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媒体、市民:“公共领域模型”视角下的PX事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模型论文,市民论文,领域论文,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从2007年厦门爆发PX事件以来,作为化学品的PX进入到公众视野中,并且先后在厦门、大连、成都、昆明、茂名等多地发生抗议事件,2015年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爆炸再一次将PX引入公众视野。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多地区爆发了因环境议题引发的民众抗议和讨论的事件,这些事件更多被作为社会运动分析,[1]当然也有从官方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对抗性解读”的分析视角,[2]但是“PX事件”仍被作为单个事件而进行分析。在多地先后爆发了PX事件,PX项目一次次进入公众讨论的议程之后,有必要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对各地的PX项目进行总结梳理,进而回答在多地PX事件发生之后,什么因素导致了PX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什么PX的集体行动一次次地发生,多年来的PX事件中的主要议题发生了怎样变化。 一、公共领域模型 公共领域模型(Public Arenas Model)是在布鲁默关于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之上,[3]由Hilgartner和Bosk提出的。[4]两位作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受客观环境的左右,更是一种符号互动的结果,而符号互动的空间(Arenas)是一个制度化的系统,有着其固有的传播规律。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是有限的,一个社会问题能否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也就是进入到公共空间中,是需要同一时期的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竞争才能实现的,这样的竞争就是在实现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抢夺和分配问题。而公共领域模型关注的就是社会问题如何从竞争中获胜,并且塑造集体认知和集体定义的问题。 具体来讲,社会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为了得到关注和发展存在着动态的竞争关系,他们所竞争的环境即为制度化的空间,比如大众媒体、法院等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制度化的空间,但这一空间是具有“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ies)的,同一时间内仅有有限的问题能引起广泛关注。所以,如何引起关注,或者说社会问题的选择原则就格外重要,而机构、政治、文化等因素就会成为影响社会问题在竞争中能否引起广泛关注的影响源。不同的公共空间是会相互存在诸如反馈、协同等方面的影响的,问题一旦在这些不同空间中扩散,就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这些公共空间最终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的操作者会尝试去控制这些问题能否进入某一公共空间,并通过传播渠道在不同空间中流通,从而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5] 所以动态的社会竞争过程,特定的作为存在环境的制度化空间、空间的承载能力、筛选标准,不同空间的互动,以及空间所形成的网络的操控者就成为公共领域模型的六个主要要素。 从这一理论模型诞生起,就被诸多学者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并被不断试验和修正。例如这一模型被用于分析美国媒体对AIDS、癌症和性病的报道,发现从量化上很难发现各个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于竞争导致互相取代的关系。[6]Boykoff等人同样采用这一模型,对美国大众媒体对于气候变化的报道进行长达20多年的梳理,并结合新闻规范的理论,展现出气候变化议题在科技、政治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因素下,如何实现观点的生产、交换和传播的。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社会问题在公共领域中存在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如果从时间纵线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各个因素的梳理,这一理论具有优势。[7]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PX问题作为一个环境议题、科技议题,在中国的语境下,同样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环境、普通民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正在成为诸多社会问题发酵、浮现的场所,而它与传统媒体所塑造的公共领域间经常就某一问题发生互动和反馈,共同推动社会问题被更多人关注和及时处理。 在所有的公共领域中,传统媒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各个领域间的接合和互动,新闻媒体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本文将以“公共领域模型”为理论基础,以PX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主要分析对象,回答以下问题: (1)PX问题是如何进入新闻报道领域的? (2)新闻报道领域是如何呈现PX问题的 (3)多年数起PX事件在“公共领域模型”视角下使其报道议题发生了怎样变化? 为回答这些问题,笔者主要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石化报》和《中国科学报》为持续分析对象,利用Wisenews新闻数据库搜索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的所有与PX相关的新闻,同时还搜索PX事件事发地的机关报和都市报,辅以分析,此外,笔者还用百度新闻搜索对和PX相关的视频报道进行搜索,完成研究。 三、研究发现 (一)事件爆发催生新闻报道 笔者将所选样本中的四家全国性报纸的新闻报道按年份进行统计之后发现,2007年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个高峰,此后2011年、2013年成为新闻报道的高峰年份。而2007年发生了全国著名的“厦门PX事件”,迄今为止,2007年新闻报道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年份。2011年,大连发生PX反对事件,所以PX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多。同理,2013年连续爆发四川彭州PX反对事件和昆明PX反对事件,2014年广东茂名也发生了PX反对事件,所以这些年份关于PX的新闻报道数量高于其他年份。这说明新闻报道领域并非PX反对事件所存在的第一个报道领域,当PX反对事件发生,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南方都市报》报道量最多的时候为2007年至2011年时段,从2012年后,《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反超媒体。而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则需要针对具体的事件做出进一步分析。 (二)2007年以前:作为科技、经济与台海关系的象征的PX 2000年以来,中国的PX项目发展迅速,并且迅速跃居生产能力的世界第一。PX更多被作为一个石化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发展的代表出现在《中国石化报》这样的行业报上,《人民日报》也仅仅是把其作为行业来进行考量。在这段时间内,包括厦门、广东在内的多地都开始了PX项目的建设,而厦门PX项目主要是由一家台资企业投资,所以项目本身就会具有更多政治色彩。 所以,在厦门PX事件发生之前,PX项目仅仅是一个化工行业领域的事件,而且从其在《中国石化报》上的新闻报道情况来看,PX话题也并非是石化领域的主要议题。 (三)2007—2010:“公众参与”名义下的坚持与妥协 1.各领域的互动与事件经过 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联合一百余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理由是该项目的产品对二甲苯极具危险性,属于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而此项目中心范围内,有超过10万人口的居民,有师生过5000人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有厦门市政府,还有风景名胜鼓浪屿。项目一旦发生极端事故,或是危及该项目安全的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海啸,乃至战争与恐怖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该议案迅速成为政协会议的头号重点议案。通过媒体报道,厦门市民开始关切这一项目的危险性。3月29日,专栏作家连岳发表博文《厦门市民这么办!》,鼓励厦门市民积极参与讨论,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传播。此后,“还我厦门碧水蓝天”QQ群,“厦门小鱼论坛”等成为网民互联网讨论的集中地点。5月下旬,一条将PX项目描述为“原子弹”,并号召6月1日游行的短信在市民中转发散布开来。5月31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百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将这一事件由地方议题转为全国性议题,引起国内民众的关注。6月1日国际儿童节,部分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赶到市政府门前,使用横幅、标语等表达自己的意愿。当天下午,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缓建PX项目,并在半年左右后公布区域规划环评。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公布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所做的环评报告,并启动了为期10天的公众参与程序,网民可通过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举行座谈会,市民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与会,全国诸多媒体记者也到现场。最终,近九成代表反对PX项目落户厦门。12月20日,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将项目迁至漳州古雷半岛,12月23日,厦门网民自发组织参观海沧PX工地,庆祝其努力最终换来厦门免遭污染。“厦门人”也因此成为当年《南方周末》的年度人物。 2.新闻领域的议题分析 PX事件原本仅为化工领域的专业话题,之所以能够在政协会议上成为头号议题,是由于其所描述的项目的危险性,也由于这一描述,获得了厦门市民的关注和媒体的早期关注。而推动事件不断发酵的,有网络意见领袖连岳的文章,极大刺激了厦门民众,形成早期动员,随着厦门市民反对的加剧,引起了诸多市场化媒体的关注,在政府进行回应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开始关注此事,最终形成传统媒体、互联网、政府、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联结和互动。但这一阶段,厦门本地媒体、《中国石化报》在此过程中噤声。 在事件早期,《南方都市报》就迅速跟进报道。在报纸的话语体系中,PX项目是一个“狂飙突进”的运动,是地方官员受到利益的蛊惑之后,无视包括中央环保部在内的各级环保部门,说明国家对发展中的经济项目缺乏监督。还要说明的是,该报纸的专栏作家连岳即网上发表第一篇动员博文的作者,所以报纸在事件报道和动员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则是在中央政府开始对事件关注并回应的时候发表了文章,肯定了厦门事件的意义,并用两个关键词“公众参与”和“公民”对厦门市民的自我表达诉求进行了肯定和理解,但是它也说道厦门政府对民众的散步表示理解,其潜台词就是在承认PX项目合法性的基础上,肯定民众对项目的不理解而引发的不满和情绪。 在2007年,还有另外两起公共事件——北京六里屯垃圾场反对事件和上海磁悬浮反对事件发生,政府也在各种反抗运动后妥协。厦门PX事件之所以更受关注,一方面是由于项目本身涉及到石化领域,其危险性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发生的领域是更为高层的全国两会,此后引起的其他领域,特别是市场化媒体所构筑的领域的大量报道,最终将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厦门市民借助新媒体平台完成了抗争动员,最终在媒体、网络、市民等多个领域的协同下完成了表达的胜利,形成了“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8] 这一问题逐渐淡出公共领域,最关键的还是问题得到了及时回应,并且完成了项目的搬迁。政府的妥协最终也换来了民众的妥协,但是妥协并不意味着完全胜利。抗争的结果是暂缓项目、搬迁项目,政府需要为此承担经济代价,而这些代价又仅是政府就能承担的吗?PX在政府的话语体系中自始至终都是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公众参与”在此话语中表达更多地是恐惧,而非利益,所以PX项目建设是必然的,只是何时建,何地建成为一个问题。 (四)2011—2012:质疑程序正义问题的过渡时期 1.各领域的互动与事件经过 2011年到2012年,先后发生了两起PX事件——大连PX事件和宁波PX事件。大连PX项目曾被称作中国最大的PX项目,2005年12月福佳大化PX工厂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并被列为“大连市政府六大重点工程”之一,2009年5月试生产,此年6月21日正式运营,然而此项目在获批试生产前近10个月和国家公示环保验收结果前近17个月就投产,再加上大连油管在2010年7月和10月分别发生了两起爆炸,引起了大连市民的强烈不满。2011年8月,受台风“梅花”的影响,PX项目工厂堤坝发生垮塌,引起了市民的恐惧和不满,再加上前往调查报道的央视记者被殴打致使大连市民重新再次重视这一事件,并且决定发起运动。8月14日前国内各大论坛及QQ纷纷出现号召市民于8月14日前往人民广场进行散步的消息,14日当天“我们要生存、我们要环境、还我大连、PX滚出大连”等标语,还有人戴着防毒面具手举“还我空气”横幅,一位女生哭着举着标语“救救我的家乡”。 2012年10月,宁波市镇海区村民因镇海炼化一体项目多次集体上访,甚至引发村民多次封路抗议,并引发警民间的直接冲突,在此期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镇海”一词被暂时屏蔽。10月29日,宁波市官方召开记者会,宣布51人遭到扣留,13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称公民聚集影响社会稳定,干部需到基层去维稳。 2.新闻领域的议题分析 从报道数量上看,媒体对大连事件的报道居多,而在宁波PX反对事件中,多数媒体处于“失声”的境地。在对大连事件的报道中,大连本地媒体同样处于缺席的状态。《人民日报》集中报道的是事件的结果,即项目被停产,而缘何被停产等更加深入的问题,报纸选择了回避。《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集中于对发生运动之前,也就是项目在未经环评的情况下擅自启动、央视记者被殴打的事件。而且,由于台风导致项目风险变现的可能性极大提高,再加上程序上的非法问题,对于程序正义的呼唤、对于法律治理的呼唤就成为报纸的主要诉求。 在大连PX事件散步时期以及宁波PX事件整个阶段,新闻媒体都缺乏新闻报道。《宁波日报》刊发专文《一些违法行为极大危害社会稳定大局》:“全市上下正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克服国际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理当倍加珍惜。而极少数人的不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将会破坏这种稳定发展大局,最终对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造成损害。”在这一时期仍旧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且时刻强调维稳的口吻引来了宁波市民的不满。《环球时报》刊文也表达了相似的理念,即PX项目能够带来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增长,群众反对也是情有可原,因此需要从项目的立项程序上做出改革,从而使当地的“主流民意成为排除各种小圈子反对声的最有效力量”。[9] 与厦门PX事件有所不同的是,尽管诱因不同,这两起事件都是从市民领域形成,并非如厦门事件是由政协委员所引发。这两起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就不如厦门事件丰富。事件的整个进程并未如厦门PX一样发展成为全国性议题。社会问题更多聚焦于当地的新媒体、当地的市民交流领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官民互动。这也说明,作为各个公共领域关系管理者的国家,可以通过控制影响最大的领域——新闻媒体的方法对社会问题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进行控制。 这一时期,媒体关于PX讨论的主要焦点,就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问题。特别是大连PX项目的“未报先建”和殴打央视记者等涉及到了程序正义的问题,当经济和环境问题发生冲突,如何通过修正或更改程序,保证公民权利得到保证,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后,有媒体报道大连PX项目并未搬迁,而是低调恢复生产,政府的承诺并未兑现,而PX事件却不再进入公共领域以供探讨。 (五)2013—2015:PX项目的“被妖魔化”和“去妖魔化” 1.各领域的互动与事件经过 2013年,四川彭州和云南昆明相继发生PX反对事件,2014年广东茂名发生PX反对事件,并且引发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和普通网民间就PX是否为“低毒”的争论。这段时间内,厦门PX搬迁所至之处漳州古雷PX项目,先后发生两起爆炸。使得各个领域中对PX项目是否发生“异化”,以及如何走出困境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情境。 早在2008年5月4日,四川成都就有两百多名市民以默不作声的形式完成“散步”,5月10日公安部门对游行部分人员给予行政拘留处分。2013年在石化项目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后,成都市委市政府4月29日表态:“对彭州石化项目,政府坚持在法定的正式验收之前,不允许企业生产,验收过程将对社会公开,邀请公众参与。”在成都即将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之前,部分民间人士号召在5月4日示威游行,最终在成都市政府将周末调整为工作日,封闭广场等一系列维稳措施之下,反对活动并未成功。 在活动被政府得以控制,以及昆明PX事件迅速升温的情况之下,成都PX反对事件迅速淡出公众视野。4月18日,昆明本地环境组织“绿色流域”和“绿色昆明”,对安宁石化项目进行了首次现场调查。“绿色流域”认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充分和缺乏公众信息沟通渠道是政府的不足点,此后由于项目地处昆明上风口,也导致NGO倡议项目迁址。4月底,民众通过短信、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开始了解到青年节下午一点半在昆明市中心的新昆百大门口进行抗议活动,其内容为:“反对PX项目活动:昆明5月4日下午13:30分、新昆百大门口文明站立,戴口罩、口罩上画‘X’;不言论、不争执、不堵路、无垃圾,文明表达对家乡昆明的爱心;抵制安宁炼油厂项目!“ 5月4日,抗议活动如期举行,并未发生警民冲突,但是相关照片和PX等成为关键信息,在微博上被过滤屏蔽,高校师生被要求签署承诺书。5月16日,市民再次举行游行,最终以昆明市长李文荣承诺开通新浪微博和举行座谈会而收场。此后,昆明市政府先后澄清中石化昆明公司“况丽”的传闻,并通过“口罩实名制”、“打字复印实名制”等对事件进行控制。 2014年,广东茂名也爆发了PX散步事件。从2014年2月起,茂名市政府多次刊文,《茂名日报》刊登了《茂名石化绿色高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一文,详尽介绍了茂名石化公司的优点与品质。在地方媒体详尽报道PX事件,以及当地石化系统和教育系统要求签署承诺书,支持PX项目,形成“隐形强迫”的情况之下,PX抗议事件在当地媒体开始科普的第31天发生了,“‘操之过急。’茂名一家媒体高层领导评价官方这一系列宣传措施”。[10] 与此同时,在百度百科上也掀起了关于PX词条的争议。清华化学系学生和普通民众之间就PX的毒性问题进行反复修改。从根本上说,这也体现出了专业领域和网民之间的认知差异。 2014年与2015年,古雷PX项目先后发生两起爆炸,官方将其定义为安全事故,而非环境事故,从而维护了PX项目的合法性,但是当风险再次转化成为危险时,多年建立的对PX项目的信任能轻易土崩瓦解。 2.新闻领域的议题分析 这一阶段,媒体对PX事件以及PX本身的报道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数量减少,而党报《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增多,《中国石化报》与《中国科学报》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参与到PX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只是这部分报道在石化类机关报和科技类报纸中都并非主要议题。 随着多地频繁发生PX反对事件,如何在此类事件中做好舆论引导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诸多学者从信息传播、公共管理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事实上,《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从2011年起针对PX事件报道过程中,就开始侧重分析和讨论PX缘何被“妖魔化”的问题。在昆明PX事件和茂名PX事件中,当地媒体不再回避事件,而是主动参与到事件的报道中,只是其报道的话语还是强调从正面宣传PX的无毒性。但是在“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情况下,[11]在群起激愤的环境中,这种声音能否有效扩散传播,且不激起民众的“对抗性解读”都成为一个问题。《南方都市报》也不再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甚至开始转发《人民日报》关于如何走出PX困境的文章,说明从整体上看,新闻传媒领域的话语导向和话语形态已经牢牢回归到政府一方。尽管PX反对事件依旧会发生,且能够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事件,但是其发生领域更多聚焦于新媒体领域和当地民众的交流,而且已经有更为复杂的势力和关系涌入到这一领域时,更加增添了事件的复杂度,这种异化的“电子动员”才是政府当下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12] 四、讨论与结论 (一)不同的产生领域,相似的共鸣效果 在对2007年以来的多起PX事件分析梳理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的PX事件的发生领域都有所不同。厦门PX事件是从全国政协委员会议,也就是从象征着国家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的领域产生;大连PX事件是由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风险转为危险,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而产生;昆明PX事件是在NGO对项目的挖掘过程中产生;茂名PX是在政府领域矫枉过正的情况下发生。这说明PX事件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领域对PX的关注和行为都有可能成为PX事件的诱因。 但无论最开始发生的领域为何,最终都会在当地市民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构筑的讨论空间中持续发酵,而能否从线上发展至线下则成为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关键,最终事件都会引起新闻传媒领域的关注。最终形成市民线下领域、新媒体领域以及新闻传媒领域等多个空间的共鸣,使得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张。 (二)各领域间的互动和新闻传媒领域被国家牢牢控制 尽管市民、环保NGO等多个领域都会对PX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政府的作用。所有的PX抗议事件中,尽管部分爆发了强烈的警民冲突,但是必须将群体性心理纳入考虑因素。而且部分游行者在游行中曾高呼“共产党万岁”。可见,多数市民进行运动的目的并非反对现行体制。其诉求是希望能在现有情况下稳定或者改善其生活环境,实现“善治”,而这与党和国家对社会生活的改革和调整的内在逻辑是具有一致性的,所以厦门PX事件起,其诉求和运动是得到政府的承认的,所以《人民日报》才会称其为公众参与的形式。 在多年来PX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X事件一直被市场化媒体广泛报道,《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报纸一直都是这一事件在前两阶段的报道主力。而其广泛报道的原因在于这一问题是受众高度关心的问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涉及到政治风险时,这些报纸也会转变其报道观点和主要立场。 随着PX事件的频繁发生,当陷入PX项目抗议—停产的怪圈之后,媒体的主要报道议题就转向了如何走出PX困境,这说明当经济发展受到PX的影响之后,国家能够有效控制媒体的报道取向。而且,随着时间推进,新闻传媒领域越来越刻意规避关于社会运动的报道,减小其与其他地方所引起的共振,这也说明PX事件是在国家控制下的运动。 (三)制度变革才能推动PX问题实现“善治” 针对PX项目,不同领域有着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利益出发点并不一致。对于市民及其所形成新媒体空间来讲,他们关注的是具备风险的PX项目一旦真正爆发危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以至于在专家、官方反复强调PX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时,他们不能接受。多个领域间形成的后果的预估和科学的强调之间形成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在这两个对立观点下所形成的各领域间的互动必然低效。 要想破解这样的“邻避冲突”,有效沟通,平等交流必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国家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完善国家的环评体系,改变过份强调经济、轻视环保部门的状况,实现真正程序上的公平正义。当大连PX、漳州古雷PX先后发生多次事故时,证明了PX监管上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单纯强调舆论引导问题、危机应对问题也无法解决还将会发生的PX的反对问题,更不用说实现环境的“善治”。标签:公共领域论文; 南方都市报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福建厦门论文; 会议议题论文; 南方周末论文; 时政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厦门px项目事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