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轻负担,高质量”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追求,就是要求教师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组织教学和传授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轻负担的条件下,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均有高质量的收获。我校提出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课堂教学向素质增长的最优化方向发展。它指出一堂高质量课须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度,二是学生的参与度,三是教学过程的高效度,四是目标的达成度。若以上“四度”均能达到100%,即为理想化的课堂教学。
理想化课堂教学的四要素建立如附图所示的“理想化课堂教学结构-功能模型”的框图。
如何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做精心准备,就有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抓住“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中的“四度”,进行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则是走向“理想化”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度
由附图可知,教学目标的准确度是否高,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它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1.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性表现在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合理性表现在目标的层次是针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含德育目标)三个方面。根据课型不同,课堂教学目标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讲授课的教学目标一般以认知目标为主、情感目标为辅;而实验课的目标则以技能目标为主、认知目标为辅。
化学学科知识的目标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和直接使用;理解(掌握):领会所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地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一般来说,在上新课时,当堂课要掌握的知识层次是了解、理解,而综合运用主要是复习课,特别是高考复习课。例如:高中化学第二册“铁和铁的化合物”这一节教学中,对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了解,对它们的化学性质要求理解。而在复习课时,要求对Fe,Fe[24],Fe[34]相互之间的转化等知识要能综合应用。
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反映在目标设计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的目标,但又不能忽视高层次的目标。只有坚持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才能实现高质量,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例如,前面所提的铁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普通中学(或参加高中毕业化学会考)的学生来说,只要求了解和理解,而对重点中学(或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还要求综合运用。
2.目标内容的和谐性
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有机结合。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提高。根据遗忘规律知道,遗忘是有选择的,凡是与人的价值观、需要、兴趣、活动任务以及今后的生活相联系的记忆内容,一般遗忘得较少、较慢;反之,则遗忘较多、较快。在化学教学中,要及时注意化学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等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如在讲“胶体”一节时,一开始老师就讲“我们生活在胶体的世界中,如空气、血液、稀饭等都含有胶体的性质”。学生听后感到新奇,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由于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又如,老师在讲甲醇有毒时,及时简要介绍1996年云南会泽县特大假酒中毒案。这样,不但使学生对甲醇有毒这一知识掌握牢固,而且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要有机结合。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知识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实验的功能,上课前要认真预演。上课演示实验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成功的实验不仅能实现做实验的目的,而且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干脆利落的动作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当然有时实验失败,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做。教师这种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严慎的科学态度能给学生以熏陶。
认识目标与德育目标要有机结合。化学知识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如H[+]与OH[-]能发生中和反应,但水溶液中H[+]与OH[-]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共存,这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稀H[,2]SO[,4]不能与Cu反应,但浓H[,2]SO[,4]却能与Cu反应;在Fe(OH)[,3]胶体中加少量盐酸发生凝聚,加入较高时沉淀消失,这些都充满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其中三项与化学有关。1965年中国第一次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化工的迅速发展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化学史中一些科学家发明的动人故事,激励学生去攀登科学高峰等等。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有心准备,就能在知识传授中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3.方向目标与达成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方向目标与达成目标。所谓方向目标:即需要多节课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学积累才能达到的目标。达成目标:即一节课可以或应该见效的目标。在化学教学中,一些知识点的掌握是达成目标,而能力的培养、化学思维方法的形成等是方向目标。如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是当堂课的达成目标,而它们知识的综合运动,则需要几节课或通过多次训练才能达成,是方向目标。
二、学生的参与度
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100%的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的同步和谐,使学生智力活动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层。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学习是学生能动地吸收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认知需求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认知活动有着指导和强化作用。而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认识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只有使学生的兴趣、欲望、思维凝聚在一起,才能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讲Fe[2+]的性质时,可以边设问边实验。
①从Fe[2+]的价态来看,它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还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②在三支盛有Fecl[,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氯水、溴水、碘水,各有何现象?再分别加入KSCN溶液又有何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在FeBr[,2]溶液中,a.加入少量氯水,b.加入足量的氯水,各有什么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在含有少量Fe粉的Fe(NO[,3])[,2]中,加入过量盐酸,写出可能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上述设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多角度、多方位设问,问题②、③的结论出乎学生意料,当问题的结论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便容易将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问题得以解决后,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产生愉悦感,又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便自然回答了问题④、⑤。边设问、边质疑、边实验,不但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Fe[2+]还原性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2.及时反馈,合理调控
为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必须用反馈原理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利于理解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的调控对象不是仅仅只会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思维活跃的人,他们将会对所输入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反映。教师必须根据所接到的反馈作出及时的调控,不断地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途径上来,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受到干扰甚至破坏,从而影响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高效度
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1.时间的利用率高
时间的利用率为:(有效时间/可利用时候)×100%
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但时间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变量,提高课堂中的有效时间,剔除无效和无关时间,是备课中的重点之一。
如精心设计开场白。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和兴趣,使师生很快进入“角色”。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主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一条教学主线,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步步深入,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否则会分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注意,干扰学生的定向思维。教师课堂设问的思考题不能太易,即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设问的思考题也不能太难,即全班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的时间花费是无效的。在备课时要注意避免无效时间产生。
2.三维协调,优化教学思路
要使教学过程的高效度,教学思路必须最优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材、教师、学生三维思路协调结合,优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既要借鉴教材的思路,又不要受教材思路束缚;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要结合教师的特点。要形成一条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既符合科学性,又合乎逻辑性;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既有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优化的教学思路。即以教师思路为主导,以学生思路为轴心的优化思路。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教材的编写由于受篇幅、系统性、条理性等限制,通常按“结构、性质、用途”为顺序来撰写。其优点是使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但每节课都按教材思路上课,一方面使学生感到乏味,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在研究其性质时,不妨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从分析用途着手,把用途与性质对应起来讲。如讲Na[,2]O[,2]的化学性质时,先讲Na[,2]O[,2]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氧气的来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嘴里呼出的气体有哪些成份?哪些气体可与Na[,2]O[,2]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分析、推理、判断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教师讲课必须少而精,讲到点子上(重点、难点、知识点、疑点、考点等),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把精力用到引导学生会学上,做到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要使教学过程高效度,必须使教学方式和手段最优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如“盐的水解”一节教学,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三边”教学方式;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中,采用纲要式、图表式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现代化。如Na与水反应的实验改成在投影仪上做,即在培养皿中加入水量水,再加两滴酚酞,然后加一小块金属钠,学生在银幕上更清楚地看到各种实验现象。这样不但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现在,我们对一些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化学平衡、原电池等的教学,图形生动、形象,学生易懂,兴趣浓,效果好。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指本节课的达成目标的落实程度。前面三个变量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注意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作适当的调整。同时,在课堂结束前3~5min,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进行检测。设计的课堂练习要少而精,既要有巩固新知识的功能,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当堂练习、检查和讲评,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近三年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的教学探索实践中,我们根据这“四度”去认真备课,组织教学,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校自1994年开始把课时从45min改为40min。虽然课时缩短了,但教学质量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提高了。1997年我校化学高考成绩平均121分,名列浙江省第一。
虽然教无定法,但“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是教师教学努力的目标。课堂教学越接近“四度”,课堂教学效率越好。所以,“模型”也是教学过程优劣的评价依据。现在,虽然我们在“模型”的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变量系统,因此,我们将继续研究“模型”,不断向“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