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产业创新--以中国批发零售业为例_批发零售业论文

需求供给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业创新——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零售业论文,产业链论文,需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是关联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业仍处于粗放型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突出。①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具有产业先导功能。虽然近些年我国流通业有了蓬勃发展,但是“重生产、轻市场,重投资、轻消费”发展模式的惯性导致其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对流通业先导作用认识不足,使得我国流通业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外资“抢滩”的挤出效应、流通业上市企业过少、众多中小流通企业融资难、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和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等,严重影响了流通业的先导地位。国际商贸巨头凭借国际化产业分工体系的优势在我国“开疆拓土”,不仅对我国中小流通企业造成极大压力,而且对制造业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流通业受到来自产业政策、城市空间限制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组织化程度、机制创新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形势发展不容乐观(陈玲,2010)。

      近些年,对流通业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流通业发展与展望(黄国雄,2009)、流通业创新(芮明杰等,2013)、流通业利用外资情况(朱发仓、苏为华,2007)、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关系(王春宇、仲深,2009)、流通业与制造业关系(宋则等,2010)、流通业促进消费(宋则、王雪峰,2010)、流通业竞争力与效率(孙敬水、章迪平,2010)、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与就业影响(王晓东、谢莉娟,2010)、区域流通业发展(晏宗新,2008)、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邓若鸿等,2006)、流通技术业发展(杨鹏、史峰,2012;黄先军、李亦亮,2014)等。本研究中,选择“批发和零售业”代表流通业,因为批发和零售业是流通业中核心和传统产业,而且在服务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批发和零售业成长过程中,总产出在服务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增加值在服务业中一直处于首位,这充分说明其在服务业中地位极其重要,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尽管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分散,集中度不高,但其总体规模庞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考察相关文献,研究批发和零售业的文献较少,而且文献主要对其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批发和零售业的文献更少。批发和零售业实证研究文献主要围绕:批发与零售环节地位与作用演变趋势(刘星原,2004)、农村中小批发企业联合的组织形式(李芬儒、桑银峰,2008)、批发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和生产规模效益分析(楼文高等,2010)、批发和零售业空间集聚现象(吴海涛、杨应德,2011)、批发和零售业产业特性和产业地位(司增绰、苗建军,2011)等方面。

      对批发和零售业产业特性和产业链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少。综述国外文献,产业链构建主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Hill & Breman(2000)对关联系数矩阵加以改进,采用关联比例法分析产业上下游关系;Luukkainen(2001)则将产业关联系数矩阵中对自身的关联系数设为零。综述国内文献,产业链构建也主要是依据产业间关联关系。对产业关联关系识别方法主要有:耗散理论与协同学(张亚明等,2009)、投入产出模型(吴利华等,2011;黄常锋等,2011)、灰色系统理论(严焰,2012)、关键路径法(雍天荣,2012)。这些产业链析取方法中较科学的是投入产出法,其他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批发和零售业,探讨其初始投入和中间投入来源与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流向,分析其产业关联性质与产业链现状,并提出及论证流通业的创新战略与智慧化创新思路,最后提出批发和零售业合理发展方向。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模型构建

      (1)需求供给结构模型。①需求结构模型。产品生产过程的总投入有两部分: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因此,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是由最初投入和经济系统中相关产业的中间投入来满足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模型:最初投入是由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构成。最初投入结构系数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各项最初投入占该产业最初投入总量的比重,它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包括劳动者报酬系数、生产税净额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和营业盈余系数。中间投入率模型: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中间投入率是国民经济中第j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产业为“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中间投入率小于50%的产业为“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带动能力越强。通过中间投入率的比较研究,可以区分出各产业是“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还是“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②供给结构模型。各部门产品在经济体系中的分配和使用有两个去向,即用于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各产品相加之和等于总产出。中间使用率模型:中间使用率是第i产业产品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中间使用量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产出量的比值。中间使用率大于50%的产业称为以提供生产产品为主的产业;中间使用率小于50%的产业称为以提供生活产品为主的产业。中间使用率越高,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和制约性越强,越带有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性质。最终使用结构系数模型:对于每一个部门,其产品的产出量都应该等于该部门产品的中间使用量和最终使用量的合计,因此,有如下行向平衡关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批发和零售业是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统计口径来分类的。迄今为止,我国官方发布的正式投入产出表共有五张,分别是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表,还有在此基础上编制的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延长表,所以,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是目前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我国投入产出表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为了保证与后续研究的可比性,本文把2010年65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合并成41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因此,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自己整理的《2010年中国41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结构分析

      图1是批发和零售业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与服务业各产业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平均值比较情况。批发和零售业最初投入率为71.02%,中间投入率为28.98%,说明其属于“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产业,对上游产业直接带动能力较弱。批发和零售业最初投入率为71.02%,其中,营业盈余占最大比例,达到27.63%,劳动者报酬占19.51%,生产税净额占19.35%,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最小,为4.53%。

      

      批发和零售业营业盈余系数远高于服务业各产业营业盈余系数平均值,说明其营业盈余能力明显高于服务业各产业平均盈余能力。批发和零售业劳动者报酬系数低于服务业各产业劳动者报酬系数平均值,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劳动力分配比例远低于服务业劳动力分配比例平均值,这也揭示出批发和零售业劳动力收入偏低的特点。批发和零售业生产税净额系数远高于服务业各产业生产税净额系数平均值,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税收贡献远高于服务业税收贡献平均值。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折旧系数远低于服务业各产业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平均值,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积累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自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有和民营流通企业发展能力普遍下降,固定资产投入明显不足。批发和零售业最初投入率明显高于服务业各产业最初投入率的平均值,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的高附加值特性,附加值显著地高于服务业各产业平均附加值。

      图2是批发和零售业中间投入率与服务业各产业中间投入率平均值比较情况。批发和零售业中间投入率为28.98%,其中,服务业对其直接投入最大,达到21.63%;其次是制造业,对其直接投入为7.05%;第三是建筑业,对其直接投入为0.24%;第四是初级产业,对其直接投入为0.05%。

      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投入要大于服务业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投入平均值,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直接依赖程度较高。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投入明显小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投入平均值,这又佐证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硬件投入显著过低和不足。建筑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投入明显小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投入平均值,初级产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投入也明显小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投入平均值,这些也都反映出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硬件投入过低与不足问题。由于我国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国有流通企业生存能力普遍下降,而且还受到跨国流通企业竞争压力,因此,企业发展存在着较多问题。民营流通业企业一开始就面临着国有流通企业和跨国流通企业双重挤压,成长过程步履蹒跚,真正能够与外资流通企业抗衡发展的几乎没有。再加上我国政府与社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思想,流通业发展得不到重视,流通理论严重缺失。上述因素都致使我国流通业硬件投入显著过低与不足,导致近些年我国流通体系问题频出。批发和零售业中间投入率明显地低于服务业各产业中间投入率平均值,虽然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物耗水平较低,但也反映出其物质投入水平较低问题。

      

      

      2.批发和零售业的供给结构分析

      从生产者服务业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产品可以作为中间产品使用到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去,通过考察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使用结构来反映批发和零售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需求拉动的程度。首先从中间使用率指标来分析批发和零售业的供给结构。图3是批发和零售业中间使用率与服务业各产业中间使用率平均值比较。从图3数据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业中间使用率大于50%,为54.34%,体现出现阶段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使用特性,即生产者服务业为主的特性。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对制造业直接供给最大,对服务业直接供给次之,对建筑业直接供给第三,对初级产业直接供给第四。批发和零售业对制造业直接供给明显地大于服务业各产业对制造业直接供给平均值,这充分说明了批发和零售业在我国制造业快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直接供给明显地小于服务业各产业对服务业直接供给平均值,因此,创新批发和零售业业态及其对服务业供给机制,服务业对其需求增长会有较大空间。批发和零售业对建筑业直接供给明显地大于服务业各产业对建筑业直接供给平均值,主要因为批发和零售业是建筑材料流通的载体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对初级产业直接供给略微大于服务业各产业对初级产业直接供给的平均值,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使得初级产业中的农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的直接需求还较低,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可以提升农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需求水平,破解农产品流通难问题。批发和零售业中间使用率大于服务业各产业中间使用率平均值,尽管可以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具有与生产和服务过程相结合优势,但是,从近些年我国流通体制出现的问题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对生产和服务直接供给还很不足,应当创新其产业融合机制,增强其自身融合及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能力。

      进一步,从最终使用角度分析批发和零售业的供给结构,图4是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率与服务业各产业最终使用率平均值比较。

      图4数据反映出,在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结构中,城镇居民消费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使用最多,出口对其直接使用次之,固定资本形成对其直接使用第三,农村居民消费对其直接使用第四,政府消费和存货对其直接使用很少,这说明,在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中,消费占最大比例,因此,批发和零售业是提升我国消费率水平的关键部门。城镇居民消费对批发和零售业的直接使用率要小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使用率平均值,这反映出批发和零售业更多地表现出生产者服务业特性,消费者服务业特性表现次之。出口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使用率明显地大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使用率平均值,这说明,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相对于其他服务业具有更强的出口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农村居民消费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使用率要大于其对服务业各产业直接使用率平均值,这与城镇居民消费表现的情形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农村地区存在更广泛,农村居民消费更容易得到批发和零售业供给,服务业中其他产业的易得性要弱许多,而城镇地区服务业各产业存在相对均衡,城镇居民消费除了能够得到批发和零售业较好供给外,还较容易地得到其他服务业供给。批发和零售业对城镇居民消费直接供给要明显地大于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直接供给,这除了因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城乡批发和零售业分布不均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率明显地低于服务业各产业最终使用率平均值,因此,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特性要弱于服务业各产业平均水平。

      3.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链构成

      

      

      

      首先,观察批发和零售业对自身的关联K值,其中,需求面(

)为55.90%,供给面(

)为38.62%,这说明,在投入和产出中,批发和零售业对自身的完全需要占了55.90%,对自身的完全分配占了38.62%,要远高于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批发和零售业对自身产业的完全需求和完全分配较多,说明其已形成专业化分工,这也反映出其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其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但是,目前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独立性,其所需要的投入大多来自于本身,其供给也大多流向产业自身。这种产业特性也决定了其发展受自身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若不增强批发和零售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依赖内在的封闭性路径,其发展往往会受到自身发展程度的制约。

      其次,根据筛选原则考察批发和零售业上游产业、下游产业。上游产业包含表1中除“批发和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外的其他14个产业。上游产业包括:初级产业(1个)、消费品制造业(2个)、资源加工业(3个)、资本品加工业(2个)、动力制造业(1个)、流通业(2个)、营利性服务业(3个)。上游产业既有批发和零售业传统供给部门,也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部门,但是,批发和零售业对非营利性服务业需求较少,尤其是其中的研发和教育部门,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的科技和教育投入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和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下游产业包含表2中除“批发和零售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外的其他10个产业。下游产业包括:初级产业(1个)、消费品制造业(1个)、资源加工业(3个)、资本品加工业(4个)、建筑业(1个),下游产业都是批发和零售业的传统需求部门,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供给较少,对服务业供给能力较差。

      进一步分析,批发和零售业上游产业包含服务业,下游产业却没有服务业,这体现出批发和零售业发展可以对部分服务业部门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服务业发展却不能明显地给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持。这主要是由于批发和零售业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有形的商品,对无形的服务商品交易较少。因此,在未来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应突破其传统产业链,促进其多业态发展,创新服务业对其需求机制,增加服务业对其需求水平。为此,本文认为,随着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发展,在批发和零售业的上游应该增强其与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等产业融合,以提升其作为交易“载体”的等级,创新其业态。就其下游产业而言,虽然按照筛选原则,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未能进入批发和零售业下游产业链,但其与批发和零售业在供给面的T值(2.89%)非常接近3.00%。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聚增强,其与批发和零售业融合会大幅提升,物流与商流汇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列入批发和零售业上游产业链,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列入批发和零售业下游产业链。

      

      (2)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链。根据表1和表2及前文的分析,构建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链,用来反映其产业链现状及产业关联发展方向。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中心,上方放置上游关联产业,下方放置下游关联产业。产业间的关联用箭头表示,箭头方向表示“投入”。若T值大于5%,用粗实线表示;T值介于3%和5%间,以细实线表示;对于T值小于3%但又与批发和零售业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以虚线表示。结果如图5所示。有些产业既在批发和零售业上游关联产业群,又在其下游关联产业群,这些产业是批发和零售业产业关联系统中的核心产业。制造业既是构成批发和零售业上游产业群的主要产业,又是构成其下游产业群的主要产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批发和零售业关联产业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批发和零售业成长既得到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支持,又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成长提供支撑。

      四、传统流通业创新

      1.传统流通业创新战略与产业支撑

      本文从“需求供给结构”及“产业链构成”角度,分析了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系统,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流通业创新。芮明杰等(2013)提出了“四位一体”流通业发展战略,即以“大流通战略”、“流通产业创新战略”、“市场开放战略”和“流通产业生态系统进化战略”协同推进,来确立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王钦(2014)分析了“新常态”背后的“商业地震”,提出了商业成长的“商业生态系统观”。本文将结合他们的研究,分析产业关联视角下流通业创新问题。

      (1)“大流通创新”战略的创新目标是:打通价值链,营造价值空间,形成价值创造的巨大空间。创新思路为:①零售业态、批发业态等方面创新;②通过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线上和线下贸易,积极发展电子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平台效应,提高交易效率、衍生专业服务;③促进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发展,形成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④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经营、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⑤促进金融与物流和贸易的结合,发展供应链融资、融通仓储、供应链保险等新型金融业务,在资金运作上提高效率,支持流通业态创新。产业链上相关支撑产业为:一是流通物流支撑技术业,主要相关产业有交通运输与仓储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二是流通信息支撑技术业,主要相关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三是其他相关服务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2)“流通产业创新”战略的创新目标是:获得与落实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创新思路为:①从依靠传统的规模经济创造价值,转向依靠供应链的专业化管理获得效益;②从产品提供获取价值向服务获取价值转变;③由运营实物资产创造价值,转向虚拟资产创造价值。产业链上相关支撑产业为:一是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业,主要相关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二是供应链衔接物流技术服务业,主要相关产业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三是其他相关服务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3)“市场开放创新”战略的创新目标是:公平竞争,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和市场空间。创新思路为:①对内开放要打破地区分割,整合国内市场,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②对外开放要打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分割。产业链上相关支撑产业为:国内外市场开放的产出增长效应,增加国内市场产出水平,国内外市场开放的资源配置效应,使得国内产出水平会提高。流通业产出增加,会增加对其对上游产业产品的需求,上游产业产出增加,也会增加其对下游产业产品的供给,使得下游产业的产品产出增加,这样整个产业链产出都增加,国民经济产出将增加。

      (4)“流通产业生态系统进化创新”战略的创新目标是:营造支持现代流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环境。创新思路为:①需求方面,相关产业要协调及充分发展,降低制约影响,保障流通业发展形成的需求;②供给方面,相关产业要较快发展,扩大带动性功能,消耗流通业形成的供给。产业链上相关支撑产业为:一是需求方面,相关产业有农业、消费品制造业、中间产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二是供给方面,相关产业有消费品加工业、原料加工业、资本品制造业、建筑业及物流业。

      (5)“O2O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战略的创新目标是:“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再组合”。创新思路为:①在更高层次上接入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要从简单的信息或者支付接入,向“系统集成”转变;②在更深层次上提升内部资源,增强O2O平台对合作伙伴的互补性、动态性和持续吸引力;③在更紧密层次上促进目标动态优化,优化利益相关者之间“共同演进”过程。产业链上相关支撑产业为:一是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业,主要相关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二是相关服务业,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2.传统流通业智慧化创新

      进入21世纪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流通业,智慧流通促进着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升级。目前,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流通领域主要有: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递领域的网下与网上交易、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智慧菜单、POS结算系统、商品及时补货系统、防盗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冷链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台、商业智慧、商业流程管理、智慧商店、体验店、智慧市场等。洪涛、洪勇(2012)认为,智慧流通是指将流通主体、客体、工具、对象、空间等,按照标示层、识别层、传输层、应用层联结起来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机、机与机等相互链接、形成协同运营系统,包括智慧交易、智慧支付、智慧物流、智慧交易环境、智慧消费等流通全过程的智慧活动。智慧流通的发生逻辑为:含有电子标签的智慧“新商品”是智慧流通的前提(智慧商品)→智慧交易引领流通过程现代化(智慧商流)→各种网上与网下支付模式和移动支付模式(智慧资金流)→智慧物流配送快递(智慧物流)→智慧交易环境和智慧消费空间中产生流通产业链信息(智慧信息流)。智慧流通向上游产业延伸,与智慧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智慧流通与智慧消费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产业生态关系。

      智慧流通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向欣,2014):(1)改变了流通与生产的传统关系,使流通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先导力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智慧流通的模式下,流通企业最贴近市场和消费者,借助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和组织资源配置,主动引导生产、影响消费,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和“大脑”。(2)改变了商家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商业经营理念从“经营商品”向“经营顾客”转变,同时也改变了顾客的消费习惯。(3)拓展了流通业的内涵和外延,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流通业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成为组织配置资源和要素的中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产业边界、内外贸边界越来越模糊,流通业日益呈现平台化、综合化、跨领域特征。(4)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和游戏规则。传统商业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互联网经济时代,依靠的是增值服务来赚钱。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而是生态圈与生态圈的竞争。流通业智慧化转型升级,使流通业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生产、分销和消费的产业链组织者。

      “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支持下的智慧流通赋予了流通业新功能(王钦,2014):(1)“数字化”商业情景改变着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带来全社会资源“再组合”。(2)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连接的海量的数据背后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商业机会,它们的连接和交互能够为用户提供意想不到的体验,创造超出预期的价值。(3)流通业数据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财富宝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4)“线上”和“线下”资源“再组合”会重构新的“价值网络”。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利用投入产出相关模型,重点分析了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其产业链构成,并提出及论证了流通业创新战略,主要结论如下:

      (1)批发和零售业的营业盈余能力明显高于服务业各产业的平均盈余能力,其税收贡献远高于服务业各产业税收贡献的平均值,其产出附加值显著地高于服务业各产业产出附加值的平均值,其劳动力分配比例远低于服务业各产业劳动力分配比例的平均值,其固定资产折旧比例远低于服务业各产业固定资产折旧比例的平均值。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直接依赖程度较高,对初级产业和制造业直接依赖程度较低。另外,批发和零售业物质投入水平偏低,硬件投入显著过低和不足。

      (2)批发和零售业推动了制造业快速成长,更多地表现出生产服务业特性。创新批发和零售业业态及其对服务业供给机制,可提升其对服务业供给水平。创新农业流通体制可增加其对批发和零售业直接需求。批发和零售业对生产和服务直接供给还很不足,应创新其产业融合机制,增强其产业融合能力。批发和零售业最终使用中,消费占最大比例,是提升消费率水平的关键部门。城镇居民对批发和零售业服务直接消费明显地大于农村居民。相对于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具有更强的出口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3)批发和零售业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其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这有利于其内部集聚经济形成。批发和零售业上游产业既有其传统供给部门,也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部门,但其对研发和教育部门需求较少;其下游产业都是其传统需求部门,其对服务业供给较少,对服务业供给能力较差。批发和零售业发展可以对部分服务业有一定拉动作用,但服务业发展却不能明显地给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持。要突破批发和零售业传统产业链,促进其多业态发展,创新其对服务业供给机制,增加其对服务业供给水平。

      (4)我国流通业创新战略的总体思路是采取“四位一体”战略。通过大流通创新战略,打通价值链,形成价值创造的巨大空间;通过流通产业创新战略,获得并落实新的价值创造方式;通过市场开放创新战略,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和市场空间;通过流通产业生态系统进化创新战略,形成有利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环境。通过“四位一体”创新战略协同推进,确立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智慧化创新是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智慧流通促进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

      基于以上主要结论,对于我国批发和零售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完善提升其流通服务功能,有以下四点启示:

      (1)关注批发和零售业健康成长,利用其高盈余能力、高税收贡献和高附加值能力,为我国经济增长做贡献。改革批发和零售业盈利模式,改善其行业分配关系,提高其行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提供促进批发和零售业较快发展的倾斜政策,鼓励流通企业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尤其是内资流通企业应积极运用流通新技术,加强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协调发展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相关服务业,消除制约批发和零售业较快发展的瓶颈因素。

      (2)升级批发和零售业服务系统,增强其生产服务业功能,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批发和零售业业态,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增强流通业商品交易功能,探索其服务交易功能,拓展批发和零售业与服务业融合新领域。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其流通网络,解决制约农产品高成本、低效率流通的问题。均衡布局流通业城乡空间,提高居民消费率,服务扩大内需政策。降低国内流通业率先开放遭受的外部挤压,优化内资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3)依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活力,深化其与关联产业融合,破除内资流通业依靠自身低发展水平成长较慢的路径依赖。优化内资流通业较快发展的制度空间和地理空间,弥补因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协调而产生的对内资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内资流通业整体发展较慢的历史欠账,推动内外资流通业协调健康发展,维护我国流通业安全。创新实体流通业与虚拟流通业结合机制,以实体流通业发展支撑虚拟流通业发展,以虚拟流通技术提高实体流通效率。

      (4)大流通为产业融合、流通业态创新升级、先进技术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是流通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战略。为了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目标,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通过流通业的转型升级,使流通业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生产、分销的产业链组织者。智慧流通是科技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是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克服“流通无科技”观点影响,流通不仅“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够直接转化为流通生产力。

      ①《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

标签:;  ;  ;  ;  ;  ;  ;  ;  ;  ;  ;  ;  ;  

供需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产业创新--以中国批发零售业为例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