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适时调整需求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贡献论文,稳定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91~1997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2%,高于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9.3%的水平。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适时合理调整国内外需求结构,使国内外两个市场均衡发展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探讨经济增长需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1998年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经济增长需求贡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基本摆脱了短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需求导向,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从“瓶颈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需求约束迫使生产者进行各种革新以适应需求,获得市场份额和成长机会,从而能够从产出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需求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强。
要分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要对需求在概念上加以界定。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支出额应该是等值的,即生产额=分配额=支出额(“三等值原理”)。在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该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之和,是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生产额;从收入形态看,它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该国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在经济和管理活动中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是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构成的分配额;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居民等经济行为主体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最终支出额,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需求构成。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分析,就是根据“三等值原理”,从最终支出的需求角度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的经济分析。
在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中有两个概念:经济增长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度。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某年)某一最终需求因素对该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百分率。例如,某年经济增长速度为9%,如果在这9%的经济增长中,有45%的增长是通过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实现的,那么我们把45%称为该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中,某一最终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贡献的百分点。例如某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 %,其中,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使经济增长了4个百分点,我们称这4个百分点为该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经济增长贡献度与经济增长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贡献度=增长速度×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度与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般使用不变价进行计算。
贡献度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是根据最终使用的各需求分项的增长速度和各分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计算,即各需求分项的经济增长贡献度=某一需求分项的增长速度×该分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素分解计算。另一种是通过最终需求的各分项的增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比来计算,即各分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某一分项的增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如用I表示投资形成,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则△I/△Y×100 等于投资形成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
1.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变化特点
表1和封面图分别列出了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各需求分项贡献率和贡献度的变化情况。
表1: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因素的贡献率结构变动情况(%)
年份 经济增长速度 最终消费贡献率
1990 3.83
72.06
1991 9.19
68.90
1992 14.24
64.84
1993 13.49
56.66
1994 12.66
27.20
1995 10.51
37.94
1996 9.61
48.92
1997 8.80
35.88
年份
资本形成贡献率国外需求贡献率
1990
12.01 15.93
1991
25.88
5.22
1992
46.03 -10.87
1993
70.56 -27.22
1994
42.80 30.00
1995
55.39
6.67
1996
37.67 13.41
1997
39.44 24.68
注:该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1和封面图中可以看出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构成变化的几个特点:
(1)在经济的启动和回升阶段,内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中, 1990~1993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有50%以上是靠最终消费需求支撑的。
(2)1992年以来, 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除1996年外,资本形成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最终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1994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 国外需求的贡献率逐渐增大。特别是1994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1997年接近25%,在国内经济调整时期,较好地发挥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1990年~1997年恰好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一个周期,观察这一周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贡献度分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周期变动中,经济的启动和回升阶段,内需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在经济进入收缩调整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缓降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经济增长需求贡献度的特点成因分析
(1)一般来说,在新一轮周期启动之时, 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国内需求的可调控性强于国外需求。国外需求受世界经济景气状态,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政策、外贸外汇政策、关税政策以及其它非贸易因素的影响较大,常常难与我们的意愿相一致。90年代的第一个周期波动情况也显示了内需在经济启动时起到的主要作用。
在国内需求中,1990~1992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资本形成需求,原因之一是当时国家对投资需求采取了抑制的政策。198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但1990年国家仍未放松对投资需求的严格控制,结果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仅为2.4%。由于投资增长缓慢, 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较低,1990年的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至3.8%。 1991年后投资的回升使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
(2)1993年后, 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虽还一直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 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近5%,城镇居民实际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6.4%,但近年来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改革的预期,消费日趋理智,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还是温饱型,即使是在城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在生活方式上,服务消费的面较窄,住房消费由于体制原因绝大部分还未市场化,消费品市场目前尚缺乏一种有共性需求、能够上台阶的热点消费商品。最终消费需求还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度。
(3)1994年以来,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大, 这得益于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4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分别达到了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世界贸易额也明显增加,增长率达到9.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94年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包括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管理体制在内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出口增长率达到31.9%,比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非贸易服务往来基本平衡,对外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1995年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比上年增长22.9%,但非贸易服务往来逆差增长过快,大大影响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96年出口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世界贸易需求量减少的影响,出口增长缓慢,但由于进口速度也相应放慢,加之非贸易服务往来逆差减少,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有所上升。1997年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上升,其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量增长率提高到8.7%,比上年增加了3.8个百分点;二是国内物价涨幅大幅度下降,出口成本大大降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增幅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比同期世界出口价格指数下降3.6 个百分点的幅度大6.4个百分点;此外出口退税步子加快, 外贸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适应性增强。
三、内需与外需的适时调整和合理匹配, 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1998年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变化趋势
(1)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1997 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国际经济机构相继调低了对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值。国外需求增长的减缓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对我国商品出口和外资流入均将产生负面影响, 预测今年我国外贸顺差约为33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0亿美元左右。 如果非贸易服务往来出现近百亿的逆差,那么由于今年贸易顺差的减少,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下降1.5~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非贸易服务往来能够基本平衡,因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可以部分缓解,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2)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与1997年基本持平。 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消费需求。90年代以来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1990~1992年最终消费需求实际年均增长10.11%,1993~1997年年均增长8%。在最终消费需求中,实物消费的主要部分,即消费品零售消费所占比重在60%左右。1990~1992年,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年均增长7.5%,1993~1997年增长10.4%, 消费品零售需求增长速度快于最终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由于实物消费的另一部分—农业居民的自给性消费增长基本稳定,近几年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消费的增速减慢。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0.7%回落到8.2%。 分析城市和农村的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可以看到1993年以来城市的服务消费需求比重在下降(见表2)。 这是因为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要高于实物消费弹性。
表2 城镇与乡村最终消费需求结构(%)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城市消费品消费 56.154.656.258.6
城市服务消费43.945.443.841.4
农村消费品消费 70.65
68.03
65.14
66.14
农村服务消费及自给性消费29.35
31.97
34.86
33.86
1998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下岗职工和隐性失业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多,加上近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幅度的回落,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1998年上半年比1995年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特别是服务消费支出将变得更加慎重。
住宅需求能否成为1998年的经济增长点,颇为社会关注。国家信息中心消费者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有意向在一年内购房的比例仅为12%,农村居民有意向在一年内建房的比例为6%。 在住房体制改革滞后,房租调整尚不到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以及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还有诸多约束的条件下,尽管有一些城市已经对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或正在进行改革,但城镇居民对住宅的庞大的潜在需求还很难在年内化为现实的货币需求。因此,今年将难以达到通过较快地启动城镇住宅消费需求支持最终消费需求增长,进而支持经济增长的预期的目的。
如果1998年我们能够通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品消费,再加上扩大投资规模所带动的消费需求,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需求有可能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维持在3.0个百分点左右。
(3)提高投资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实现1998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1998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计划确定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 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比1997年减少1.5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基本与上年持平,那么,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速度, 需要使投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5个百分点左右,贡献率从39.4%提高到58%, 相应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左右,名义增长15%左右。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上年水平,达到9%,则需要投资实际增长13%左右, 名义增长18%左右。
2.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几点建议
(1)适时调整外需与内需结构, 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 其中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国内需求的贡献率为75%。如果今年国内需求只能达到上年的水平,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上年。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应力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上年或比上年稍高一点的水平。这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内外需结构,保持国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如果一国对外依存度过高,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时,就容易造成本国经济的不景气并受制于人。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受影响较大的亚洲国家外贸依存度都很高(见表3),1997 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35.8%,已接近一些东南亚国家。目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内外需结构进行调整,为尽可能地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扩大出口经营单位的范围等措施来加强国际竞争力,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要制定鼓励进口替代的政策措施,减少一些可进可不进的进口,同时,努力减少非贸易服务往来的逆差,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使国民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
表3:1996年部分亚洲国家的外贸依存度 单位:%
国别出口 进口 国别
出口
进口
马来西亚 81.5 66.0 菲律宾 23.3
36.8
韩国26.9 29.8 印尼
22.0
17.0
泰国30.5 35.8 日本8.86.6
(2)加大投资力度, 需要利用政府投资带动和利用投资政策引导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同时必须坚持投资质量并重的原则。从上一轮经济周期经济启动的过程来看,由于投资启动滞后,致使经济从调整期进入回升期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从1989年的4.1 %, 继续回落到1990年的3.8%。1998年国家已经明确要加大投资力度, 投资重点将放在基础设施、城镇住宅及配套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上。近几年,我国国内储蓄率达到4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增加8000亿元左右,金融机构存贷差额扩大。目前我们完全有条件利用国内资金来扩大投资,增加内需。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出现投资资金不到位,经济增长继续回落的情况。这种担忧是出于目前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较低。今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在1997年零售物价涨幅从上年的6.1%回落到0.8%后,今年1、2月份又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和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和下降0.1个百分点。由于价格水平较低,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会相应下降。1997年国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减少,其它来源投资也增长缓慢。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目前国家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到3%, 国内贷款占20%,利用外资占12%,自筹和其它投资占66%左右。加大投资力度,显然只依靠增加财政投资是不行的,必须利用政府投资带动和利用投资政策引导其它投资主体的投资。在投资项目和贷款的政策方面,一要取消对不同所有制设定的不同标准,应按投标竞争结果和还款能力、信誉确定项目和贷款,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可考虑从财政税收方面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的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用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改;三可调整目前偏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寻找贷款项目;四是适当放宽对基础设施投资者在经营上的收费定价管理。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提高投资主体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资金。
此外,加大投资力度,要坚持质量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和增加楼堂馆所,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防止地方政府出现投资决策的盲目性,避免形成项目建设完工、投产之时,就是项目亏损开始之时的被动局面,使投资增长能够实实在在地支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由于服务消费增长趋缓, 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主要还需依靠消费品消费的增加,开拓农村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从城乡最终消费需求结构看,农村消费品消费占其最终消费需求的比重达65%以上,比城市高出近1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在努力扩大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开拓农村市场。
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需要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农民家庭收入增加主要途径的调查,目前有55.9%的家庭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但农村居民中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或其它副业、乡镇企业等。因此,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通过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有关研究证明,农产品经过加工,其价值一般可达原料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 必须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减少地方政府、特别是乡村一级政府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需要切实把握住农民的消费需求,向农民方便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对消费品的消费除吃、穿以外,主要集中在农机、建材和家电的购置上,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展的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1998年上半年计划购买食品的农村家庭比例达到65%,食品的自给性消费比例降低,衣着方面的支出意向已经与城镇居民非常接近,仅低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而计划购买家用电器的农村居民比例则超过了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从城乡消费者家庭最可能购买的家电产品调查结果看,农村居民购买意向较高的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但从消费的产品档次来看,与城镇居民追求多功能、新样式等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有基本功能的初级需求上。
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也是影响农民消费增长的一个原因,据调查,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家庭购买日用消费品还需到2 公里以外的地方,有50%的农民家庭购买大件需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说明现有商业、 供销社的销售网点布局还不能适应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在发挥基层商业、供销社部门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生产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商业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标签:贡献率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