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户籍论文,制度改革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城乡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指出:户籍制度犹如设置在城乡之间的屏障和壁垒,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要加速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淡化户籍边界,并最终消解这一边界。
城市规模与发展,是控制还是让市场来调节?已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行政的干预将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甚至可能断送一些发展机会。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盲目”还是理性选择?现行户籍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和功能就是试图阻止农民进城或流动,尽管目前随着其它体制的改革,实际控制效力已大大降低,但这方面的功能依然存在。国家之所以要对农民的迁移和流动加以限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农民的盲目流动会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把人固定在耕地上的户籍管理方式,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管理方式。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需要人、财、物的流动。只有在充分流动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才有可能达到优化配置。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样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变迁,尤其是那种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制度安排,更需要调整和改革。否则,制度和结构的不协调,又可能带来其它新的社会问题。
户籍身份与公民身份,是“歧视”还是平等?户籍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户口仍然是分配资源、权利和利益以及义务的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人们默认和接受的价值。这是一种牺牲人类普遍价值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平等和自由的竞争,户籍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缘和地域而界定身份,并赋予某种等级价值,使人与人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这势必极大地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国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部门差别之上,导致这些差别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户籍制度的影响相当大。只有在没有固定户籍身份的情况下,只有在人人都被看作是社会的公民的前提下,按照户口进行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原则才会得到抑制。
为使户籍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或创新:①转换户籍管理的功能,加强其为人口信息和民事关系证明服务的功能;②消解城乡户口划分,完善公民身份证制度;③改革居民迁移和流动的户口控制方式。迁移行为是个人理性行为,如果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管理的目的,需要进行控制的话,可以通过税收、土地、房产价格等宏观经济杠杆来加以调节流向大城市的人口量;④从户籍身份上逐渐剥离各种特权和利益分配;⑤改革户籍管理体制,适应现代开放性社会的需要,使户口管理从以往的办公室管理走向动态管理,管理人员只应调查和核实居民地和居住时限等;⑥完善对户籍管理的立法,加强依法行政和规范执法,尽快出台新的《户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