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健康教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儿12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成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护理的满意度和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观察组的满意度是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优良率是95.00%,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可以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消失,缩短住院的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关键词:针对性健康教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效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是儿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是鼻腔,咽喉部的炎性疾病,常见病因包括病毒细菌的感染,在着凉,疲劳,季节交替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发病后患儿可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流感样症状的感冒,疱疹性咽峡炎等病变,因为感染的的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与疾病,但是发病后直接影响患儿的机体功能,影响其肺的功能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1-3]。临床在治疗时以对症治疗为主,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护理方法的选择也对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4-5]。常规的护理没有针对性,获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应用获得的效果比较突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儿120例,纳入的标准是表现为鼻塞,发热,咳嗽等症状,经血常规等检查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的标准为精神异常,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选入的患者分成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28例,年龄为1-8岁,平均(4.2±0.6)岁,观察组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30例,年龄为1-9岁,平均(4.5±0.9)岁,两组的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儿用药的指导,告知家属在饮食中的注意事项,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解答家属的疑问。观察组应用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首先,以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对患儿及家属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行测评,对获得的结果分析后,对认知缺失的部分重点强调与讲解,采取集中讲座与微信群课堂,健康知识小册子宣传等方式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发病过程,常见疾病类型,护理中的要点,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饮食和衣物增减等相关知识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其次,对发热在护理中需要给予必要的物理降温,叮嘱患儿多饮水,在饮食中需要多摄入蛋白,减少油腻,脂肪的摄入,清淡为主。注意运动,增加免疫力。最后,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发生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给予干预,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时间危及患儿的生命,注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及时清理异物。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护理的满意度和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评价标准[6]
护理效果采用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来评价。选用院内的调查问卷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内容等,满分为100分,得分为80-100分为满意,得分为60-7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之和。以调查问卷的考核方式对家属的相关护理知识,疾病知识的认知度进行评价,满分是100分,得分在90-100分为优,得分在60-89分为良,得分不足60分为差,优良率为优与良的比例之和。
1.4 统计学的分析
以统计学的软件SPSS20.0对研究所得的数据做相应的统计学上的分析,计量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差异用t 检验方式的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计数的资料,采取校验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当P<0.05时,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结果可见,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结果见表2,结果可见,在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观察组的满意度是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3 两组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两组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结果见表3,结果可见,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优良率是95.00%,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科中的发病率很高,因为小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而出现鼻腔,咽部,喉部的感染而发生炎性反应,出现上呼吸道的感染[7-8]。在发病后患儿的肺功能会受到影响,因为疾病的作用还会影响患儿的生长与发育。所以,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应用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临床中针对退热,抗炎,抗病毒等作出相应的对症治疗,但是在治疗同时护理也很必要[9-11]。常规的护理具有普遍性,在增强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方面的效果较差,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的病因,发生的过程,预防中的注意事项,在疾病护理中的饮食,运动上等进行全面的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提高患儿家属的知识认知度与掌握度,同时在患儿出院的护理中可以更专业,使患儿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能够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12-14]。是针对性很强的护理干预方法。
本研究中选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成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见,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可以使患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出院,节省治疗的成本。同时,能使家属的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临床应用的价值较高[15]。
综上所述,针对性健康教育可以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消失,缩短住院的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立清,张占勤,马玲彦.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3):141-143.
[2] 郭红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雾化吸入治疗中运用舒适护理的干预效果[J].当代医学,2017,23(34) : 163-164.
[3] 唐昌容,罗兰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268-269.
[4] 李志刚.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护理研究,2016,21(1):2740-2742.
[5] 孙冬梅.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77-278.
[6] 屈桂芳.舒适护理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4) : 255-256.
[7] 孙立清,张占勤,马玲彦.舒适护理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护理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0):128-129.
[8] Risteska-Nejashmikj V,Stojkovska S,Stavrikj K. Dyspnea in Children as a Symptom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d Antibiotic Prescribing[J].Open Access Maced J Med Sci,2018,6(3) : 578-581.
[9] 董晓红,秦凤华,王雅丽.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 : 210-211.
[10] 于红.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6) : 923-925.
[11] 王永华.心理护理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5) : 137-138.
[12] 陈玲,王秋桐,尹亮.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采用舒适护理措施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9) : 145-146.
[13] 井立侠.优质护理理念在改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舒适度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 : 262-263.
[14] 孙立清,张占勤,马玲彦.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3) : 141-143.
[15] 秦彩丽,张春梅,李明.舒适护理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 : 234-235.
论文作者:叶转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上呼吸道论文; 患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效果论文; 满意度论文; 针对性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