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妍

广西桂林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耳鼻喉科 541000

摘要:目的,针对中耳炎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地塞米松注射液经鼓膜穿刺给药,B组地塞米松注射液经咽鼓管给药,对两组的疗效及复发、鼓室积液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较B组97.56%低(P<0.05);B组治疗后复发率及鼓膜积液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经咽鼓管给药的疗效优于经鼓膜穿刺给药,也能减少复发及鼓膜积液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字:地塞米松;给药方式;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具有较高致聋率。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常会有中耳积液、耳闷等症状,若是患者不及时就诊治疗,对其听力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但研究表明对其给药方式的标准并没有确定。此项研究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药方式的的探讨,采用对比论证法,分析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5.62±2.14)岁;B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5.27±2.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听力减退及耳闷胀感,严重者可发生耳聋。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药物,虽然可以有效促使局部炎症消退,改善渗出与水肿,但由于缺少统一的用药标准,所以临床对于不同给药方式仍存有一定的争议。A组患者经常规外耳道消毒后,内镜下使用2%盐酸丁卡因注射液进行鼓膜表面浸润麻醉5min,以5号针头刺入并抽出鼓室积液,随后在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1924,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5mg。2d/次,治疗3次。B组患者经外耳道消毒后,内镜下使用2%盐酸丁卡因注射液进行鼻腔及鼻咽部黏膜表面浸润麻醉5min,鼻咽镜经健侧下鼻道进入鼻咽,随后暴露患侧咽鼓管,将注药导管经鼻咽喉镜穿出,连接注射器,待自感气体入耳或咽鼓管咽口见分泌物时,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2d/次,治疗3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鼓膜形态并没有异常情况,属于A型声导抗图;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AS型声导抗图,患者鼓膜有少数内陷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没有改善,没有达标。对比两组各频率骨导阈值指标,有1kHz、2kHz、4kHz、8kHz。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口干、面色涨红、皮肤过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与分析,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x±s)代表计量资料,组间对比以t检验;(n,%)代表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以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述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较B组97.56%低(P<0.05),见附表1。

2.2两组复发率及鼓膜积液发生率对比A组治疗后复发率为12.20%,鼓膜积液发生率24.39%,均明显较B组高(P<0.05),见附表2。

3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显,多数学者认为与腺样体增生肥大、鼓咽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中耳局部I型变态反应等因素相关。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线药物,其具有抗炎、减少分泌物渗出作用。地塞米松是长效糖皮质激素,可快速被鼻黏膜吸收,代谢产物毒性作用轻。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通常有听力下降、鼓室积液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尚不清晰,但资料显示,和中耳感染、负压异常等诸多因素有联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会有明显的耳内免疫功能异常现象,而由此分析免疫反应可能和病情有较大的关系,糖皮质激素便是其重要的治疗理论。地塞米松是长效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一定的抑制炎症,改善水肿等效果。地塞米松能够使机体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得到限制,明显缓解溶酶体和相应炎症细胞的形成。资料显示,于患者鼓室处注射地塞米松,能够改善其脂多糖标准,提升患者听力。分泌性中耳炎常规治疗手段便是向患者行鼓膜穿刺注射药物,但调查表明,会有鼓室积液的隐患。内镜下咽鼓管注入激素能够有效对患者咽鼓管进行疏通,改善堵塞。经鼓膜穿刺注入地塞米松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方法,可在引流鼓室积液、降低中耳负压的同时,直接注入药物。但是由于鼓膜穿刺术通气时间较短,导致鼓膜积液复发风险高,且反复穿刺也会增加鼓膜永久性穿孔风险。经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是新型给药方式,可灌洗疏通咽鼓管,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抑制变态反应,改善咽鼓管水肿及负压状态,有助于减少鼓室积液发生。

地塞米松属于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渗出量、消除水肿等作用。该药能够抑制白细胞与巨噬细胞积聚,改善溶酶体与炎症细胞的释放与合成。部分研究指出,向鼓室注入地塞米松能够调节脂多糖指标,改善中耳渗出量,继而达到缓解中耳压力,增强听力的目的。与其他糖皮质激素相比,地塞米松在鼻黏膜中的吸收作用更为快速,且代谢物毒性轻微。鼓膜穿刺注入激素方案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治疗措施之一,它在改善中耳负压、引流鼓室积液的同时,直接在中耳腔内注入药物。然而,有研究指出,由于鼓膜穿刺术的通气时间较短,所以增加了鼓室积液的发生风险。同时,重复操作也易导致鼓膜部位钙化或瘢痕,严重者可发生鼓室永久穿孔及硬化。内镜下经咽鼓管注入激素则可以有效疏通咽鼓管,消除局部堵塞症状,且将药物直达鼓室,进一步改善了中耳变态反应与炎症反应,缓解咽鼓管负压与水肿状态,避免鼓室积液。此外,内镜技术具有较佳的弯曲旋转度,加之镜下视野清楚,可以有效暴露咽鼓管口与鼻咽部 本研究显示,B组疗效优于A组,且术后复发及鼓膜积液发生率均低于A组,表明地塞米松经咽鼓管给药的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经鼓膜穿刺给药,且安全性高,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及鼓膜积液风险。

综合上述,地塞米松经咽鼓管给药的疗效优于经鼓膜穿刺给药,且安全性高,能预防术后复发及鼓膜积液,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在临床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琛,尹中普.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房,2017,28(21):2919-2922.

[2]张宇丽,尹桂茹,毕静,等.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4):3345-3347.

[3]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21~23

论文作者:张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