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技校“回炉”说明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校论文,说明了什么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社会上悄然出现了一种“反潮流”的“开倒车”现象: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是急于考研,也不急于就业,而是寻找一所高级技工学校继续学习。有关人士从汉语言文库中选择了这样一外名词来表述——“回炉”。所谓“回炉”,就是把各种废旧钢铁投入熔炼炉中重新高温熔化,再加入不同成分的配料,生产出一种崭新的钢材来。这种脱胎换骨、由低向高的过程,赋予了旧事物以新的生命。
据调查,大学生“回炉”现象最早出现在贵州。2000年,中国航空工业贵州高级技工学校首先开河,录取10名大学生进校“回炉”,转年一下子升到22人。紧接着,广东、山东、江苏、江西、新疆、陕西、天津、辽宁等地陆续出现“回炉”现象。
当事人:工作后才知需要什么技能
张颜是“回炉”技校大军中较早的人。她原来学的是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2000年本科毕业后就业于一家广告公司,具体工作是作广告设计和策划。由于在学校所学的偏向于理论知识,有关广告的电脑设计和制作做起来很吃力,导致业绩甚至比学广告设计专业的技校生还差。性格要强的张颜2000年底就报了广州市一所技校的广告设计培训班。现在,她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也取得了广告设计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工作以后才知道自己需要哪一方面的技能。很多同事对我去技校读书想不通,但那次培训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现在我已是公司的设计骨干了。”
“技校毕业后,我就能够拥有更现实的就业机会了。”经历了几年就业市场的波折后,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电算会计专业的王静,作出了“回炉”技校的举动。1998年毕业后,小王前往广东、浙江、南京、南宁等不少地方择业。然而,这些地方不是强调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能力,就是迫切需要能够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一些地方对能够根据设计思路直接钳制成型的高级钳工甚至开出了月薪万元的高价。小王几经周折,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搞创造性研究是我的弱项,实际操作更符合我的性格。因此,我要把自己塑造成为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小王在家人的支持下报考了广西石油化工技工学校,学习电气技术专业。
钱呈现在是江西省无线电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高级技工班的学生,然而进校前,钱呈的经历颇为“复杂”,他高中毕业后,通过自考获得了大专文凭,先后在民办高校当过老师,南下深圳干过市场营销,也进公司参与过市场管理,然而最终,钱呈选择了“回炉”技校。钱呈告诉记者,几年的工作经历让他领悟,掌握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才是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
廖肇祥比钱呈高一年级,今年毕业。就在前不久,小廖欣喜地得知,自己已经被富士康集团录用了,该集团是一家管理严谨的跨国公司,能被这样的企业录用,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学习了两年“数控模具”的廖肇祥,已和几年前截然不同,那时,小廖只是一家私人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插件工,每天10余个小时的单一劳动,换来的是每月几百元钱的收入。小廖渴望摆脱廉价劳动力“命运”,他选择了技校。如今,小廖的身价倍增,经过几年技校学习,掌握了目前最稀缺的“数控模具”技术,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上了大学再来念技校,那大学不是白念了吗?”针对这样的疑虑,目前在天津市机电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班学习的大专毕业生王希光说:“其实我不这样看。是不是人才,要看你能不能适应市场!大学生如果找不到恰当的社会定位,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文凭只是废纸一张。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学过的都会过时,更别提没学过的了。我认为到技工学校学习并不掉价,都什么时候了,可别再抱着老黄历了。”这位1994年毕业于天津财院的大学生,现供职于新加坡独资企业范马机械公司,为了干好自己的本职,也为了掌握现代制造技术,他毅然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他说:“我现在干着生产计划,管着技术资料,好像近日无愁。但我这点儿资本并没有多大优势,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本身有很大的危机感。现在社会上数控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我来学一学,将来适应面会更广一些,就算解一解远忧吧!”
“大学生学技能是很自然的事儿!”在天津外院攻读英、德双语的应届毕业生郑弘和刘子刚,从大三时开始就在社会上物色就业单位。郑弘先后在3个单位试了,干过英秘、翻译、销售等工作,结果他感到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空白,对适应和胜任岗位是相当不利的。比如在一家公司,其制造设备是德国西门子系统的,而此前他只是从爷爷那里了解到一些传统的机械概念,对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主流数控技术知之甚少,结果翻译起技术资料来,颇感艰涩,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位学历并不高的南方人凭着过硬的技能而顺利就业,对他的触动相当大。后来,他听说机电工艺学院开设这一专业,就和同伴找上门来,打算今年暑期后报名参加新班的学习。当别人问及郑弘“回炉”不感到掉价吗?他说:“我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儿。因为新的人才机制决定只有‘文武双全’,才能适应实际需求。虽然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但自感应用能力不是很成熟,到技工学校来从头学,实际是个完善自我的过程。”
郑弘曾亲身感受过求职的艰辛,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多是不言的事实,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来满足需求。一些公司的老板明确表示出对大学文凭不是很感兴趣,而再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立即签合同。”客观地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普遍不够过硬,就是打算放下架子也根本没有本钱。按照郑弘的观点:“现在的大学生,应该用技能为学历‘镀金’,使‘双手’灵巧起来。即使不去一线操作机床,最起码也不会再说外行话儿、干外行事儿了。”对到机电工艺学院高级技工班学习,郑弘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如果说过去我只是提起笔来会写的话,再过两年我还能拿起活儿来就会干。到那时,相信我的前途会更加美好!”
在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附设的精英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我们意外地得知,近两年到该中心参加短期培训的社会人员越来越多,其中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达到10%,而且心甘情愿做“蓝领”的大有人在。从年初到现在,开办的数控车工、维修钳工、维修电工等十多个不同等级的培训班中,就有25名大学生参加培训。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文凭的刘刚军,报名参加数控班的学习。此前,刘刚军技工学校毕业后,曾在国有企业干过几年模具工,又曾到泰国劳务数年,回国后选择了到技校“回炉”。他认为:“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像自己这样干模具的就更是离不开,为了拓展技能,谋得今后更大的发展,学一学肯定有好处。”1997年大学毕业的章明杰,虽然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仍感到:“自己对数控加工原理不甚明了,甚至不会操作数控设备,对于自己现在所干的设计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时间再紧,我也要来学习。”大学在校生王鹏这次也报名参加数控培训,他说:“我感到,是否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今的人才市场,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我趁着年轻多学一点儿,为将来作些技能储备,适应的面宽泛了,相信会有更大发展的。”
当前,“回炉”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一是大专生,由于有些学生在学校时学习不够努力,或者毕业后找工作难度大,便萌发了“回炉”读技校以掌握一种具体技能的想法,这种人一般不是短期培训,而是跟班学习;第二种是已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考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生,这类人参加短期培训的比较多;第三种是公司委托培训的大学生。
学校:大学生读技校是市场使然
大连开发区国防技校自去年招生工作开始以来,已经先后有8名大专毕业生前来报名,其中大部分是全日制高校的毕业生。该校校长沈戈告诉记者,这是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转变观念的结果。
对于这种“回炉”现象,广东省技工学校招生办的陈主任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现在这种情况的确很多。就大专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校时没有注意到实际操作技术的重要性或者学习不努力,一旦参加了工作,发现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只得回到技校重新学习,这里边有很多是脱产跟班学习的。但本科生‘回炉’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属于短期的培训,如汽车驾驶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是大学生们“回炉”学艺的首选地。该校在校生都知道有几名大学生正在技校“回炉”的事。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校长赵百代分析说,我国加入WT0,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企业在用工用人标准上,已向着选择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而认识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等值,力争成为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又具熟练现代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众多大学生“回炉”的真正原因。
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的俞永生校长虽然肯定了“回炉”的倾向,但他不赞成用“回炉”一词,因为这个词意味着大学生读技校是“个人短期行为”。在他看来,大学生读技校是受市场力量的驱使,是必然的趋势。因为,首先,用人单位特别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而技校本身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动手能力;其次,这个目标决定了技校在师资、设备、办学模式上必须定性——创造学生实际操作的空间;再次,技校有职业技能鉴定权,这个很关键,因为劳动系统的培训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很多已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可能会到技校学习。例如,因为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有电子商务师的鉴定权,有不少中专老师因此到这里培训考证书。
面对日渐红火的“回炉”景象,在烟台技术学院办公室任职的李平刚有喜有忧:“大中专毕业生到技校参加短期的强化训练无可厚非,但如果回过头再上3年技校,我个人并不赞成。因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他认为,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回炉上技校,说明我们的教育在导向上和在规划及资源配置上出现了问题。“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在发达国家,比如说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不存在差生才去上技校的问题,选择哪一条路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但在我国由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是国家还是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都重视不够。”李平刚认为,如果按照国家的需要确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应占60%。但因为规划不当,近几年普通高等院校频频扩招,导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杨凤芝与李平刚有着同样的感想:“前些年,天津市教科院曾经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就升学意向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情愿上技校的比例只有0.6%。当年毕业生总数也就16万人左右,堂堂天津市这个老工业基地,情愿学技术做‘蓝领’的充其量也就1000人,岂不悲哉!再看看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不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也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具有较高素质,绝大多数是因为上高中考大学无望,流入社会又不甘心,在技校凑合3年找份工作算了。这些学生多数学习基础较差,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其中不少是初中的‘问题学生’”。杨主任由此联想到我们国家的足球选材:“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校,往往不是因为他具有踢球的天赋,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是上学的料儿,干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让他学踢球吧!现在的技工学校差不多也沦落到这步田地了!”他强调说:“由于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级技工,所以对学历的要求倒不十分重要,但对其专业基础、技能水平和生产经验的要求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那些学车工、钳工等与机械专业相关的学员,接受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学服装、会计或烹饪等‘离题甚远’专业的学生,他们连起码的基础也没有,对于高中毕业生就更是两眼‘一抹黑’,上课就像读‘天书’。实际上,我们希望学员的水平相当,这对我们实施教学将十分有力,然而社会条件却不尽如人意。”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一的体制,学生入校确定专业,毕业了“对口”就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两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李树林处长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教学方式单一、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是导致大学生“回炉”的主要原因。当Windows操作系统广泛应用的时候,有些学校还只讲DOS操作系统:当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应用时,很多学校机械专业还在讲老一套的手动操作,学生也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可想而知。
湖北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负责人认为,高校如果不能根据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技校“回炉”。
用人单位:“蓝领”、“灰领”不可或缺
记者在新疆的几场人才招聘会上发现,以前招聘单位常常打出“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招聘启事,如今转变为“招聘会计一名,要求有会计证和电算证……”等条件。有人戏称,在招聘广告中,各种资格证书已经是继身份证、学历证之后的第三大证件。人才市场上大专生败给中专生的事例常有发生。难怪有些专科生感叹,号称“就业敲门砖”的学历证书竟然比不过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拥有一技之长者受青睐的程度可见一斑。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才交流中心在对乌鲁木齐市的各大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工量占到了总用工量的75%,比去年上升了5%,许多求职者对技术性的工种颇感兴趣。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我国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愈发意识到人才实力的重要和“蓝领”、“灰领”的不可或缺,经济越是发达,技术工人就越是抢手。但因前一阶段忽略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严重断档,未来“蓝领”、“灰领”的就业前景将持续看好。天津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60家企业技术工人情况的调查显示,虽然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总量比例变化不大,但是对高级技工需求趋旺。预测未来5年技术工人的合理结构为:高级技师占3.67%,技师占7.97%,高级工占22.05%,中级工占35.48%,初级工占30.83%。同时,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基本技术素质要求普遍提高。企业对纯技能型技工需求已经不再旺盛,转而对“技能+智能”混合型技工需求较多。
北京市原副市长刘海燕遗憾地告诉记者,北京原想上马生产奔驰汽车,后来却改产现代汽车,主要是由于缺少制造奔驰汽车的技术高超、知识全面的高水平技师。
正如本刊曾经所报道过的,“蓝领”、“灰领”绝不仅指那些技工学校的一线技工,而是包括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内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传统的“蓝领”、“灰领”概念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在劳动部门我们了解到,从一个普通技工成为一名技师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技师的考评条件非常多,不但包括高超的技术,还有学历、外语,等等,从而限制了很多技工向技师的发展,而大学生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东北电人力资源总监周良文说,珠江三角洲发展迅猛的企业越来越欢迎高级技能人才。大学生们应该是适应实际工作的技能人才,最好还能具有成为企业决策、领路人的潜力。
在广东省采访时我们还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广东各类企业非常多,考虑到成本问题,中小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培训系统,这就使很多公司只得委托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公司员工,由于技校在培训价格上有竞争力,所以很多公司把员工培训点直接设在各类技校中。在记者采访的技校中,如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等基本上都接收过公司员工的培训业务。东莞市一家电子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去年我们公司招了十几名大学毕业生,但其中有1/3不能达到我们的工作要求,去年年底,我们送其中4位到当地技校参加培训,直到上个月才回到公司工作,根据业绩考核,公司发现他们的工作能力有明显提高。当然,我们不期望技校能使我们员工的素质有质的飞跃,但对提高员工职业技能还是有帮助的。其实公司不是不能培训他们,但如果我们自己培训就等于我们要牺牲一部分设备,这会影响我们的经济效率。”
小贴士
国外:教授、博士也上技校
西方国家不但有非常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也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在欧洲,职业技能证书的鉴定和颁发非常严格,如教师,大学毕业后必须在职业学院进修两年,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育人。在美国,除了职业学院(college)外,还有一种非职业性质的技能学院——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主要以培养某一方面的技能为目标,而这种技能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爱好而非工作能力,如养鱼、养花、雕刻,等等。这种学校的生源主要是社区里的退休人士,据说有不少社区学校的学生是教授或者博士。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郑弘论文; 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