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672—9048(2007)03—0009—04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科学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清醒认识和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和不辱使命的自信心的鲜明体现。“关键在党”,实质是关键在党的领导。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而党的领导正确与否,与党的先进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成为关键之关键。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保证、示范榜样力量和重要的政治基础。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本认识基础上而提出的党的理论观点和价值体系,是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指南。我们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成立80多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相继产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论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中国革命和建设递进式的辉煌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表明:革命的伟力蕴藏在民众之中,发展的伟力也蕴藏在民众之中,而这种伟力是我们党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以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亦即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以此激励、引领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力。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完善,社会情况也随之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四个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 导致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而“社会秩序的最大破坏者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当社会由于标准多样而失去标准时,社会秩序也就不复存在了,原来认为有价值的变得没有价值,原来认为合理的变得不合理,原来的追求方向也已经变了,社会已经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社会的秩序也就随之瓦解了。”[2] 放任各种社会思潮自由泛滥、主张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之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 因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正视差异,包容多样,坚持一元化指导。既要正视意识形态领域业已存在的多种思潮的互相碰撞,又要强力坚持科学理论的武装和灌输,还要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以党的指导思想统领多样化的价值理念,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和鼓舞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和激励人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社会道德共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化,使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仅有自己所属的“阶层”意识、“利益群体”意识,而且形成与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一致的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文化认同,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一到和谐发展、发展和谐上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领导的重要载体。基层党组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首先,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宣传、引导群众去实现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共产党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不论去进行任何工作,当着群众还没有自觉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当着群众已经有了某种必要的自觉以后,我们的责任,就是去指导群众的行动,指导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在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以后,我们再从群众的行动中去启发群众的再自觉。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群众去为党提出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口号而斗争。”[4] 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发动工作。基层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采取基层党员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进社区、进农家,入脑入心,就可以把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凝聚到谋发展、促和谐上来。
其次,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推动发展的作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发展的成果巩固和谐,以和谐的氛围推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再次,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结构已经并且仍在发生变革,资源分布更加复杂化,利益分化更加明显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方面实施领导的同时,还必须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整合各种社会组织,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基层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整合者。当前,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完善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着力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严格规范党内生活;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等等,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示范榜样力量
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形象和优势。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同错误倾向、不良作风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优良作风。党的优良作风向人们展示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它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也易于被人们所认同,更容易使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它突出而鲜明地反映出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特征和本质,是党的形象和优势。我们党在过去的80多年时间里,不仅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彰显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员的言论和行为、通过党的优良作风影响群众、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广大人民群众也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认识到党的先进性、认识到党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进而形成“跟共产党走”的价值判断和自觉行动,从而使党在领导革命中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在领导建设中巩固了执政基础。今天,党的优良作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仍然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广大共产党员,把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论、治国理想内化为党员的共同愿景,外化为党员的实际行动,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不尚空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等,就能够以实际行动有效影响全国人民把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转化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把和谐之风带进机关、院所、村镇、社区、企业、校园、社团、家庭等,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5]
四、精心维护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鲜明地揭示了党内和谐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是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党内和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内和谐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主要是指党内各主体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整体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良好氛围。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政治基础。
首先,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社会和谐从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各政党、团体、阶层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有差异的协调关系。一个有着7000多万党员的共产党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所具有的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决定了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是自党内向党外的辐射作用。党内和谐,有利于党组织决策民主,执行有力;有利于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产生“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示范效应。同时,在“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党员社会身份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党员在社会生活中分属于不同利益群体并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党员社会生活中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党内生活。党内处理差异、解决不同利益诉求、协调不同利益和关系的经验,对于解决社会不同利益诉求、协调不同利益和关系有着辐射与引导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自党外向党内的聚集、反射作用。在我们党的7000多万党员中,除担任党和国家各级领导职务、担任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外,绝大部分党员分别处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之中。这部分党员不仅同各个方面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广大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各种愿望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了解和感受。党内和谐,有利于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意见、主张,通过广大党员传递到党的各级组织,进而形成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保证其贯彻执行。“只有加强党内和谐,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6]
实现党内和谐,第一,必须扩大党内民主,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使党员在党内地位平等、利益和愿望得到体现,从而实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局面。其二,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按照党性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除思想灰尘,在新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团结与和谐。其三,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以以权谋私为主要特征的腐败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危害极大。腐败极大地损害着党内和谐和党的团结,涣散党的战斗力;腐败严重地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党的形象,损害社会和谐。因此,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破坏党内和谐的消极因素。此外,形成党内关爱机制。党组织对党员,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关心爱护。对基层困难党员、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党员、思想上有困扰的党员、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但生活和工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的党员,分门别类地给予关爱和帮助,通过多方努力,使党更加团结和谐,更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优良作风、党内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组织、政治、社会方面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在思想、组织、政治、社会方面的最大优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有了坚实可靠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就能够沿着正确方向达到理想的彼岸。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