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4671(2000)01—0007—0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这个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也是党总结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结晶。这个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为理论界所关注和研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溯源

从共运史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的发展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们设想未来的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础之上,领导了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个曲折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急于过渡的历史教训。列宁立足于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他曾经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完整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等概念,但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述,后来,斯大林及其影响下的苏联理论界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经济政策的最后阶段和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基础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完成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化的过程,基本上消灭阶级和消灭工农业的对立,以社会主义基础的建成为起点,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为终点。第三阶段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立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物质基础,消除旧的阶级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资本主义的胎痕,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为起点,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为终点。自五十年代以来,苏共领导人不断修正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赫鲁晓夫提出“二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和“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放弃了赫鲁晓夫的冒进口号,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内容包括三点:(一)它是社会主义在自身基础上完善的时期;(二)它是社会主义阶段内的社会经济成熟的时期;(三)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逐步问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安德罗波夫虽然肯定了苏联社会所处的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但强调苏联“正处在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需要“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任后,逐步把“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变成“完善社会主义”;苏共二十七大后,不再提苏联“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改提“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概念。在苏共的思想影响下,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也有一些大同小异的提法。其共同点是,对本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多阶段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对于我们党的历史,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的政治基础。”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关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是不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问题,在中央领导层中发生了意见分歧。1951年3月, 刘少奇《在全国政协的学习座谈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到1953年,这一提法受到批判。1952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宣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到1959年,原定要十年至十五年时间里完成的三大改造任务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基本上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理论界有两种基本意见,一种认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在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只是工作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等缺点和偏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提得太早些。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忙地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不利。1956年9月, 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而确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可惜的是这个提法并没有能坚持下来。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随着便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同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随后有些地方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是建国后发生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第一次思想理论的大混乱。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谈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承认过去几年是“干了蠢事”。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1963年6月, 中共中央在致苏共《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认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是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都是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此种提法即为“大过渡”理论。它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和过渡时期相混淆,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主要任务就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文革”之中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导致了全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前所未有的混乱和错误。对此,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长期以来“左”的超越阶段的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并导致了“人民公社化”、“文革”等错误实践。主要的经验教训有三点:(一)对本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认识不足,在发展生产力上急于求成;(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盲目求纯;(三)对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认识混乱,缺乏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足够思想准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对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问题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而这种认识主要体现在对基本国情和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两个方面。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并强调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1979年9月,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了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建国三十年大会上的讲话稿,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全党在拨乱反正中对建国三十年历史所作的第一次全面总结。这个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1980年12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经济调整问题。陈云认为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脱离国情,犯了“左”的错误。他指出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建设,八亿农民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真正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1981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果对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或者会重犯超阶段冒进的错误,或者会丧失信心,导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怀疑。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又再次指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并从生产力方面对初级阶段的特征作了一些分析。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作了表述,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1987年9月,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全党上下,党内党外,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十三大报告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系统地表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涵义、基本内容、历史地位、主要矛盾以及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方针,从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整理论体系。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作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理论界指出了三点:第一,历史前提。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从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我们越过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却无法逾越,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会有所不同,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现实状况。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就总体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今天仍然远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已有四十多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二十年时间,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产生一系列“左”的错误认识,主要是估计偏高,甚至急于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我们多次制定的发展目标,我们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超越了现实发展水平,因而一再碰钉子,甚至造成很大损失。这些教训说明,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极端重要的。对于这些客观依据按照什么尺度、什么标准来把握而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力是最基本的标准。生产力落后是判断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依据。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而生产关系的成熟、完善与否,则是该生产关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呈现阶段性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基本尺度应该是生产关系。认为,划分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最基本的依据是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来划分,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作用要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来实现。由于我国现阶段多层次、多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因此我国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的学者认为:标准应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性质是由占土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确定的,我国现阶段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成熟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成熟,因而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从广义上说,其涉及到中国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各个方面,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狭义上说,这个理论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它的内容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历史地位等若干个方面。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指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理论界对此展开了论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而是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发展阶段。首先,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在政治上建立并巩固了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经济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初步的物质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初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建设体系。这就形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区别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根本特征。其次,我国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还有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阶段”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在政治上人民民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充分得到实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存在脱离人民、违背人民意愿的官僚主义、贪污等腐败现象;资产阶级特别是封建主义和小生产的思想影响还远远没有肃清。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有三方面:(一)从社会性质来说,肯定了我们现在不是新民主义社会,而是社会主义社会,它同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在质的规定性上没有不同。(二)从时间上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我国的过渡时期有根本区别。(三)从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是指一般顺序上的第一阶段,而更主要是指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过来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成熟程度上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除了本身质的规定性之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作一些量的阶段性划分,即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旧体制时期,在我国存在了近三十年;第二阶段是体制转换时期或称为改革时期,现在我们就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第三阶段是新体制时期,新体制已居主导地位。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了两点:“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理论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不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标志。(二)建立在这种不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不成熟的生产关系。(三)生产力不发达和生产关系不成熟,决定了上层建筑也必然是不完善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总体特征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国目前形成特有的三代生产力并存的“低三元”结构这样一个总体特征,即产生不久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生产力、已占主导地位仍没有达到成熟的近代生产力以及大量的古代生产力。最低的古代生产力部分不仅落后,而且比重较大。突出表现为12亿人口,9亿农民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并遍布广大不发达地区。因而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淘汰,仍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间一元的近代生产力部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它既是生产力系统中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是我国生产力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在我国广大地区与各产业领域中存在。最高一元的现代生产力部分在我国还只是初露端倪,只存在于少数尖端产业中,但是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应该从动态中来认识和把握,具体有三个方面:(一)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复杂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由“多元”构成,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三)变动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向比较完善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必须依靠改革开放来推动。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理论界普遍认为,这个科学判断是以党的经验教训为历史铺垫的,是对1957年以来党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的纠正,也是对1956年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和发展。它进一步把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的长时期之中、并制约着社会其他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决定党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路线的主要根据。党的十三大据此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一路线的基本保障、基本方法和奋斗目标,其核心内容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于核心内容的把握,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的学者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国之道,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还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心的两翼,两翼为中心服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保证。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理论界认同党的十五大报告的提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评价普遍很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上开始成熟的标志。有的学者指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有可能提出在经济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相应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台阶式”发展等若干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还有的学者指出,由于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国,使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新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从现实性看,有学者认为有三个方面:(一)它克服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认识不足的错误,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长期奋斗的思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的确立。(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为我们坚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依据。从理论上看,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论思想;(三)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进程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思想;(四)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五)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看,有学者指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经过长期探索、走过曲折认识道路而逐步酝酿、形成和达到系统化的,这个认识来之不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我国国情认识上的重大飞跃,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深刻理解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现阶段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对于我们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收稿日期:1999—08—01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