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绿色壁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F740;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3-0226-03
一、“绿色壁垒”的兴起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更加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开始觉醒,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优美的主旋律中却有些不和谐之音,一些国家借环保之名,大行贸易保护之实,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
由于传统产业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缺乏环境、生态意识,逐渐使大气和水域遭到污染、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能源枯竭、疾病肆虐。严峻的现实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人类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毕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7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其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响应。1992年又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性声明》等文件,随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把环境因素纳入了产品的质量管理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纷纷把环保问题列入紧急议程并上升到立法的高度严格执行。德、英、美、日等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标准并逐渐协调一致,彼此承认。1994年经修订正式签署的《关贸总协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就明确规定“不得阻止任何缔约方按合适的水平采取……为保护人类或动物的生命健康,为保护环境……即必须采取的措施。”WTO也极其重视该协议,在诸多原则中突出了环保例外权,与此有关的协议还有《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与协议》、《贸易与环境协议》等等。但有关文件又指出这些例外权的条件仅限于“不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明确地反对将它演变成新的歧视或变相限制贸易的手段。这一切最初的动机都在于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客观上也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本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环保条款和例外权的合法性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也是极其赞同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环保条款及例外权却被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用来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所形成的协议中对关税壁垒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贸易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贸易保护进一步受到限制,贸易保护就借环保这个新的手段,实施其贸易保护战略,在这种背景下,“绿色”贸易保护迅速得到流行。过去十几年中,发达国家频繁使用本国制定的各种环保措施对付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壁垒”,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方式。
二、“绿色壁垒”主要内容及特征
“绿色”贸易保护有着与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不同的新的保护理论和政策措施。
(一)基本观点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日益失去市场的情况下,提出了新的保护主张。
1.环保优先。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并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推动绿色产业,扩大环保市场。
2.加工和生产方法(PPM)标准。提出仅靠控制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已不适应需要,要求产品加工过程和生产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PPM标准。
3.自愿性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生命健康,任何国家都应该主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乃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
4.环境成本内在化。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的耗费计入成本,并应按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环境成本内在化。
(二)主要内容和形式
1.内容广泛而且多变。不仅初级产品而且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研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乃至消费整个过程中,都应符合有关国际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对生产加工过程和方法进行严格限制的PPM标准等,凡未达标准的就要受限制。
2.形式多样且不断翻新。随着贸易透明度的增加,传统的贸易保护越来越受限制,贸易保护主义就借保护环境为名,采取种种手段限制进口。
(1)绿色关税及制裁。对达不到本国标准的进口产品往往征收进口附加税、课以罚款、限制甚至禁止进口,动不动还采取贸易制裁。
(2)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标志。要求进口产品达到ISO9000和ISO14000等系列标准,对合格品贴绿色标志,颁发绿色许可证、配额等。
(3)绿色包装。要求包装材料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回收,自然分解,否则将严加限制。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往往成为控制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手段。
(5)绿色补贴。为了公平竞争,必须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对以任何借口或受到政府“环境补贴”的产品都要严加限制。
(三)显著特征
1.合理、合法性。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
2.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3.隐弊性。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限制贸易,却还有一定透明性,而是以保护环境为名,制定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手续,使人难以对付和适应,却又不易产生贸易磨擦。
4.歧视性。有些国家往往根据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另外,“绿色壁垒”的影响非常大,并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贸易的各个领域,由于其标准繁杂苛刻、多变且不统一,又往往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以致造成了高标准和低标准国的贸易利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三、正视“绿色壁垒”
综上所述,“绿色壁垒”这一新的贸易保护方式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我们不能只从自身的状况出发,一味地反对它所有的主张,更不能不从自身的状况出发,人云亦云,盲目地追随大国。只有正确对待“绿色壁垒”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才能尽快跟上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一)“绿色壁垒”是一柄“双刃剑”
“绿色壁垒”是在全球环境恶化情况下,人们环保意识觉醒,消费观念改变的产物,也是贸易保护主义者为进一步限制发展中国家而精心设计的“绿色陷阱”。它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推行绿色营销,积极诱导绿色消费,坚持把环境等因素视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并纳入成本计算,这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对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可以改善生产和生活质量,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但是提倡者却完全不顾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状况、科技水平和贸易处境,一味要求制定严格统一的国际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严加限制,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这是公然的歧视和不公平的要求,也是他们把自己曾欠下的“孽债”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这又必然造成南北差距的加大和贸易矛盾的增加,使贸易自由化蒙上阴影。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使发达国家既保护了“夕阳工业”和国内市场,又可以环保的先导自居,可谓“双赢”,却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1.不利的影响
(1)使农副产品出口受阻。由于环境污染及环保意识不强、技术落后等原因,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并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食品等出口屡遭禁入、退货或索赔。
(2)工业产品难以达标。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低,更未重视产品的绿色标准,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中的机电、纺织、建材、清洁用品等受到了更多的限制,从而削弱了竞争力。
(3)包装材料、包装技术落后。往往因达不到对方可处理、可回收率等方面过高的标准而受限制。
(4)环境标准低,受到“双重压力”。一方面许多产品因达不到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别标准而大大减少了出口,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污染严重的产业,并将其未能达标的某些产品甚至“生活垃圾”进入我国。
2.有利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在绿色浪潮和绿色壁垒面前,我们不得不去考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以免重蹈覆辙。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在开创阶段,发展潜力大,有着潜在的动态比较优势,可借鉴和吸收当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结合自身优势实施跨越式的发展。另外,在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和代价之后,若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1.强化绿色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不断强化环保意识,改变与之不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尚未成为大多数人的自主意识。
2.推广绿色技术。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环保市场并改造传统产业和出口产品,增强环境竞争力。
3.加强环境管理。制定、修改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行“绿色标志”制度,建立一套生产、管理、监督、检查、评估、认证、奖罚的机构和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使经济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保证我国经济贸易的环境管理与世界接轨。
4.改进企业管理。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引进并自行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大力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绿色产品”,同时改进企业管理。随着环境管理的全面加强,企业将不得不为环境资源的使用支付成本,并将其内化到出口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所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提高内部挖潜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减少资源浪费。
5.既斗争又合作。坚决反对和制止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限制以及对我国歧视和不公正的做法,“入世”后更要积极寻求合法的保护,优先发展环保产业,给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出口,限制和禁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尤其是危险、有毒的废旧品,乃至污染产业进口。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利用“绿色援助”,参加环保活动,了解国际环境市场信息,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