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数字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2014~2018论文

近五年我国数字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4~ 2018

吴 婷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0)

摘 要: 以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文献的来源数据库,检索并整理了国内2014年~2018年发表的以数字学术为研究主题的全部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重点从数字学术基本理论、数字学术资源、数字学术环境下的图书馆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数字学术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为国外经验介绍;核心作者和机构初见端倪;研究主体相对集中。同时,指国内数字学术研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数字学术的认识,国家为数字学术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数字学术;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近年来,全球图书馆领域关于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 简称DS)的研究开始兴起。数字学术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1],随着数字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而发展起来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ACRL)在《2016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数字学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十二大服务趋势之一[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也报告称,2018年数字学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领域[3]。北美地区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数字学术中心的建设,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library Scholar’s lab、布朗大学的Center for Digital Scholarship等[4]。数字学术研究在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2016年12月,以“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在上海举行,会议重点探讨了“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指出数字学术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般形态[5]。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也建立了数字学术服务平台,并希望通过该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学术支持。

表3从时间维度显示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的变动情况,具体省级各区域及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项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1研究目的与方法

希望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近5年来国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归纳和分析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特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在农村地籍调查实际工作中,存在土地坐落、房屋坐落和通讯地址3个需要填写地址的字段,作业人员有时会误把身份证件上的地址填写为土地坐落和房屋坐落的位置。如身份证件上的地址为天河区,宗地和房屋却在从化区的情况。通过土地和房屋坐落检测功能,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查出类似错误,并导出为Excel表。

选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数据库。为了使检索结果尽可能全面,以“数字学术”OR“数字型学术”为检索词,进行主题和关键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13日,时间限制为2014年~2018年,文献类型不限,共得到检索结果105篇,经过仔细阅读每篇文献的摘要,筛选出56篇与“数字学术”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文献。

2数字学术研究内容重点剖析

2.1 关于数字学术内涵的研究

国内对于数字学术的研究是伴随着学术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最初,我国学者对于数字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学术出版和原始数据的数字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情领域广泛应用,关于数字学术资源的探索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针对“云环境”下数字学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11],并且主要从宏观层面(国家保障层面)和微观层面(用户服务层面)两个层面探索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由表1可知,我国学者对数字学术内涵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①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学术是一种集合了多种信息技术的数字技术,它开启了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②从目的角度来看,数字学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学术创作、交流和研究。③数字学术需要公众参与,公众科学的推动。④数字学术较之数字人文具有更广的研究领域,更宽泛的人员交流。⑤数字学术将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一般形态。

数字学术空间作为图书馆开展服务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字学术空间是图书馆为实现数字学术服务而建设的空间和服务的统称,既可以实现研究团队成员间跨项目的沟通、团队之间合作交流,也是图书馆员为研究项目团队提供参考咨询的重要场所[19~22]。国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已经建设了数字学术中心,我国学者在考察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图书馆应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积极筹划数字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制定合理的空间建设目标,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建设数字学术空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数字素养培训服务、数据监护与个性化服务、数字出版服务等与数字学术环境相适应的学术服务[23~26],将成为今后国内学者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2.2 关于数字学术资源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学术的定义没有统一的结论,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通过阅读与梳理文献,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学术的内涵主要从数字学术技术和数字学术目的两方面论述。笔者以图表的形式整理如下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学术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阶段,尤其是对北美地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研究内容最广,这也说明了,我国在图书馆的数字学术建设方面滞后于国外,缺少实践经验,我国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学术的发展。

近五年来我国对于“云环境下”数字学术资源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既有单纯的理论探讨也有结合实践的应用尝试,宏观层面更加偏重于理论的指导;微观层面来看则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外,还可以看出,我国在数字学术安全保障方面的建设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物流过程。在产品运输过程中,会对每一个运输车辆做到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测,并记录下详细的运输记录,以便后期进行逆向追溯,还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物流商,这样确保整个物流活动的安全性。

表 1

2.3 数字学术环境下的图书馆相关研究

3.1.1 数字学术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为国外经验介绍。与大多数图情领域的理论、技术和观点一样,国内对于数字学术的研究落后于国外,无论是在数字学术的资源保障方面,还是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的建设国外都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但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国需要引导和鼓励学者开展数字学术研究,在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符合本国特色的数字学术实践,为我国的数字学术建设添砖加瓦。

由图6 b)可知,通过数值计算模拟、Peck公式计算与实地监测得到的地表沉降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 W形分布。其中左线隧洞上方的地表沉降值略大于右线位置,因为左线开挖时,土体应力再次发生变化,地基进一步发生沉降,且由于右线通过壁后注浆等支护措施,已基本弥补地层损失,故右线位置二次沉降值略小。同时随着盾构机向前推进,各测点的沉降值均逐渐增大。

在宏观层面(国家保障层面),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数字学术资源的建设现状、面临风险和保障措施,指出当前我国数字学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利用“云计算”建立国家层面的数字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国家协同保障布局运作模式、分级保存模型以及多元保存模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数字学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国家政策体系构建方案,推进数字学术资源的安全保障标准化建设[12~15],为我国数字学术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可靠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从微观层面(用户服务层面),学者则更加注重从用户服务需求和用户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探讨“云服务”、“云存储”环境下数字资源的采集、开发,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用户信息安全权益的保障等[16,17],指出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教训优化和完善数字学术“云服务”安全保障措施。

会上,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肥政科科长朱明志作“肥料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隐忧及对策”的报告。报告中阐述了吉林省肥料登记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明确了吉林省肥料企业发展的方向。期待按照吉林省土肥站的要求,认真严格地做好肥料登记的各项工作,促进吉林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3国内数字学术研究的特点、不足与发展策略

3.1 国内数字学术研究的特点

数字学术与图书馆存在密切的联系,2016年度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调查表明:图书馆在数字学术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数字学术中心将成为大学图书馆的新趋势[18]。图书馆是数字学术获取支持的重要平台,也是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馆员在数字学术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学术的兴起也给图书馆带来新的机遇,图书馆管理者可以利用数字学术的发展契机重新考虑资源建设、空间布局、人员安排、服务创新等工作。自2014年开始,国内陆续有学者在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学术建设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字学术空间、数字学术服务。

3.1.2 核心作者团队与核心机构初见端倪。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的数字学术研究虽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但已经出现了比较核心的作者和机构对数字学术进行持续深入的跟踪和研究,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刘万国团队在数字学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研究成果十分显著;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注重对数字学术资源的服务安全研究,表现突出的学者有胡昌平、曹鹏、周知等;燕山大学的鄂丽君对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服务创新等研究成果显著,近五年来发表了多篇质量优秀的论著。另外还有介凤、盛兴军,刘兹恒等优秀学者持续关注数字学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数字学术建设做出了贡献。

3.1.3 研究主体集中。中国知网近五年来所收录的以数字学术为研究主题的105文献中,只有2篇会议论文,5篇硕博论文,其余98篇均以学术期刊的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另外对这些文献作者和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国内数字学术的研究者主要来自于图情领域,刊载文献数量前五的期刊依次是《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论坛》《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这表明当前数字学术的研究主体比较集中。然而数字学术的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数字学术资源的采集、存储、开发和利用等,这些工作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便的内容。因此,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开展合作,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推动数字学术发展。

3.2 不足与发展策略

3.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数字学术的认识。由于我国的数字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少数图情领域的专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使得数字学术对于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作为数字学术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的数字人文近年来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认识到数字学术的重要性,促进大家在对数字人文展开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数字学术的发展。

3.2.2 为数字学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数字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数字学术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已经有学者呼吁从国家层面制定促进数字学术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严重,国家还没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因此,国家需要为数字学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帮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学术中心,为数字学术实践保驾护航。

3.2.3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数字学术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然而与数字学术相关的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开展学术研究,而且需要具有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因此,应该建立培养数字学术专业人才的机构或教学单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数字学术提供人才支撑,保障数字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鄂丽君.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馆建立的数字学术中心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1),54~61,89.

[2] 徐路.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基于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2016版》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7,(4):83~90.

[3] 赵艳,魏蕊,高春玲,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3):114~152.

[4] 王立.数字学术在布朗——以北美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服务新趋向[A].2014年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4.

[5] 谢蓉,刘炜.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会议综述和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1):6~10.

[6] 鄂丽君.美国部分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支持考察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0):74~80.

[7] 王丽媛.北美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发展研究——以多伦多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7,(36):15~19.

[8] 刘兹恒,涂志芳.数字学术环境下学术图书馆发展新形态研究:以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为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6):15~23.

[9] 李红培.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7):89~92.

[10] 朱志伟.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角色职能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5),5~8.

[11] 李霜双,胡昌平.数字学术信息资源云存储安全保障[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7):8~13.

[12] 董雪迪,刘万国,周秀霞.基于云计算的国家数字学术资源多元保存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6):35~39.

[13] 刘万国,周秀霞,黄颖.数字学术资源的分级保存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2):43~47.

[14] 刘万国,周秀霞,杨雨师.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国家政策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2018,(8):25~30.

[15] 万莉,吕美娇.云环境下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标准化推进[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7):20~23.

[16] 胡昌平,曹鹏.基于服务链的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系构建[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7):2~7.

[17] 周知,吕美娇.云服务中的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风险防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7):14~19.

[18] 任树怀.数字学术发展动向及大学图书馆的角色[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27(4):5~6.

[19] 曾粤亮.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7,(4):25~33.

[20] 介凤,盛兴军.数字学术中心:图书馆服务转型与空间变革:以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64~70.

[21] 李迪.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11):89~93.

[22] 金玲娟,韩玺.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调查研究[J].图书馆,2018,(6):61~67.

[23] 涂志芳,徐慧芳.国内外15所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内容及特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4):29~36.

[24] 周力虹,原源,韩滢莹.中美顶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对比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8,(2):82~91.

[25] 缪军.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典型数字学术服务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7,(4):34~37.

[26] 王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1):143~150.

中图分类号: G3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20—0156—03

收稿日期: 2019-06-18

作者简介: 吴婷(1993—),女,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标签:;  ;  ;  ;  

近五年我国数字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2014~2018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