的角度,可以将集成的方式分为四种基本型,即“互补型”、“互惠型”、“协同型”以及“星火型”。集成的对象,可以是其他相关平台或平台关键构成模块。对不同的平台或关键的构成模块,可以按照不同的构成方式实施相应的运作手段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总体之间的优化匹配,并成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7]。

3.1 “互补型”集成

优势互补既是集成的特征,又是集成单元相互选择的条件。其集成行为源于集成主体仅靠自己的努力而难以实现或达到其目标,因此,需要寻求合作者(集成对象)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倍增或涌现。“互补型”的平台集成模式主要是指平台或关键模块的功能、价值或资源(包括资金、人才队伍、技术、信息、物质、时间等)上的互补。实际上每个平台的经营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基本和辅助的价值创造活动,如创意产生、研究开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这些活动共同构成平台技术创新价值链,平台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优化与协调各个模块内部活动或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平台的价值链整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种集成、模块和平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不足正好可以从其他方得到弥补,集成后可以实现资源互补、网络共享、稳定供应、降低风险,通常对彼此都是有利的。由于相互之间的依赖,其关系相对稳固,各组成主体在达成战略意向一致的前提下,牵手求共生,从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8]。

3.2 “互惠型”集成

这种集成模式主要是以某种物质为介质形成的供需集成或关联集成,集成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寻求在产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共生发展或由于相关产业间的关联而构成某种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集成方式除了双方在战略上形成共识外,更需要在实施运作中做好任务分工和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3.3 “协同型”集成

协同型集成是集成单元以协同一致的方式,实现集成体功能倍增和突变(涌现)的集成。在协同型集成模式中,各集成单元所表现出的特征与集成体整体特征相一致。根据投入规模、科技活动的特征以及技术的外溢性特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子平台之间会由于某种关联关系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特点。如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就需要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之间以协同一致的方式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活动[9]。

3.4 “星火型”集成

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从有组织、随机、自由科学研究主导的模式向系统化、战略主导、开放的研发与创新模式发展演化。“星火型”集成方式主要以某些核心的平台或某些关键的模块为龙头,其他的外向型相关平台或模块则因某个阶段、某种利益关系与核心平台和模块之间形成关联。这种关系相对松散,一般情况下各自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但在面临某一重大创新任务或非常时期会形成一种紧密关系,总体竞争力会增强和放大。

以上四种集成方式,实际上都是以达成共识、共力经营、共赢优势、共享成果为基础的,平台集成模式在实际运作中成功与否,要基于的前提是:①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是平台构建的必要条件;②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和知识共享,平台集成才能有效地创造、积累、传递和运用技术知识并发挥集成效应;③集成的对象具有足够的资源,并建立科学的制度保证研发与创新的效率与有效性,才能够控制技术创新的进程及成效。集成管理作为集成与管理的组合,一方面要遵循集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平台的集成管理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为前提、以信息为纽带、以战略为导向、以文化为基础、以“三力”为目标,将企业、政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中介组织等的智慧和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按照集成机制选择集成要素,构建集成创新系统[10]。基于“三力模型”的平台集成运行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三力模型”的平台集成运行框架

4 提升“三力”的平台集成管理建议

4.1 动态权衡“三力”关系并做好平台战略定位

产业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力三力之间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理论平衡关系,产业发展的“三力”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才可从整体上真正提高产业的综合实力。目前,在我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追逐的是短期利润,政府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对产业国际竞争考虑得较少,加之创新的风险性,在创新活动上也关注不够,造成了“三力”失衡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此外,由于信息的阻滞、利益的垄断、供需的割裂等,造成研发资源浪费严重,创新的风险性增加,产业创新优势不能完全整合。因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对产业创新的目标有清醒认识,同时也要对自身的功能和优势进行适当定位。对平台的集成管理不仅可以将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价值流等进行整合,而且可以对相应的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充分发挥其集成效应,从而弥补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不足[11]。

4.2 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发挥各自的功能且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制约机制。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技术或不同的项目,平台中的主体不能仅仅将局限于企业或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甚至是中介机构都可能在某一个时期成为创新系统的核心,在不同的流程和不同的环节,各个主体的优势都应充分激发出来。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各方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同时以内涵和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创新资源和智力。目前,从总体上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专业化程度还较低,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内容多集中在较为简单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的综合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平台功能的发挥及自身的发展。绝大部分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是依托企业而建,缺少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融合度不高,研究开发的课题主要局限于母体企业的需要,没有站在行业或产业发展的高度上,选择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对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缺乏有效支撑,对产业技术升级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作用,因而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4.3 明确各自权责并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加强机制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保证创新平台发挥效率和提高创新效益的关键[12]。加强机制创新,要完善开放、流动、共享、合作的运行机制。创新平台不应局限于某个区域或某个产业的范围,它应面向国际最大限度地吸引相关资源和量能,为产业创新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倡导人员流动、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跨产业、跨单位、跨区域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知识管理、信息交流、人员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同时制定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最大效率的运用。由于产业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平台体系的内部要素和模块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保证体系稳定、高效运行,必须加强动态监督对技术创新平台进行必要的调整。

标签:;  ;  ;  ;  ;  ;  ;  ;  

基于“三力模型”的工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运作模式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