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中药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89(2003)06-0050-04
中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已成为当今世界新药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通过若干政策支持,把中药产业作为我国重大战略产业来加快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宏观引导发展方向,集“官产学研资”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一、中药产业的现状
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中药材为主,但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尽管中成药中能够具有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和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务方便)等特点和优点,然而符合国际标准的品种很少,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95年,我国中药出口值达7.7亿美元,此后就一直下降。1999年停止了负增长,但出口值只有5.2亿美元。2000年中药出口量增长8.1%,而出口创汇值却又下跌7.2%。2001年以来,中药出口继续下滑,中成药的外贸存在逆差。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下降,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丧失。而且传统的中成药还面临着“洋中成药”的直接威胁。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中药市场,国外制药公司早瞄准了这一块“大蛋糕”。发达的西欧国家(德国、法国等)的制药公司开始仿制我国传统的中成药,并逐步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日本和韩国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之后大量返销我国;美国以及加拿大则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中药材在内的世界植物药行业的原料基地。跨国制药公司通过中国药典、药品标准等有关资料对我国的传统中成药进行仿制,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科研力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大的市场营销阵营,进一步进军和抢占我国的中药市场。而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基础相当薄弱,不论是资本规模和科研实力还是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都与国外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药产业的优势
1.市场优势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最大的比较优势莫过于市场优势。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7大医药市场,2000年的药品收入为68亿美元。这一数字虽与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年收入1500亿美元的美国药品市场和第二大药品市场、年收入580亿美元的日本市场差距很大,但中国却具有比较优势,人均期望寿命已升至70岁,与美国相当,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比重的16%,人口的老龄化特征将愈发明显。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不断增加,社会购买力也将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导致中国的医药市场增长在6%~8%。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药品年营收入将达到14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2.资源优势
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根据最新的资料,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达到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多种。全国药材生产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除此之外,我国还对多种野生药材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种植和养殖,一些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丰富的药材资源为我国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文化传统优势
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之一便是中医中药。据记载,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就开始用中草药治病了。就是中成药的生产在我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华闻名世界知名的李时珍等祖先们,做了五千年的临床试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拥有深厚的中药文明,这一点惠自祖宗,是任何国家所无法相比的,因而为我们发展中药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将我们的中药方子拿去,加以现代科学的种种改造,在剂型和生产工艺上远远高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也远远超过了我国,但我们控制着中药产业的源头,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其他国家怎样仿制,终究动摇不了我国作为中药产权大国的地位。
4.人才优势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全国成立了几十所中医药院校和几百所中医院,培养了几十万中医药专业人才。拥有众多的中医药专业人才,这是我国特有的优势,可以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撑。
5.政策支持,社会关注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领导曾多次指示要做好中药现代化工作,前总理朱镕基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把“中药现代化”列为“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由科技部牵头,国务院18个部委组成的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于1997年向国务院有关领导汇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后,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加大了中药研发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加强了中医药法规建设和规范管理,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都根据本部门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制定了相应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和计划。在各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工作蓬勃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新药成果已经上市,一支多学科参与、高水平的中医药研究队伍已经形成,我国中医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三、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药专利问题
中医药是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典籍卷帙浩繁,经过统计的秘方、验方就达30余万付,这是完全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我国医药产业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所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和重视不够,在国外进行认证注册的产品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专利观念。
(1)专利保护意识不强。在专利保护方面,不注重申请专利、缺少对专利基本知识的了解、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等。据统计,自实行专利法以来至1998年,我国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的国有小型企业未申请过药品专利,中医药专利申请自然也不例外。(2)中药难于取得专利已成为业内公认的第一顽症。没有有效的数据,说不清活性成分,缺少必要的临床试验,就无法得到专利保护。(3)我国很多中医专利申请人缺乏经验,有的人在申请专利时最多竟写出了100多味中药,却不知专利的特征越多,保护面就越窄。另外,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缺乏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很淡薄,存在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名与商标名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据统计,2001年广州的17万余户各类企业中,拥有注册商标的仅占8%。
2.中药的生产规模较小
目前,国内约有中药生产厂家3000多家,品种有一万多种,占药品生产厂家数量的一半左右,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每年产值约为五六百亿元,只占中国药品市场年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国内占有的市场份额显然太少。在世界药品市场上,我国的中药占有的份额就更可怜了。目前,世界中药市场每年的产值约是15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中药在世界上只有几亿美元,只占有5%左右的份额。我国的中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没有应有的位置。这与中国作为中药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3.中药生产标准化较低
中药,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复方药,在使用过程中哪些成分起作用,哪些成分起到哪些作用,无法说清。我们生产的中药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分析,质量如何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理论体系,量化指标少,缺乏权威性的中药科研及评价机构,没有通行的评价检测规则,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中药品牌在世界上销售,并不是西方人不相信中药,而是我国中药生产标准低。在美国,一个银杏叶生产的草药,每年就能有上百亿美元的产值,比中国全国的中药产值还要多。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很重视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中药能得到认同,不是质量上有差异,主要是他们国家的中药生产标准化较高而已。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中药生产标准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4.工艺方法和生产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中药生产相对落后,传统色彩浓,采取如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国外早已采用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技术、一步造粒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发达国家药品生产过程中已广泛采用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设备和检测装置,实现了生产程控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电化。而我国中药生产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程化生产的过渡阶段,我国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大多是企业自行研制的,达不到工艺工程化的水平,在工艺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工艺方法和生产技术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5.中药产业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
我国中药的发展虽具有传统优势,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度竞争,长期困扰着中药生产企业;二是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低,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做大做强大医药产业观念落后,没有把中医药当成我国的一个大产业来抓,其产业布局主要分散在原料生产地区,就地开发加工生产,缺乏全国性的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和通盘规划,难以形成拳头产业。
四、我国中医药方向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
1.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我国中药产业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建立规范化的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方剂配伍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以科学数据阐明其药效、作用机制及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加强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有无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前,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地完善和制定有关规范。对已经制定并颁布实行的GLP、GMP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应参照国际标准,根据中药行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分步实施意见;对尚未建立而产业发展又急需解决的标准规范,如GCP等,应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尽快出台。从而建立现代中药评价体系,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我国生产的中药产品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
3.建立中药信息网络系统
中药几千年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材料,虽经整理和收集,但仍然较为分散。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关的数据库,总结中草药及方剂的传统使用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草药及方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研究开发数据库;并收集、整理国际市场需求和各国医药法规及专利情况,建立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信息数据库,组成中药信息系统,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充足、有效、及时的信息,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二)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
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
1.现代中药新剂型研究
传统中药剂型是以疗效为监测指标,剂型的选择主要服从于疗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药剂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多种科学手段,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对开拓中药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注重借鉴西药新剂型的成功经验,开发中药新剂型,提高中药产品的使用和疗效水平。
2.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还没有一种中成药作为药物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市。而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应发扬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选择西医西药缺乏肯定疗效的疑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新生疾病等,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预防保健需要以及各国政府有关政策来开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医药处方失效严重的状况,必须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高标、专利的保护工作,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数千年来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知识产权的价值。但中药知识产权对我国中药界还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概念。因此,提高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以维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已迫在眉睫。
在进行中药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规和国际专利制度来保护中药技术和产品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进出口产品时,更要善于利用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保护手段,维护中药的合法权益;要主动利用国外机构(如驻外使、领馆和驻外商社等)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信息和动向,最大限度地扩大申请国外专利、商标和版权等,为树立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要熟悉和掌握进口国的药品管理法、专利法、版权法、商标制度和国际规则的最新信息,切实有效地保护自己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优势、保持优势和发展优势。
加强中药国际化专利战略研究和实践研究,集中力量和人才,重点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和与我国已建立多边贸易关系的国家(地区)的专利文献进行调查研究和专利现状分析,搞清这些国家和地区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对其在中药、草药及天然药物领域专利申请方面已获得专利权的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项目领域,指导中药专利技术发展方向,提高专利技术水平。
(四)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中药”国际品牌
加大对中药材生产资金的投入,积极扶持中药材生产,逐步建立中药材分品种种植基地,同时加快中药技改和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
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实施,抓紧打造“绿色中药”的国际品牌。切实贯彻落实外贸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实施,使企业申请使用“绿色中药”标识,这对我国中药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成传统中药产业
发展现代中药必须以传统中药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中药产业落后的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方式,尤其是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促进传统中药产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由于超高灵敏度大型谱仪的出现,可以测出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等多种信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生物有效成份研究新药,已经成为世界新药研发公认的有效途径。(1)纳米技术与中药的结合。在医药领域,正在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靶向药物、纳米机器人、纳米生物芯片等。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将使药物在人体内传输更为方便,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2)生物技术与中药的结合。要注重加强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使中药材的生产尽快达到产业化的水平。我国首例运用基因手段开发的第三代灵芝基因保健品,其多糖含量是其他常用菌种的3至5倍,微量元素的含量是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的几十倍。该产品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减轻辐射及放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乏力、心悸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六)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集团,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际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支持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价合作制、租赁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优化组合,引导现有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分工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在行业内选择骨干中成药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鼓励这些集团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研究机构,兼并国外有新药注册经验的中小型中药公司或与之合作,以在当地进行研究开发,适应有关国家新药注册要求的有关规定,并在当地生产,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封锁。对国际市场欢迎的中药品种,要加强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建立高效的市场网络,改进产品的包装,实行名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到2010年,推动形成若干个年销售额至少数十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