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学改革实验_主体性论文

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学改革实验_主体性论文

发展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改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途径论文,科研论文,素质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提出依靠科研振兴学校,依靠教改实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制订出“一体两翼三点四线五面”的科研兴校战略。“一体”即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大纲;“两翼”一是指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二是指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测评目标体系;“三点”就是要抓好3个重点实验课题,一抓德育,主要是继承传统美德,学做“三五”真人教育实验,二抓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增效素质,三抓学前教育,即幼儿入学准备教育实验;“四线”即4个系列:学科系列,班级系列,活动系列,家教系列;“五面”即出5个方面的成果:出效益,出经验,出质量,出队伍,出理论。当前,我们重点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继承传统,学做真人”的“三五”教育实验、改革课程结构和考试评价制度抓起。

当今教育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为此,我校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教学认识论等理论,分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提出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这一设想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大力支持,联合成立了实验组,并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八五”重点科研课题。这一实验从1992年学前班开始,第一轮已进行到三年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和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两条教育原则,并灵活运用如下6条教学策略:(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加强学科间的协作,严格教与学的要求;(4)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5)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6)给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经过努力,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初步形成了现代主体教育思想。教师们牢固树立了4种教育观念:一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二是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三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需要的是耐心与指导;四是实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2)建立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三维”目标体系,即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三级目标要求。(3)实验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地发展,通过专家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测试,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常模。另有4篇实验论文分别在《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北师大学报》上发表,引起了国内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反映实验阶段性成果的《现代主体教育观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一书已交付出版社出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培养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学校德育必须增强科学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此,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后,借鉴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我们提出了“继承传统、学做真人”的“三五”教育实验方案,通过继承传统美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三五”素质的真人,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五爱情感(爱惜生命,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五好习惯(勤学好问,勤劳节俭,整洁健身,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五自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自觉自理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人,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其年龄特点,把我国的优良传统道德故事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编写成“三五”教育四字书、名言录和故事集,让学生学习。并根据德育的渗透性、贯穿性、蕴含性和结合性等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及环境建设几方面进行实施。在实施途径上做到“教师为主,全员负责;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协调社会”。继承和发扬我们已有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我校从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在不突破国家规定课时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设置和结构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工具性学科、社会性学科、艺体性学科“三组板块”为主的新的课程结构。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发展特长,优化结构,促进发展。将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设立的9门课组合为3个基本板块,并形成一个内在的有机结构。一是以语文、数学为核心的基础课、工具课;二是以适应社会为目的的思品、社会、自然、生活劳技等课;三是以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维一体立体交叉的课程结构。(1)学科课程实行常规课和短时课结合。常规课即40分钟课,短时课是从有关的学科课程中抽出,时间为20分钟,主要用于新增学科(如英语口语、保健、计算机等课)及学科技能专项训练(如语文的佳作欣赏、数学的思维训练等),学科课程一般集中在上午进行,共安排5节,常规课、短时课交叉进行。(2)活动课程分班级必修课和校级选修课。班级活动分两类:一类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晨会、班会;另一类则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动手能力为目的。辅导教师以有特长的班主任为主,同时兼聘有特长的科任教师或家长。班级活动做到“四定”(定内容、定时间、定人员、定目标)、“五有”(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校级选修活动课安排在每天下午,活动内容有6大类:思想教育、学科兴趣、科技、手工、艺术、体卫,成立了58个兴趣小组,全校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定活动内容。目前,除学校有专长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外,我们还从高校、群艺馆、文联等聘请了专家担任辅导教师。活动课的必修、选修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现在参加校级选修活动课的学生达40%;(3)为发挥教育的全方位功能,构建了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自然和人化自然三类交融的环境课程。我们在教室、走廊、校园墙壁上布置有领袖、科学家、战斗英雄、劳模等画像,制有供学生展示才能作品的活动墙。科技艺术馆前的眼睛湖、汉白玉小桥等,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改革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考试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考试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对各科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评定问题进行了探索。由于各学科的基本要求在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同,各科教学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也就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评价各科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标准就必须从各学科的实际来制定。我们在认真分析各学科特点,并对其评定内容、标准、等级进行综合设计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考试成绩单变为素质报告单,又经过在实践中摸索,制订出《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科学评价。各学科等级评定标准分为优、良、达到、欠缺。如三年级语文素质报告单中,设计有成绩评价、发展水平、突出表现及受奖情况以及教师评语等栏目,其中成绩评价学期总评为100分,平时成绩占20%(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能力测试占40%(包括识字5分,写字5分,朗读10分,听话10分,写作10分),期末考试占40%。各年级各学科针对各自特点都有各自的标准,《手册》最后是对学生的学期总评,包括各学科分数、发展水平、班主任的评语以及家长反馈意见等栏目。不只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结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其能力、平时学习的评价,再加上各科教师对学生个人突出表现及其在集体中的发展水平的评价,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情况及水平。学生和家长以及有关人员通过《手册》内容,不仅能从整体上看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根据教师的评语能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易于学生接受,增强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三方共同努力,使学生扬其长而克其短,更好地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和科学实验为我校注入了活力,加快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逐步实现了“全面发展打基础,个个发展有特长”的理想目标。

标签:;  ;  ;  ;  

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学改革实验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