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西藏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思考_林芝论文

关于实施西藏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思考_林芝论文

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大开发论文,战略规划论文,思路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地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西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把握时代特征、突出战略抉择的原则,不失时机地研究制定符合区情、融入西部大开发的西藏战略规划思路,组织动员全区各族人民科学有序地投身于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现实和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以富民兴藏为目标,改革开放,着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非均衡发展、城市化带动、科教兴藏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重点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发展科技教育,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少而富美”(即相对人口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西藏。

(二)战略定位。在国内外发展环境中,西部大开发,西藏大发展,通过50年左右的时间,将西藏建成国际性的精品旅游胜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无污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净土;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绿色食品研发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藏药材科研、开发、生产、出口中心;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以铬、铜、硼、金、锂为主的贵重和稀有金属基地;为开通南亚陆路商贸大通道打基础、创条件,全面提升西藏人民生活的富裕水平。

(三)战略目标。西藏大开发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05年,开好局、起好步,确保12%的发展速度,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保持与西部省区的发展差距不再拉大;到2015年,夯实基础,跨越式发展,确保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的平均发展速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富裕,达到与西部省区并驾齐驱、同步发展的水平;到2050年,稳定、快速发展,发展速度保持或略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与全国同步发展的水平,局部地方的人民生活走进西部开发省区的前列。

到2005年的主要目标是,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人均GDP基本接近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以特色经济为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中取得较快优化升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他结构也在发展中得到有序调整;适应大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大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大规模生态建设局部启动,城镇生态环境面貌初步改善,农业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扶贫开发攻坚取得实质性进展,将生产、生活条件都极为严酷的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环境较好的扶贫开发区;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明显,个别项目启动建设。

到2015年的主要目标是,人均GDP达到或超过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力争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特色产业稳定、成熟发展,适应市场体制要求的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符合大开发要求的区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运行平稳,并进入良性循环;重大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能源从根本上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农村行政村通电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有序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大江大河得到有效治理,局部地方的农业基本达到现代化;完成扶贫开发的最后攻坚和移民迁居工程,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迈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局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西部省区的中上水平。

到2050年的主要目标是,全区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及其他结构在完善的市场体制条件下,基本适应国内外发展要求,西藏地方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同全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度更为紧密;基础设施初步现代化、体系化,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形成经济、合理、稳定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石油天色气、核能等多能互补的格局;基本建成城乡信息化网络,城乡居民户通电话达到相当规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根本性成果,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富裕,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到较高层次,局部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走进全国前列。

(四)区域布局。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全区自然地理和资源分布组合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核心区和经济发展轴为主体的网络型区域经济体系。

根据效益原则,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级决策的构想,全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按照“一点三线四区”的布局展开,由点到线到面,点、线、面结合,使改革开放和发展与区域特点紧密结合,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点”,即以拉萨市为中心点,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把拉萨建成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核心集散地;“三线”,即对沿边(边境口岸、城镇)、沿路(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沿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尼洋河流域、昌都“三江”流域)地带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形成沿边的经济轴线,沿路的农业、矿业开发轴线,各轴线向两侧延伸,逐步形成几条特色产业带;“四区”,即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保护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各地区经济联合发展,建成中、西、东、北四大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区。

二、战略重点

(一)基础设施

从战略眼光和保障国防安全出发,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筑巢引凤”为目标,适当超前和先行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管道等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和提高城市、旅游区和商贸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和加快农牧区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便快捷的综合配套网架体系。

1.交通建设。以发展“通省达区、连接周边”的大交通为目标,按照“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运”排序进行规划和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等级提高、服务优良的现代立体运输网络体系。交通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强化公路骨架,发展干线公路,加大公路密度,形成公路网络的建设原则,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

到2005年,继续把“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作为建设重点,以整治现有公路为主,提高骨架公路的抗灾能力、技术等级。有计划地建设部分高等级公路,打通边境和省际通道,建设好中尼、青藏、川藏的干线公路和拉萨通往各地区的骨干公路,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所在地为支点的路网骨架。大力建设县乡公路和边防公路,增大密度,建成墨脱公路,使地区之间形成环行公路网。提高乡镇、行政村和边防站点的通达深度。青藏铁路竣工后,铁路建设按照连通西北、西南“两点一线”和连接南亚大通道的战略构想进行规划和建设。航空建设的重点是,改造和扩建贡嘎、邦达机场,提高承运能力;恢复和改造和平、当雄机场,发展支线航空运输,同时做好新建拉萨、林芝、阿里和藏北机场的前期工作。管道建设的重点是,改造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建设拉萨至贡嘎输油管道,同时做好新建拉萨至林芝、日喀则以及贡嘎至山南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形成“一点四线”的管道运输网络体系,并将其分支延伸。水运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规划和建设的重点。

到2015年,实现区内干线公路和30%的地县公路黑色化,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车率达到100%;青藏铁路已交付使用;新建拉藏、林芝、阿里和藏北机场;建设贡嘎至山南、拉萨至林芝输油管道,同时规划日喀则至阿里输油管道。

到2050年,建成西藏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方式齐全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2.能源建设。坚持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重点建设骨干电源,同步建设输配电网,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能源的需求。把水电的开发,特别是大电站、大机组的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提高供电的质量和调节能力。

到2005年,在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电力布局基础上,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力争达到50万千瓦,多数行政村通电,主要电网供电可靠性得到加强;力争近期开工建设藏中直孔、昌都金河、林芝巴河梯级、阿里狮泉河等一批骨干水电站,调整发电负荷结构,缓解供需矛盾;保证拉萨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完善藏中电网,扩大电网覆盖面;着力做好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为新建大中型水电站作准备。

到2015年,开发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形成比较完备、安全稳定的电力工业体系,力争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左右,基本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能源的需求;同时加大电网覆盖点的电源建设力度,使藏中电网与林芝、那曲地区电网并网运行,分别形成昌都、阿里地区电网;“光明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果,乡镇、行政村通电率达到80%和50%。

到2050年,全区装机总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左右,实现全区电网并网运行;全区人均用电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城乡电气化。

3.邮电通讯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新技术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速基础网络建设,形成方便、可靠、快捷的城乡邮电通讯网络体系。

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城镇为重点,辐射农牧区的电信通讯网,使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接近并争取达到全国电信发展的综合水平;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电信通讯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县及交通干线、机场、口岸开通移动通迅。

到2050年,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光通讯网和覆盖全区的卫星通讯网;实现通讯数字化、智能化、个人化,满足信息化社会对通讯的要求。

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以防洪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灌区维护、水库改造和渠系配套为突破口,加快农牧区小水电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到2005年,兴建一批大中型灌区,重点在完成彭波、拉萨河、杜琼、隆子河灌区改造的基础上,新建满拉、雅砻灌区;加大大江大河治理力度,提高防洪工程标准,使拉萨河城区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日喀则、八一镇、泽当镇、昌都镇、那曲镇、狮泉河镇城区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干流城镇段进行重点治理。

到2015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灌溉技术在重点地区广泛应用,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进一步完善灌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使全区的农田、草场灌溉面积有大幅度提高,重点完成旁多水利枢纽、阿涡夺、江雄水库、仁多水库及渠系配套建设,重点县城达到20~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到2050年,水资源利用系数有大幅度提高,灌区覆盖面基本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大江大河的重要地段得到彻底整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统一规划、体现特色、完善功能、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原则,以给排水、市政道路和防洪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商贸和投资环境。

到2005年,拉萨、日喀则市及其他5个地区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增加供水能力,完善排水系统,提高道路等级和完善城市路网,提高防洪设施及垃圾处理标准,以满足拉萨、日喀则和其他5个地区的城市发展需要;县城及边贸口岸城镇等以给排水、防洪设施为重点,有条件的地方建成部分市政道路。

到2015年,拉萨、日喀则等7个城市在给排水系统、城市路网、防洪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供热系统初步形成,污水处理系统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全区以县城为主的小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市政道路及防洪设施能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居民基本可使用液化气;垃圾达到卫生填埋,污水基本得到处理。

2050年,全区城市(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农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关键是调整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培植特色农业,寻求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到2005年,在开发布局上,重点开发中部和东部地区,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和完善经济增长极,建成以拉萨市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以日喀则市为中心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并具有一定的初级加工能力;全面启动藏东“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及藏北牧业综合开发工程,使全区农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非农收入有明显提高,农牧民基本实现小康,向富裕迈进。

到2015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农业现代化程度初具规模,农村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以林芝、昌都为中心的药材生产基地和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阿里为中心的优质山羊绒基地,并具有一定的精细加工能力;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藏东“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及藏北牧业综合开发形成该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50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市场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奶制品、羊绒制品、果蔬制品、藏药制品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三)生态环境

针对西藏生态环境显著脆弱的特征和现状,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在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下,本区综合治理的重点是藏东南、藏南、藏北、藏东北四大片区,主要是加强对现有草场、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强化大江大河水土流失和大面积“三化”草场的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全面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综合治理,使全区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到2005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使15%左右的坡耕地得到综合整治,把天然林砍伐同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起来,全面实施国家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规划和建设藏东“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流域和年楚河流域环保项目;把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建成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把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羌塘自然保护区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30个有林县建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初步遏制对人口密集区和居民威胁严重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对重要地段的退化、沙化草地进行人工重建和恢复,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

到2015年,重点加大对主要江河流域和“三化”草场的综合治理力度,使65%左右的坡耕地得到综合整治;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藏北、藏东北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把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羌塘自然保护区建成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把墨脱、察隅、波密岗乡、吉隆江村、聂拉木樟木沟、林芝巴结、芒康盐井、林芝东久、申扎、类乌齐长毛岭、林周澎波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到2050年,全区的水土流失和“三化”草地得到基本治理,重点地区宜林地基本绿化,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使全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入手,重点培植和发展优势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投入的增长比例,加快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效益农业和乡镇企业,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结构调整上,实现以粮为主向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转变;在发展途径上,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富余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形成特色经济,提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

2、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目标,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不需要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原则上不再新建国有独资企业,腾出一部分空间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

3、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拉萨、山南和日喀则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林芝的尼洋河流域为中心的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全区经济核心区,使其成为西藏率先缩小与全国差距并逐步走进四个现代化前列的地区;充分发挥阿里、日喀则西部毗邻“五国一区”的边境区位优势,商贸兴边,以亚东、樟木、普兰等口岸为窗口,开发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旅游业;昌都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同国内外的经济联合与合作,开发铜矿、林产品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建成西藏经济的次中心,成为藏东地区商品流通集散地和连接藏、川、滇、青的交通枢纽以及藏东“三江流域”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最终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极;稳定发展那曲、阿里地区畜牧业,加强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抗灾能力,加速综合开发,培育和壮大基础产业,增强畜牧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开发藏北地区金、石油、盐、硭硝、硼等矿产资源,形成牧矿并举的势头。

西藏四个经济区各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按照“统筹规划,联合协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内联外引,有分有合,面向市场,共同发展”的方针,广泛吸引国内外和区内外资金、人才、技术、加速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开发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特色区域经济格局。

4、产品结构调整。按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效益、提高科技含量和发挥资源优势的要求,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扶持成长性好、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重点发展藏药系列产品、绿色食品、稀有金属深加工产品、啤酒、矿泉水产品、特种建材及新型材料产品、农畜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等。

5、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围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按照经营规模、企业组织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空间相适应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逐步组建、发展规模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要相应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使其成为市场的主体,开发的主体。

(五)科技教育

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增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增强全区各族人民的科技意识,动员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适用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技术改造。重点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选择与西藏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关的高技术,注重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紧密结合,着力发展有利于资源开发和节约、发挥资源综合优势、提高资源整体使用效益的关键技术,争取在生物、藏医药等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中取得突破。尽快形成有独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技术储备、技术支撑和必要人才。到本世纪中叶,全民科技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在生物、藏医药等领域的研究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2、强化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确保西藏发展的后劲。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的水平有明显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和素质日益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西藏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全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不同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和速度,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牧区。到2005年,全区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0%以内。到2015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区适龄儿童人人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50年,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广泛运用,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农牧区和城乡不同情况,建立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积极发展电视教育、函授教育、业余进修和自学辅导等多种办学形式,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到2005年,完成各地市的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重点做好高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校外,逐步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到2015年,建立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职业教育网络,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一名农民技术骨干。到2050年,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代化培训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到2005年,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情的需要,在加快院校联合、合作办学、改革办学机制、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迈出大的步伐,建立完善西藏高等教育体系。到2015年高等教育的个别专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完成培养100名博士生、1000名硕士生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高等教育全面现代化。

(六)特色产业

1、旅游产业。按照富集旅游资源分布组合特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的旅游线路,将拉萨、日喀则、山南建成以古寺、民俗、登山、探险、徒步、朝圣为主的藏中历史文化区;将林芝建成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探险漂流、休闲度假为主的藏东南大峡谷自然景观区;将那曲建成以野生动物观赏、狩猎、地热浴、冰川科考为主的藏北草原湖泊风光区;将昌都建成以民族风情、高山深谷为主的藏东人文自然区;将阿里建成以“神山”、“圣湖”、土林、古寺为主的藏西自然风景区。形成“一点六线五区”多元化特色旅游格局。重点是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景点等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一体化旅游环境;增强陆路和航空旅游线路,强化与国内旅游大省及香港、澳门特区和尼泊尔的旅游联网和整体促销。到2005年,基本完成“一点四线”(拉萨、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陆路旅游环形线路,打通易贡至嘉黎公路,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错高湖、藏王墓旅游黑色公路,提高纳木错旅游公路等级,初步完成错高湖、珠峰登山大本营、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到2015年,规划和建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景区、藏王墓群风景区、藏东人文自然区、藏西自然风景区。到2050年,基本建成各具特色、组合优越、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的西藏旅游网络体系。

2、藏医药产业。西藏是藏医药的发祥地,有完整的藏医药理论和独特的藏药材资源,治疗疑难杂症独具疗效,产业化前景广阔。发展重点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藏医药业的改造、升级和创新、扩大藏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应用。同时,采取与区外、国外强势企业联合、嫁接等多种措施,把传统配方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藏医药的发展要高起点、新技术,紧跟世界医药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赋予传统藏医药理论的新内容;不断扩大对藏药材植物引种驯化的种类,深化对西藏独特的藏药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培养藏医药学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从药物研究到开发生产各个环节科学配套、专业齐全、力量较强、相对稳定的科技队伍;推动藏药业集团化,提高研制、开发藏药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到2005年,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形成全国最大的藏药研究开发中心,藏药生产初步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藏药生产产业化,全面完成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进工作,藏药新药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医治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胃炎等方面的药品开发能力居全国重要地位。到2050年,紧紧把握世界人类疑难病症的难点,藏药广泛进入世界医药界的临床使用,成为世界医药界的重要医学体系。

3、高原绿色特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西藏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重点开发青稞、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沙参、手掌参、雪茶、荞麦和牦牛肉等高原绿色食品,将生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绿色食品产业。加大生物资源梯级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升级,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到2005年,重点抓好常规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主要是搞好拉萨市近效、日喀则市、八一镇、泽当镇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规模,使高原绿色食品的系列品牌效应雏形初步形成,建立自治区的绿色食品生物资源品质库。到2015年,重点开发高原特殊绿色食品,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使常规和特殊绿色系列食品在国内占有一定的份额,并形成系列品牌效应,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到205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绿色食品科研、开发、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产业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农业内部形成绿色食品生产和生态环境秀美的两大特色景观。

4、贵重和稀有金属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走资源开发和资源粗加工、精加工的发展道路,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的矿种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为主的盐湖矿产、建材用非金属矿产、地热矿产和石油资源。对重大开发项目,实行多元化开发主体,不求区内控股,但求所税。到2005年,建立西藏矿业发展基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地勘成果实行有偿转让;注重优势矿产行业的集中开发与建设,以形成集团效益,如玉龙铜矿开工建设,扎布耶盐湖进入工业性生产,使铬、铁矿年产量达20万吨,黄金产量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建成年产10万吨电解铜和2万吨成品铜的生产基地,铬铁矿年产量达到40万吨,继续保护黄金产量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扎布耶盐湖形成规模生产。到2050年,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以铬、铜、金、锂为主的贵重和稀有金属基地。

(七)改革开放

1、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在保持国有经济必要数量的同时,优化分布,提高质量,提高控制力;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的企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深化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为重点,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各类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以实现政企分开为突破口,健全投资主体和融资机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形成科学决策、有序竞争、行为规范的投资融资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建立由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科学分工、相互配合、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为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2、对外开放。本着互惠互利、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区封锁,破除部门垄断,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全面提高协作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融资渠道,提高对外筹资能力和外资利用水平,形成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八)人民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增加农牧民、城镇居民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使人民的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农牧区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扶贫搬迁,提高扶贫成果,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种植业的转化升值,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小集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城镇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九)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的原则有序进行,与全区区域经济布局配合进行。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以拉萨及六个地区所在地为中心,以71个县城及重要口岸为重点,建立起以中等城市为核心,小城市为骨干,建制镇为基础,各级城镇密切配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通过发展农畜土特产品加工、生物资源加工以及民族手工业、运输、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形成小城镇的经济支撑;通过完善给排水、道路、通信、能源供应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疗卫生、文化等服务体系,形成小城镇的基本综合功能;通过国道、省道以及县乡道路的连接,形成小城镇与外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西藏城镇体系的构成,总体达到建立“一江三河”流域及相关区域的城镇发展体系,藏东“三江”流域及相关区域城镇发展体系,藏北城镇发展体系和藏西城镇发展体系。

三、重大措施

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和吸引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和来自不同区域的企业平等地参与开发;加快推进体制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

(一)深化改革,制定有利于发展的各项政策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力度,彻底打破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按照市场的要求,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规范、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培育和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健全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各类商业保险。建立健全城乡有别、覆盖全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4.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出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政府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对竞争性项目,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由企业自主决策投资。改革以行政审批为特征的投融资体系,取消非国家投资一般性项目的行政审批,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健全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管理,加强税收征管,改革收费制度,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预算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提高财政对社会公共项目的保障程度;完善财政监管制度,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培植财源,加强县级财政建设。

6.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二)扩大开放,在开放中求发展

促进我区大开发,经济大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新观念,打破封闭,打开方便之门,以开明的思想、让利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经济组织来藏参与大开发。

重点加大对国内的开放。广泛开展与内地省市、尤其是与15个援藏省市的联合与协作。优化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把对口支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我区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同内地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内地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积极推进对国外的开放。一是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坚持“三外”(外贸、外资、外经)并举,“二点”(边境贸易进出口、引进外资)突破的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立南亚商留大通道的目标,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加快发展农畜产品、藏药材、矿产品、林地产品等四大系列出口产品。加快边境口岸建设,完善服务,争取实现对外贸易的超常规发展。二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重点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金融、商业、保险、旅游等服务业,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扩大外资进入渠道。三是加大沿边开放力度,有组织地放开搞活传统边贸市场,并以樟木口岸、普兰口岸、亚东口岸为基础,设立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旅游购物活动。

(三)优化发展环境,为大开发创造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一方面要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软件”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吸引一切参与大开发的国内外企业。

加强法制建设,使大开发在法律轨道上健康发展。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尽快制定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确保实施大开发政策的规范性、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确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确保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出效益,更好地监督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大开发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清理,对不适应大开发的规章制度,坚决废除,为实施大开发铺平道路。

加强宣传工作,把握正确导向,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思想舆论基础。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大开发,参与大开发。保持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继续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果断地处置骚乱闹事事件。深入揭批达赖,增强干部、群众的反分裂斗争意识。注意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清除不安定因素,为大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较浅的开发度、优惠的政策、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等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我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实施大开发的初始阶段,除自身努力外,需要国家继续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方面加大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紧紧依靠兄弟省市的支援。为加快发展,中央赋予我区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要在用好、用足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大政策和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促进西藏的大发展。

西藏资源丰富,在加大地勘工作程度的基础上,广泛吸引国内外经济实体,来藏开发资源,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对外毗邻“五国一区”、对内连接“三省一区”的区位优势,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促进双边和多边贸易。

(五)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实现战略规划目标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规模和艰巨性都将是空前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保持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农牧民、工人、知识分子,发挥爱国人士的积极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西部大开发的巨大内在动力。

标签:;  ;  ;  ;  ;  ;  ;  ;  ;  ;  ;  ;  ;  

关于实施西藏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思考_林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