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论文_沈洁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论文_沈洁

沈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江苏223300)

【摘要】目的 本文探讨针对心血管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60 例心血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30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18.2±3.6)d,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30.1±2.6)d,(P <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6.67%(2/30), 优于对照组13.33%(4/30)P < 0.05。结论对于心血管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增加循证护理,辅助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有临床应用优势。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循证护理;常规护理【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2-0036-01

心血管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由于该病的迁延性,加上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导致该病复发率较高对患者心理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被严重干扰。为了探讨该病在治疗同时,应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稳定病情的作用,我院将2014 年1月~2014 年12 月接诊60 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和循证护理模式配合临床治疗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接诊的60 例心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两组,且该60 例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诊断标准[1]。①其中观察组16 例男性,14 女性;年龄分布在61~73 岁之间,均龄(61.75±2.63)岁;病程2~15.6 年,病程平均(9.62±1.36)年;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各7 例,16 例高血压,②对照组17 例男性,13 例女性;年龄从57~76 岁不等,均龄(63.26±1.32)岁,病程2~16.8 年,病程平均(64.12±1.26)年;其中6 例冠心病,5 例肺心病,19 例高血压。两组患者年龄、患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该组患者常规治疗同时,进行一般性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及给予本组患者用药护理。

1.2.2 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该组患者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和对照组相同。现将其循证护理方式报告如下:循证护理前: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系统学习循证护理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并培训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循证评估能力。即: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护理资料,能够结合患者病情作出科学合理的循证评估。

循证护理中:①防治便秘:由于排便不畅会造成患者增高腹内压,而心血管方面疾病患者用力排便比较容易造成神经紧张,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部分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没有利用调整饮食结构来帮助肠道蠕动;还有的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其出现便秘症状。循证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或指导患者对腹部进行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方便患者排便。②防治患者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下肢每天定时按摩,要求相隔2h按摩1 次,按摩时可适当将下肢抬高15~30 度,以促进其回流静脉血液。若患者长时间卧床,护理人员指导其在床上有意识锻炼下肢,并尽可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③给予患者用药护理:护理时循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体温≥ 38.5℃时,则运用物理降温方式,或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并调整输液速度以不增加心脏负荷为宜。若患者有缺氧情况,可在主治医生指导下,给予有效供氧以改善其心肌缺氧状况。④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循证护理人员在主动热情和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同时,向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知识并疏解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度。

1.3 统计学处理文中数据应用SPSS18.0 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x±s )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且应用X2 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上述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18.2±3.6)d,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30.1±2.6)d,(P< 0.05);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观察组恶心、呕吐和头晕各1 例,停药后患者不良反应消失;对照组2 例呕吐,头晕和胸闷各1 例,停药休息后症状不良反应消失;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67%(2/30), 优于对照组13.33%(4/30)P < 0.05。

3 讨论由于心血管疾病迁延性较强,且患者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需在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才能有助于该病治疗。而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部分患者年龄较大更需要其他家属协助其完成治疗[2]。

循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临床新型护理方法,通过科学方法合理解决护理中的细节问题,同时对护理人员评估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循证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前,需要进行专业性培训,以提高其对临床症状以及护理所产生的效果,给予有效评估的能力。由于心血管疾病多是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生活压力所造成。而循证护理方法又比较注重对患者情志护理,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3]。循证护理人员运用规范的专业化服务,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或指导患者对腹部进行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方便患者排便,同时指导患者按摩下肢以促进其回流静脉血液,避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4]。

综上,对于心血管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增加循证护理,能够在提高患者临床治疗质量同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经循证护理后,患者不仅缓解了不良情绪,还学会了自我健康管理并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此可见,对于心血管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增加循证护理,临床疗效显著。有临床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1] 刘淑华.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248-249.[2] 秦璟璟. 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138-139.[3] 高桂梅. 循证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123-124.[4] 万志华. 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J]. 大家健康,2014,8(3):281-282.

论文作者:沈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4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论文_沈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