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基层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投入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经济基础,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证。基层科技投入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扶持性、促进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方科技投入的总量都在逐步加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现行的地方科技投入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基层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剪不断,理还乱”,运作不配套,表现为一个“散”字
1.远离主体。科技投入资金由金融和财政、科委等主管部门掌握,企业必须首先申报立项,由上级计划供给,具体数量、时间、投向都受到主管部门的牵制。由政府拍板投入,实施的是“首长”点头工程,实际上是政府行使了企业经济管理职能。这种主体不明,一方面使企业失去了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企业不承担风险,花钱不承担责任,很少考虑自身积累、发展能力和投入的最终效益。
2.远离需要。企业由申报立项,到下达资金盘子,再到拨付到位,整个过程往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时间。企业需要时没有,不要时硬压,急用时没有,过期又到,严重影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的进度和时效。
3.远离市场。企业获得科技投入必须首先列入国家、省、市计划,计划的目标选择、决策选择、制定方式选择,都是政府行为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不完全是来自经济领域的最前沿、最直接的选择,不是经济规律在起首要的、第一位的作用,难以做到公平竞争、“双向”选择,与市场经济不能完全合拍,有损科技投入的科学性。
(二)“拆东墙,补西墙”,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一个“偏”字
1.重工轻农。由于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和农业比较利益低、收益周期长等原因,为了进一步扩大地方财源,以产值、速度来显示领导任期内的政绩,地方往往既不考虑宏观效益,也不考虑长远利益,把眼光都集中在价高利大周转快的加工工业上,于是拆东墙,补西墙,使农业科技发展步履维艰,一些长远的、带方向性的技术储备难于立项,农财难以支持,银行支持又与生产效益冲突,财路越来越窄,表现出基础产业的科技投入严重滞后。
2.重硬轻软。基层的科技投入往往注重于能够带来直接效益的硬件投入,而轻视或忽视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可能带来巨大间接效益的软件的投入。有些地方软科学研究课题连续申报几年,都难以得到财力的支持。许多地方在人才开发、人才交流、技术人员和职工培训上科技投入不但没有适度倾斜,有的甚至投入不能保证或根本就没有专项投入。目前,由于投入所限,许多地方存在人才知识更新缓慢,科技人员缺乏再学习、再教育的条件等问题。有些情况好一些的地方,即使向软件有所投入,也往往投入不足、不确定,受主观随意性支配。
(三)“盛不满,倒不清”,制度不健全,表现为一个“软”字
1.总量不足到位少。基层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到位率,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影响:取决于地方领导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人的因素;取决于地方财力和财政状况,是区域经济基础因素;取决于金融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是部门协调因素。地方科技投入总量虽然总的来看在逐年增加,但就增速和增幅来看,显然与需求不相适应,显得总量不足,到位率低。尤其是由于银行不愿意承担科技贷款的风险,借贷常常不足,使有限的指标也难完全兑现;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金融部门和科技部门很难协同配合好,有些科技项目上级专业银行已同意贷款,而地方银行顶着不贷,企业获得的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进入“盘子”,难到“位子”。
2.水平不高回收难。基层科技投入水平低,一方面是地方综合基础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违背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外延建设,导致产品超越社会需求,达产率低;有些是为上项目高估效益,人为压缩工期,造成产品未投产,贷款先到期,实现效益少;有的无视自身产品前景,只求产值高速增长,“大胃口”申报科技贷款,故意将计划投入在年度内用光;银行对科技投入实行年度指标管理,有的准备跨年度使用的企业就提前办理,将贷款存入自己的银行帐户,使这段时间科技投入实质效益空白;税前还贷的吸引也产生了不少人为影响因素。由于科技投入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贷起来欢喜,还起来苦恼,有的甚至无法偿还,使投入回收难。由于投入效益低下,投入占用不断增高,导致信贷总量偏大,循环不良,难以发挥作用。
另外,有些地方科技投入的透明度差,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监督、约束措施,滋生腐败行为,相当多的单位为争取科技投入所花活动经费远远高于信贷利息,有的甚至接近或超过财政拨款数额。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为投入回收设下了障碍。
3.补偿薄弱波动大。由于科研开发、高科技项目等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从金融贷款的角度考虑,还缺乏一个风险补偿制度。金融部门考虑到自身利益,自然会回避一些高风险项目的贷款。从这些高风险的项目开发者角度考虑,如果一旦失败,则会倾家荡产,不仅是前功尽弃,而且由于缺乏补偿,再也无力组织自救和进行新一轮开发。所以基层科技投入经常处于不设定的波动状态中,这种波动性对投入的双方都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四)放任自流,管理不规范,表现为一个“松”字
1.管投不管帐。由于现行的金融、财政的科技投入只局限于内部的管理,很少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去,只是依据上面的盘子、手里的款子、企业的口子把资金拨出去,至于拨出以后,这些资金到底是怎么用、用在什么上和用的结果如何,金融和财政部门是无人问津的。主管部门也同样只是争盘子、争款子、争项目,对于投入运行过程的一切帐务很少过问,出现虎头蛇尾的管理格局。
2.求量不求质。由于长官意志的存在,一些部门和领导,追求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尽可能多地争取量的投入,至于投入到什么地方、会有多大效益则考虑不够,结果是总量有了,但质量却远不能令人满意。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上项目,出发点仅仅是使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用于科技进步,等获得科技投入后,立即改换门庭,挪作流动资金、生产配套资金、基建资金等等,甚至还有的用于购车、招待、买债券和应付各种摊派等,严重改变了科技投入的根本目的。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科技投入没有把效益情况、执行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及负责投入的业务人员的责、权、奖、罚挂钩,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
二 基层科技投入的对策
从发展的角度,为了使有限的科技投入能健康有序地在基层为科技、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取得最大、最佳效益,真正做到投而有效,放而有度,行而有序,管而有法,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科技投入运作机制
1.严格界定政府职能,塑造政府投入主体,要理顺关系,排除干扰,从法律上规定政府不干预企业投入。政府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投入的决策程序,使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让企业在依靠专家和技术人员正确评估论证的基础上,自主决策;帮助企业建立起严格的投入决策责任制,对决策者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投入中出现的损失浪费无人负责的局面。应当明确政府着重从宏观政策、法规和调控手段上对企业的投入加以引导和推动。
2.仔细规范银行行为,塑造银行投入主体。在中央银行和上级银行宏观指导和调控下,强化基层专业银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投入主体,银行按照规模、效益、需求、前途和科技含量等要素的要求,促使投入的优化和流向的市场化。因此,必须形成银行投入的自我约束机制,促使投入自主权与承担风险、责任结合;促使投入自求平衡与重点倾斜、扶持结合;促使投入优先顺序、规模大小与效益结合。
3.精心引导企业发展,塑造企业投入主体。必须真正地还权于企,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将企业科技投入的约束性指标,如科技发展基金、销售计提、科技进步贡献增长率、新产品产值率等列为承包的一项重内容来进行严格考核;进一步引导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烈竞争中,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实现良性循环,并将企业承包引入追求长期利益的轨道。此外,改变被动措施为主动措施,如先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然后将差额部分掌握起来,设立奖励科技进步基金和扶持科技进步基金等,使企业置身于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环境之中,约束企业投入行为。
(二)调整科技投入宏观结构
科技投入是事关发展全局的投入,在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分清轻重缓急的同时,必须保持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投入相对平衡;在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前提下,使有限的投入实现最佳配置,产生最大效益。因此,必须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引导、调节和约束。
1.发挥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市场机制下规范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政府转变职能后,应当着重在提高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的调控引导。一是从区域实际出发,制定细化的、操作性强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科技投入蓝本,把经济规划、科技规划与科技投入计划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进行统筹平衡,明确具体的重点支持产业和扶持性产业,作为行政规范引导的依据。二是严格投入的论证,组建反应快速、作风踏实、讲求效率的专家、技术人员、企业人员的考证小组,实行投入负责制,负责到人。三是严肃纪律,加强经常化审计,确保科技投入不挪用,不流失,保证投入的达产率和产出水平。
2.强化经济调节。用经济杠杆对科技投入进行调节,实行按规范搞调节,以调节促规范。一是金融、税务、物价等的适应性调节,促进投入切实到位;二是经济部门的扶持性调节,用足用活政策;三是经济调节部门的强制性调节,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调节措施,迫使科技投入优化运行。
3.完善法规约束。基层应根据国家和地区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制定相关措施,以超前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约束地方科技投入的数量、增幅、来源、投入方式以及使用与管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健全会计、审计、统计制度,完善竞争和扶持分配措施,有效地保障投入的健康性和有序性。
(三)优化科技投入的合理流向
对于科技投入的合理取向这一现实问题,一定时间内,要按照“缩小放大、适度集中、轻重兼顾、适度倾斜”的原则,按有利于“宏观调控,微观搞活;有利于提高效益,积蓄后劲”的方针,把投入用在刀刃上。
1.着眼提高,盘活存量,向内涵发展倾斜。科技投入决不能局限在处延扩大的投入,应当调用一定比例的投入放在现有企业、产品的嫁接改造上。充分利用闲置设备、现有条件和优势,将存量盘活,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而且见效快、滚动大,增加积累,转活资金,加快循环。因此,当前科技投入应当在增量投入的同时,盘活存量,通过少量资金的激活,使现有存量活化,以达到理想水准,从而逐步实现以增带存、增存连动的良性循环。
2.着眼效益,注重规模,向大、厚、优、新倾斜。规模效益表明,在适度范围内,效益与投入成正比。目前,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的企业集团纷纷涌现。如果科技投入优先向这些规模大、底子厚、设施全、产品质量优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倾斜,不仅能够保证投入的准确性,而且见效快、收益大,能够形成立足一点扩散一面的格局,收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效果。
3.着眼供给,发展高新,向重点领域倾斜,不但是调整产品结构的方略,也是改变市场供给状况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活化市场、繁荣营销。例如:将科技投入向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倾斜,可以开发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并且投入产出比高,营销灵活。因此,必须大力增加对重点领域的投入,通过科技投入的吸纳和改向,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流动,促使产品结构的真正优化。
4.着眼外向,拓展市场,向出口创汇倾斜。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入到国际大循环中去。要想跻身国际市场,首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必须过硬,必须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大功夫。因此,要有意识地将科技投入倾斜到扶持出口创汇产品上去,对现有出口创汇产品和有出口创汇前景的产品,加强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增加花式品种,提高制作工艺质量,产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市场适销、热销产品,以强有力的竞争力保证出口和创汇的不断增加,促使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四)建立科技投入新体系
建立科技投入新体系,增加科技投入的强度,一不能等,二不能靠要,只能靠创,要形成一个以金融、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投入局面:
1.涵养财源。增强财力,必须提高经济效益,要用科技来启动经济稳定增长,促进财政的发展,再反过来进一步促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形成以科养财,以财促科的局面。因此,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调整分配格局,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充实财力,并合理调整财政分配结构,提高预算内科技支出的比重。企业要完善制度;建立新会计制度,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核算。努力用现有的财力发展科技,激活经济,涵养财源,扩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能力。
2.金融增量。一是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科技贷款比重。应明确科技开发贷款指标,单列计划,单独考核,确立科技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建立金融机构从事科技投资的新业务,让金融机构介入科技投入,用合资控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让金融部门与科技开发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科技、金融结合部。组建以科技开发为对象的科金联合网,组建科技商行,科技信用社,星火、火炬信用社,科技金融公司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组建科技银行,形成科技金融相互支撑的统一的体系。
3.多样投入。通过采取放贷、委投、租赁、抵押、合作等形式吸引投入。一是实行风险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产业参股投资,发行科技债券、项目债券、课题债券。二是开办科技保险业务,本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让企业和开发机构向保险公司申请资产保险、试验保险、成果转让和交易保险等。三是实行风险补偿,建立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可用财政资助、银行提取呆帐准备金、提高利率等办法,形成几种科技风险基金,分别用于弥补各方损失。四是吸引社会投入,开办科技开发专项储蓄和存款业务,科技开发企业可向社会招收一定数量的法人股和自然人股,鼓励单位、个人自愿捐资。
当前,应着重做好“三争一引”工作。“三争”即:争取金融、财政部门的足量投入,争取企业的自觉投入,争取社会和个人的自发投入;“一引”即大量引进用于促进科技进步方面的外资。另外,要引导企业通过推行股份制吸引企业内、外部资金,并做好技术入股工作。
(五)强化科技投入管理
科技投入即使能够不断增量,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同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严格有效的管理,也是一种增量投入。应当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利益与责任均衡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形成合理的产业投入布局;健全制度,形成综合配套的约束和服务体系。
1.方式方法上,采取系列管理。一是制定和完善科技投入管理细则和管理程序,明确分工,实行目标考核,对科技投入到位率、利用率、回收率、效益率、成功率进行综合测评;二是改过去财政拨款为以拨代支,实行银行监督;三是建立流动资金补充制度,保证科技投入能及时发挥效益,这是一个配套的问题,要杜绝有钱垒灶无钱买米的现象;四是严格投入论证,采取专家、行家会审制,实行同行评议。建立金融和科技部门共同选项、论证制度和项目实施检查制度。
2.政策措施上,实行引导管理。一是制定科技投入规划、计划,制定投入激励政策和奖罚措施;二是严肃财经纪律,实行专项管理,保证不挪移、不截流,堵塞资金的“跑冒滴漏”;三是实行社会监督,规范投入行为,对投入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资金来源和落实、项目决策和实施、产出和效益等各个环节,要民主化、公开化,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
3.组织机构上,进行归口管理。设立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协调的投入专门机构,实行联合办公,配备专人办理;组建一个由科委、金融、财政、统计、审计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科技投入协调领导小组,定期会办投入过程中的问题,并负责协调部门关系、制定计划和对投入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统计、审计工作。
4.人员结构上,实行内行管理。培训、配备一支既懂科技、经济,又熟悉金融业务的投入管理队伍,对相应人员,要有计划、有指向地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另外,在企业实行“三师”会审管理。即有条件的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使用和评估要由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组成“三师会审”,统一研究调拨分配计划,制定使用计划,检查使用情况,实行权威集团管理,即使没有条件的企业,也要由法人代表、技术负责人和财务总帐会计组成统一领导小组进行管理,确保限量的科技投入发挥出最大效能,切实稳妥地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