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转型条件下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优化地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财政政策论文,条件下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1997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便相继步入第四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通货紧缩、市场疲软、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企业破产与职工下岗压力增大的严峻势态。如何使我国经济走出目前的蓝灯区低位运行,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走势将始终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难点所在。本文将以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形态的转换为立足点,从财政政策的定位及财政启动经济的具体措施等几方面对该问题作深入探讨。
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形态的转变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运行形态上开始由以“紧运行、卖方市场”为特征的供给短缺型向以“供过于求、买方市场”为基本特征的需求不足型转变。其经济运行型态的转变在1997年伴随“软着陆”的成功初现端倪,到1998年这种型态的转换已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各种经济问题纷踏而至。所以,如何正确评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型态的转换就成了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整个经济改革进程的首要问题。
(一)从商品市场供求总量这一基本的宏观经济关系来看,我国经济正由以往的“短缺经济”向目前的“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转换
1.中国原有经济运行型态可概括为短缺经济。所谓短缺经济,它表现为卖方市场格局: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票证供给与排队认购、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经济增速呈资源约束型并随投资剧烈波动。在软着陆以前,中国经济显然可视为短缺经济,其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主要实现于弥补这一庞大的短缺缺口之中。
2.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已向以需求约束为特征的买方市场转型。国家商业中心对601种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行排队分析后发现:我国的短缺现象1998年第一次在统计意义上消失,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已占绝对多数,供需差率由负变正,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出现负值。经济运行已呈现买方市场新格局:过剩现象不仅出现在下游消费品市场,同时也出现在上游重化工领域;不仅表现为商品滞销积压,还表现为生产能力、资金供给和劳动力资源等经济要素的利用率下降;经济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且在外向依存度很高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国外市场需求的不足。
3.中国经济尚未彻底告别“短缺”而走入完全意义上的“过剩”,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的二元型态。虽然目前经济过剩现象普遍,但这只是低质量的供给与低收入水平下的过剩。所谓低质量的供给是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导致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已不能被有效需求所吸纳。如在消费品供给方面,一般工业制造品与“私人物品”呈现需求不足,但高质量的消费品(如电脑网路拥挤不堪、适应数字化电视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的短缺)与公共物品的短缺仍有目共睹。所谓低收入水平条件下的过剩则由于目前贫富差距的拉大,高收入阶层对目前市场供给的消费基本饱和,已无购买欲望,而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虽有较高的购买欲望却无支付能力,因而同样不能形成有效需求,从而造成过剩假象。
(二)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我国经济已从原来的“单一通货膨胀时代”转移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繁荣扩张时总物价走势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在衰退萧条时则表现为通货紧缩
1.中国原有经济可视为“单一通货膨胀方式”。改革前20年,由于调整扭曲的价格结构、改变低工资制度的需要以及财政未从“综合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而肩负公共与私人投资的双重使命,故实际政府需求较大,经济运行中通涨压力严重,宏观经济政策始终以抑制通货膨胀为核心。
2.目前经济运行已向“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互换位”转变。在价格调整和制度放开后,原来那种提价式、补贴式通涨的压力大大缩小,加之公有企业预算约束由软变硬、投资与借贷冲动下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而投资与消费需求由“双膨胀”变为“双不足”。另外随着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市场供不应求带来的通涨压力也明显减少。以上情形的叠加已俨然使通货紧缩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并决定着宏观政策的目标转变。
二、经济转型下的财政政策定位分析
面对1999年经济形势,我国决策层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以适当的货币政策,对内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但据对我国经济运行型态的分析其尚有不到之处。我认为,经济转型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型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为启动消费与投资,央行曾于1996年6月至1998年7月连续5次下调利率,但效果并不明显,银行储蓄存款持续上升,积极的金融调控最终未达到预期目标。货币政策为什么会失灵?这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不无关系:
1.货币流动性陷阱的出现。由于目前国企与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岗与分流人员的增加导致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同时配套的医疗、教育改革及失业、养老保险没有同步跟上使人们的支出预期上升。故尽管利率一降再降,消费者仍愿增加储蓄或手持现金而不敢增加现期消费。
2.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我国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面对当前企业效益较差的现状银行惜贷严重,所以虽然利率下调能刺激企业投资,银行也会从资产的安全性考虑而拒绝贷款,故投资市场也不会如预期的那样快速启动。
3.我国居民信贷消费比重过低。美国老百姓年工资的约30%用于对消费和住房信贷的分期付款,一旦利率下降,由于房价等短期内不会立即改变而导致每期付款额下降,因此对消费刺激明显。而中国的消费信贷尚在起步阶段,住房信贷、按揭贷款、分期付款的比重微不足道,故居民的消费对利率下调不如预期的敏感。
可见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利率的传导机制在转型期已被割断,故当前采用财政调控为主是理智的。与货币政策相比,它在紧缩期促进经济回升的时滞较短,见效较快。从支出结构考虑还有明显的结构导向作用,体现着产业政策。从支出问题上考虑,财政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可引起经济的更快增长,颇具以小博大之利。
(二)近期财政政策应是扩大内需尤其是以刺激消费需求为主的扩张性政策
1.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据上述对经济转型的分析可知中国经济已从原来的“单一通胀时代”转换为目前的“通货紧缩”,其特点之一是充分就业困难、需求不足、物价下跌、长期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故当前财政政策的目标应为实现充分就业,而非控制赤字以避免通货膨胀。有人对扩张性政策导致的赤字过于担心,我认为对此应从宏观和动态上认识:首先财政作为宏观政策工具,其目标是为追求供求总量平衡;其次赤字所换取的总量平衡和经济发展也会为赤子的消除创造基础。
2.财政政策应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生产是为了消费,供给是为了需求,但立足点究竟是国内需求还是国外需求是值得探讨的。因为:①我国国内仍然有许多基本需求问题没有解决,如我国尚有5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帐累累,广大农村与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和东部地区;②我国东部地区正迈入奔小康阶段,在产品结构上将处于升级阶段,内需市场相当广阔,潜力很大,不乏消费扩张点;③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市场需求锐减,且过分的出口导向会使国内经济依赖国外市场。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应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
3.扩大内需应立足于刺激消费需求。内需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理性的做法应以刺激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因为:①从社会再生产看,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投资需求作为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在后者没有回升的情况下只能反映行政力量的推动并导致泡沫经济;③我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的消费增长相关系数较高,达0.46。且从居民的消费需求变动的长波周期看,居民消费水平经10年的储蓄准备期已积累了巨大的居民消费升级势能。
(三)长期的财政政策应定位于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我国经济的转型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目前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而这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只重速度不重质量,一味低水平重复建设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后遗症。现行经济运行的矛盾以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矛盾,在现有产业结构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已不可能吸引大量的有效需求,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将造成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因而,微观主体在生产经营中要避免主导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结构趋同及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不合理与低度化,要以高新技术为主导推进产业升级,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拓创造需求、优化结构,开拓中西部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应给其营造一个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经济环境。
三、财政启动经济的具体措施探讨
前面我们已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作了深入探讨,并据此将当前的财政调控作了适当的定位。然而在目前极度低迷疲软的市场条件下,财政如何才能有效地刺激内需、优化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呢?我认为除目前普遍认同的增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外还可以从以下几块入手:
(一)调整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提高投资者信心,打破凯恩斯陷阱
1.推行社会保障预算,完善医疗、教育制度改革,提高消费者收入预期。现在政府机构与国企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下岗分流人员的增加急速降低了广大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同时配套的社会保障预算刚刚起步,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与教育制度改革的极不完善又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在此情况下,人们偏重于储蓄与手持现金,不愿进行现期消费的行为是理智的。但这却成了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主要障碍。故要激活消费、扩大内需首先应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征收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等方面入手,改变人们的预期,从而放开当前消费。
2.增强企业家的信心,激活投资市场。当前刺激内需的主要力量仍是政府投资,广大私人投资由于对市场前景预期不佳而大量削减,这便导致了政府投资的孤军深入,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不能发挥,投资市场难以全面启动。当前要使私人踊跃投资,在增强企业家的信心,使其感到前景看好、政策稳定的同时,财政还应给私人投资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增加财政社会福利支出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市场有效购买力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逐年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层次日渐分离:前者的消费需求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而后者仍更多地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层面上。从全国看,1996年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之差为6796.8元。从人均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1996年最高收入群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为70.11%,而同期低收入群的该支出比重为94.85%,高出前者24.74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当前低质量的供给结构下,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强,亦即低收入者的潜在购买力高于高收入者。同时由于高收入阶层人数少导致个人消费水平总量有限,故对整个社会消费水平影响较小,而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虽影响力较大但却受制于其收入水平。因此,财政可通过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这部分巨大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既扩大市场有效需求也缩小了两极分化: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三)推行适宜的价格政策与消费政策,积极培育城市消费热点
转轨时期我国物价不断上涨,近年只是涨幅稍有回落,但长期上涨的物价事实上已造成了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各类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与工薪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高度反差。我国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不超过1000元,这在我国只能消费四五双普通皮鞋、100多斤猪肉,工薪阶层的年收入买汽车仍远远不够。而国外工薪阶层的税后收入买一件家用大件电器仍有富余,中等收入阶层的年收入便可购买汽车。显然,我国的相对物价较高,这恰恰抑制了消费的扩张,迫使消费者进行储蓄最后寻求规模效应。
而且,我国现行商品房,小轿车价格构成很不合理:其中土地占用费一次性计入成本,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导致商品房售价过高,一般居民无力购买;过高的汽车消费税与大量的规费征收使小汽车售价远高出其原始成本,这些均制约了住房、家用小汽车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因此,为刺激城市消费市场必须推行适宜的价格政策与消费政策。
(四)挖掘农民消费潜力,激活农村消费品市场
占全国人口70%的广大农民是中国市场最大的潜在需求群体,农村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最大。据统计,1978-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系数高达0.63,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仅为0.46,这说明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广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现在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农民消费领域,挖掘农村潜在市场购买力。具体措施有:
1.加强费改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应杜绝按人头摊派税费、提留款的做法,取缔一切不合理负担,归并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将每亩耕地总负担控制在每亩收入的10%以内(现在普遍高达30%以上)。
2.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即高科技、高附加值、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第一,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年增幅在10%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增加对农业的财政贴息、担保与政策性贷款,稳定对农业的价格补贴;第二,削减人员经费,增加农田水利等生产性支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第三,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村经济科技含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扩大农民消费领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结构畸形问题,长期的工农业剪刀差导致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的城镇化进展缓慢,占人口70%的农村居民其消费结构调整远滞后于城市居民。目前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无效供给对农村居民来说仍为有效供给。故可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生活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转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尤其应增加对已不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库存商品的消费。同时开拓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的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
(五)注重区域平衡发展,开拓中西部市场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我国转型期突出的经济矛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存在极大的经济落差,各经济带的消费结构极不均衡:在东部居民开始消费电脑、空调、VCD等高档产品的同时,广大西部地区还在为温饱而奔波。国内经济的启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中西部潜在市场的开发程度。在当前如一味地仅靠产业升级生产出适合东部地区消费结构的产品来刺激需求是不现实的,因为不仅结构调整有时滞问题,且对现有的生产能力与大量存货也造成了浪费,故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上启动中西部市场是极必要的。
(六)长远的财政政策应有助于加快结构优化与升级
据国内贸易局统计:1998年1-8月份,在市场销售普遍不畅的大背景下,大屏幕彩电、电子计算机、移动通讯产品、家庭装修材料等分别增加销售额40-110%多,而同期传统的轻纺和机电产品库存积压直线上升。这说明,只要产品技术水平高,适合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就能开拓、创造需求,从而获得高速增长。今后,财政可通过着眼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的调节抑制企业无效或低效的供给,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整个产业结构高度,实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只要我们能正确地认识我国经济运行的转型,从我国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扩大内需、优化结构为主线的扩张性财政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必将在短期内走出低位运行,同时获得持续、快速、高质的长期发展!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扩大内需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政策工具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有效需求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