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_政治论文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_政治论文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理论基础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都必须尽快地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其主导地位和优势;如何结合新内容,采取新形式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大力度,深化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其质量;等等……,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刊发表一组“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章,旨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欢迎踊跃参加讨论。

摘要 本文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即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如何提高人的“四有”素质;而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又要以江总书记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指导。从而说明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宣传教育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理论基础;“四有”素质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质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保驾护航,不仅体现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为其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上。

时代大趋势已把人才问题突出出来,各国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已全方位展开,人才问题尤为突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人的素质往往决定了我们各项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要求我们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培养人(的素质)上。培养什么样的人呢?邓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提高人民的“四有”素质,造就“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也是新时期赋予的新任务。

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基础。在这“四有”之中,最首要的是要有理想,即共产主义的理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四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使他们树立起这一崇高的革命理想,在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会产生献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教育和帮助。这是因为虽然他们相对来说知识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活跃,也比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又普遍缺乏成人意识,对鱼目混珠的东西往往难辨真伪。尤其是他们生逢改革开放时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外来文化和转型时期复杂的思想、意识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大背景。因此,在接受外来文化进步一面的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某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影响,致使盲目追求金钱、追求享乐成了某些大学生追求的时尚。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又千方百计地向我们搞“和平演变”,并且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尤其是寄托在青年大学生的身上。以上这些状况,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同时又为其提供了施展教育的难得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引导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正是从这种意义上,邓小平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因此,在“四有”之中,纪律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就个人而言,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精神支柱,没有纪律的约束,再大的理想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这两者牢记于心,决不可忽疏对大学生的理想和纪律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文化教育,这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内在要求。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文化,离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那么它就难以得到世人的尊敬,也难以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那么,怎样宏伟理想,也只能付诸东流,到头来只能是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然而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技巧,但如果道德败坏,那么他对社会不但不会有所作为,反而会对社会、对人民造成危害,而且这种危害性甚至要比无知的人所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因此,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总之,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这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在这“四有”上下功夫,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才能不负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

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成“四有”新人,江泽民总书记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首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就不会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更谈不上思想教育和弘扬主弦律的方向。从这种意义上说,“武装人”是贯穿于“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之中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首先把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一关。对大学生来讲,搞好这项工作就是要抓好他们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加强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石。因此,要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他们把市场经济复杂、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看成是简单的商品交换,也不会为花花绿绿的商品、金钱以及大亨们花天酒地的生活所迷惑,而是能够心明眼亮、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其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

用正确的舆论教育、启发、引导大学生,这既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条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舆论导向正确,就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团结,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反,舆论导向不正确,就会涣散人心,瓦解士气,破坏团结,挫伤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注意和发挥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当前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指:一切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这些舆论起着团结、鼓劲、稳定的作用。能够引导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高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而这样的舆论一旦成为大学里的社会心理环境,就会产生一种左右人的巨大力量,从而促进大学生沿着无产阶级的教育目标健康成长。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要坚持经常性原则,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社会时尚、社会理想问题,在外来文化、课外阅读等各个方面,都要用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使他们逐渐形成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的思想和能力。

第三,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即以高尚的精神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新时期宣传思想战线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这里所说的高尚精神,既包括毛泽东同志早年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包括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还包括江泽民同志概括的“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而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当前要以这些精神培养、教育、塑造大学生,就必须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不懈地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基本国情教育等等。而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教育、鼓舞大学生是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作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不断升华,是引导我们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最有感召力的路标,它一旦变成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可贵的生力军,奋发向上是他们的主流。因此运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教育他们,就会使先进典型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

第四,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说:“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鼓舞、激励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那些思想内容优秀的,而且在题材上、形式上、风格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生动活泼、精益求精的文章、作品,使大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为大学生直接提供精神食粮。努力生产一批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艺术表现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文化市场中赢得优势的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御的责任,也是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用这样优秀的、高雅的文章和作品代替那些庸俗的、低劣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就会净化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鼓舞他们的斗志,使他们在正确的人生之路上早日成材。

本文于1995年3月28日收到。

标签:;  ;  ;  ;  ;  ;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