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结构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03-0016-03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遭遇到深刻的认同危机,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意义重大。遗憾的是,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明显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笔者拟就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本质内涵、心理结构和生成机制等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概念辨析
概念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什么”,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认同。
认同(identity)这个概念,又被译作“身份”“同一性”等,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现代汉语中的认同有两种涵义: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从词源学看,认同首先是一个心理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弗氏把认同“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学界对“认同”的探讨视角也涉猎到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领域。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政治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1](P501)。而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则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2](P103)。由此可见,“认同”是个语义复杂的概念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认同首先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是认同主体“自我”与认同客体“他者”的对立统一。其次认同是一种主观心理和精神活动,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认可、支持和选择,从而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和意义的归属。需要强调的是,认同是认同主体主观的心理活动,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价值的赞同和认可。再次认同生成源于需要,本质在于利益,是认同主体出于利益需要对认同客体的接受和选择。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就是认同主体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认可和赞同的倾向性心理活动,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求自身思想和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趋于一致的活动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介体和认同环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系统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关系当中,意识到自己并实际成为思想政治认同的个人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客体是认同主体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是指认同主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和形式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维主体结构。
1.认知认同。认知是认同的逻辑起点。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认知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认同主体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感性形式,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感性认知基础上,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疑虑,从而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同。认知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结构的初级层次,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毋庸讳言,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发展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第一步就是使认同主体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何实现?其基本途径在于加强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认同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地进行,从而使认同主体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把握,达到熟知。需要指出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认知不等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现实社会不乏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个体,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拒斥和接受。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承认、认可,才是真正的认知认同。
2.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在情绪、情感、心境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拒斥、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的心理倾向。情感包括情绪和情感,情绪是初级的心理状态,具有短暂性、爆发性的心理特征;而情感较为稳定、持久,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消失。情感认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与认知认同强调客观理性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印象和认识不同,情感认同更注重个体主观体验。首先,情感作为认同主体的非理性因素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来源于对事物的深刻了解,同时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其次,情感不但作用于认知,而且渗透于认同活动的整个过程,从信息的接受、选择到分析、加工,始终以一种弥散的方式作用于整个认同活动。再次,不同的信息对认同主体的情感起着不同的刺激作用,那些能够唤起认同主体注意、引起认同主体兴趣的信息刺激着认同主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获得主体的情感认同,反之难以获得认同。第四,情感本身对认同也起着不同的强化作用,积极的肯定性的情感促进认同主体的认同,表现为对认同客体情感上的接近和认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顺从、认同;而消极的否定性情感则妨碍和抵制认同,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应付和反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认同规律,选择运用那些能唤起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积极情感的方法和载体,创设宽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积极展开与认同主体平等对话和交流,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对客体的认同。
3.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不仅作用于认同主体的认知和情感,而且影响到认同主体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与价值评判,即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意义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是主体与客体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核心问题,它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理解和相信的基础上,认同主体在知、情、意等心理层次的高度协调。作为一种主观精神活动,价值认同以既定的价值关系为基础,从既定的价值关系出发而形成的自觉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高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价值规范的意义,对主体自身的意义以及对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意义的认识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的自觉遵从。价值认同具有典型的心理属性,认同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获得一种归属感和信仰系统,最终导致行为实践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社会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内容的价值意义确认、信念和信仰。价值意义确认是认同主体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需要的契合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的确认,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最低层次。信念是认同主体在一定认识、理想、目标等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它构成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支柱。思想政治教育信念层次的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上升为信仰时,就成为主体自我内在的发展需要。
4.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发展的逻辑必然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如果离开行为认同,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就失去现实的支点而沦为思想的行动。客观地说,正是主体的行为认同活动孕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锤炼着人们的直接现实行为,行为认同活动从根本意义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认同,就是认同主体自觉地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要求自己,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认同的过程看,内化和外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认同的两个重要环节。内化是认同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价值系统自觉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外化是认同主体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对自己已有价值观念的重构,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转化为良好行为,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认同是认同主体将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观念形态、信仰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的社会行为模式。
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的环节和阶段,可以看做是一个连续的链条,遵循着自低向高认同层次的逻辑发展。同时,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首先,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它们提供了现实条件和丰富素材;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是认知认同的发展,比认知认同更稳定、深刻和持久;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体现,使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现由知到行的质的飞跃。其次,情感认同强化认知认同发展,为认同活动向价值认同深化和行为认同转化做准备。情感认同对认知认同进行加工、选择和驱动,巩固价值认同的效果。再次,价值认同对认知认同发挥支配作用,对情感认同起到巩固作用,加速行为认同的实现。复次,行为认同又促进并强化认知认同向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深化,进而形成稳固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机制
认同主体的需要契合、利益关系和社会参照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根源。需要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前提,利益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动力,社会参照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社会尺度。
1.需要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前提。同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起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发生与变化。“需要所体现的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构成的人的整体性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关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3](P45)“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P286)人的需要是动态的、多层次的,遵循着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动机与人格》指出了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五种基本需要,弗洛姆也区分了人有自我保存、交往、超越、寻根、身份感、方向感和献身的需要。一般说来,需要源于匮乏或人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当人们需要某物时,就会产生追求某物的动机,并在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对该物的认同。这一过程中,需要契合是认同的关键环节。需要契合就是认同客体的属性与认同主体需要关系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与客体关系之间寻求一致性,使认同主体的需要与认同客体的属性相契合的过程。认同主体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断地改变认同客体的属性,使认同客体在更大程度上契合认同主体的需要。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产生断裂,导致其内容难以贴近受教育者,无法契合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通俗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类似于市场交换,交换活动能否顺利完成,首要因素就取决于产品能否契合买方的需求,这是交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否则,无论卖方产品多么优质,交换活动恐怕都不能顺利完成。因此,需要契合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摸清认同主体的需要,并以此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才能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2.利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基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不仅基于需要契合,而且渗透着深层的利益关系。利益是一个关系范畴,实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形态。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利益;而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在现实中表现为利益,才可能从潜在变为现实。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P187)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就是围绕着对一定利益的认识、取舍、平衡和协调而开展的,利益关系贯穿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的始终。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基本动力,认同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形成的关键所在,利益关系驱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发展和实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客观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反映着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P103)。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认同主体的认同,最重要的就是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上满足他们的利益。利益是制约认同主体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首先,利益引导是认同主体获得认知认同、产生情感认同的原动力。认同主体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选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不同的利益需要就会有不同的认知选择和情绪体验。如果缺乏必要的利益引导,就很难激发认同主体的情感认同。其次,利益关系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基本保证。要想使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持久、稳定的情感,形成稳固的价值信念,就要满足认同主体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再者,利益满足程度直接制约着认同主体的行为转化。如果利益长久得不到满足,很难指望认同主体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政治价值、社会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越是符合认同主体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的政治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就越容易促使认同主体的认同。反之,当思想政治教育偏离和忽视认同主体的利益需求时,就很难形成认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遵循利益决定认同规律,从根源上看待思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如果脱离认同主体的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从利益关系中寻找认同主体的思想根源,不去引导认同主体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中的矛盾,甚至否认认同主体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落空。
3.社会参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社会尺度。如果说需要和利益是认同主体的内在动力和认同生成的内部尺度的话,那么,社会参照就是认同主体的外部动力和认同生成的社会尺度。“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P60)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同样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从众、模仿和暗示是人们基本的社会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心理的发生提供基本的社会性参照与尺度。首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从众效应。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8](P214)。任何群体都具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就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而言,群体维持一致性的倾向与机制就转化成为认同主体反省、修正、完善自我的社会性心理压力。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认同主体就会自觉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念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从而生成对社会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其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模仿效应。模仿是主体的生成认知、陶冶情感、增强意向的基本途径。一般而言,榜样、权威、精英对于现存社会政治系统的高度认同有着典型的教化和感染作用。认同主体通过对榜样、权威、精英的政治态度、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的学习和模仿,逐渐生成对现存社会政治系统的认同。再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暗示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学校、社群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有意识地将一些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潜在地影响认同主体的政治认知、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促使其生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