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西市镇论文_曹华

明清山西市镇论文_曹华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明清时期通过贩运贸易,山西商人的行商足迹遍及东北、西北、京津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及本省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省内晋商经营活动的舞台和交易场所的山西市镇,也因晋商而兴衰。本文通过对当时不同地域市镇研究,来展现当时山西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市镇;经济;商业

市镇,是现代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崛起的基础,又具有乡村经济的某些特征,作为市镇经济,它既不同于大城市工商业经济和农村经济,而又与这些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许多共同点。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微观的形式来研究晚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市镇经济的研究都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明清时期,全国市镇星罗棋布,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的繁荣,整个社会经济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山西市镇经济虽然落后于江南,但它毕竟是在这一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对市镇经济结构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它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明清山西市镇的兴起

1.晋南河东地区市镇

晋南区,包括平阳府1州11县、蒲州6县、谢州4县、降州5县、吉州1县。该区清嘉庆二十五年,平阳府和蒲州府的人口共2796357,面积156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79人/平方公里。明代至清代,蒲州的盐业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均超过以往,“运治物产盐,为大合两池所出,以供三省所需”,使得运城在元代之后成为盐业专成,进一步成为晋南经济中心,盐业也成为该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此外,该区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水利事业发达,是山西重要的粮棉产区。因此,该区又可称为晋南盐业、种植业经济区。

垣曲县历来是黄河上下数百里重要码头,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重镇,至迟从北宋就开始成为商业码头的济民渡,北距县城仅一公里。每年的四月初八和腊月初八古庙会,晋豫陕三省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除县城外,垣曲县有城皋落镇、同善镇两大商镇。皋落镇,远在春秋时就设有“邮公馆”,明代是皋落驿的所在地。一直到抗日战争前,这里的工商业都很发达,是垣曲最大的一个集镇。同善镇是河南经垣曲到晋东南的古道上的一个重镇,也是垣曲去往翼城、沁水、阳城的咽喉要地。镇北门外的商贾会馆,见证了当年的商业繁荣。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 的商贾会馆占地20余亩,南有舞楼三间,东西有宽敞廓房,正北有关帝正殿三间。曾经存于馆内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十月所立,该《创建关帝庙并舞楼碑记》载“会馆乃商贾翁集之处”,“( 关帝) 与刘先主、张桓侯微时盟约兄弟,故有三义之称也”,该碑还记载,本镇商户及村民共110人施银55两,其中有来自绛州、阳城、曲沃、太谷等地的商人。馆内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七月的《创建卷棚越台碑记》记载商贾会馆自嘉庆十年( 1805) 议建卷棚,得施银 380 余两,嘉庆二十年( 1815 年) 建成卷棚三间。碑上记载河南洛邑( 洛阳) 四客商施银 12 两,本镇铺户92 家布施,这其中有本镇本县的,也有外省外县客商。

2.潞泽(长治、晋城)地区市镇

山西长治地区古称上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战国时期就成为韩、魏两国之间的通商之路。盛唐时,因煤铁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成为北方的冶炼中心。至明洪武六年( 1373 年) ,全国设有13个冶铁所,潞州为其中之一。到明中叶时,潞商抓住纳粮中盐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当时与苏杭丝绸齐名的“潞绸”,将市场逐步拓向全国,从而开创了潞商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以长治县荫镇、长子鲍店等为代表的市镇的兴起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潞商的兴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明末清初,北京城中最繁华的地区有潞商开办的几十家铁货庄,以至京城有“非潞州铁货不买”之风,而长治县荫城镇是当时北方铁货的集散中心,铁货行销全国乃至日本、朝鲜等国,从而有了“天然铁府,万里荫城”之说。位于长治县东南山区的荫城镇在乾隆、嘉庆年间时,几乎各村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如今在荫城老街( 又称铁货街) 的深巷中,仍然能看到许多老店铺的旧址。距长子县城17公里的鲍店镇,处于长子与屯留两县的交界处。作为一个古老的商镇,鲍店镇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成为长子第一大商镇。在其众多的行业和经常性集日中,药材交易是其独具特色的一个行业。自清道光后的一百余年中,鲍店药材交易会是全国四大药会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在国内久负盛名。

3.晋中区

山西晋中盆地的商业历史悠久,晋中商人凭借明开中制兴起。在张家口、辽东等地区都有晋中商人。明代中叶,在北方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业城市北京,晋中平遥的颜料商就已有自己的会馆。加之晋中是晋南与晋北、晋西与晋东南交汇之处,延伸为晋冀、晋蒙、晋豫的交通要冲,使这一带县城和交通要道上的市镇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旅栈、客栈和商号迅速增加。介休的张兰镇、祁县的贾令镇、子洪口都是在这一时期就发展起来,有些市镇还成为大范围流通的商品集散地,如平遥成为棉花、麻油等商品的集散地。

在晋中,祁县、太谷、平遥因富商最多,又处于太原、汾州两府的中心部位和连通省内各府、周边各省的通衢,逐渐成为商业金融中心。太谷商业,到清乾隆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据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 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太谷捐银的商号多达六百余家。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修葺雁门关,太谷商人也施银布捐,立《太谷县布施碑》,上面所载商号有三百余家。同样是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祁县改变了有城无市的面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四关上商号、店铺与日俱增。平遥县明清两代属汾州府,是汾州最东面的一个县,东邻太原府,东南与潞安府、沁州接壤。乾隆年间,随着商业的发展,平遥城内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城隍庙街、衙道街( 今政府街) 等几条主要街道店铺林立,不少店铺以经营大批量、大宗项的中转业务为主。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年) 《重修平遥市楼碑记》镌有捐资商众 314 家,共捐银 341.79 两,其中商号 158 家,捐银217.36 两。参与集资的商号从事的行业有货栈旅店行、铁铺、烟铺、麻店、油店、花店、木厂、驴柜店、当行、钱铺、银炉、漆铺、帽店、箱店、酒店、锡铺、酱铺等行业。至光绪朝,平遥城内设有“衙巷二市、十字街一市、市楼街二市、东街二市、西街二市、大西城二市、小西城二市、南门街二市”等多个市场。同治九年( 1870 年) 《整修平遥市楼碑记》记载捐资商众185家,捐银1520.4 两,其中商号180家,捐银 1499. 9 两。商号中票号捐银最多,日升昌记、蔚泰厚记( 各 60 两) 等十余家票号捐 585两,列在碑首。榆次在明万历年间建有鸣谦、什贴、长凝、东阳四大镇,北田、王湖、源涡、使赵、六堡、要村、怀仁、永康八小镇。要村位于榆次东阳镇西北 5 公里,距著名晋商常家所在的车辋1.5公里。因紧傍京陕官道,从明代开始商贸就繁荣起来。由于商业繁荣,人口密集,要村建有大小寺庙9座。

二、总结

从 15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期的五百多年中,经明清至民国初期,山西商人是中国传统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明代的平阳商人、潞泽商人到清代的汾阳商人、晋中商人、平定商人,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而且直接促进了当地市镇的发展。这一时期山西市镇的发展、兴盛,经历了与晋商大致相同的轨迹,在市镇发展史和经济史上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局,1993:59.

论文作者:曹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明清山西市镇论文_曹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