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浙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截止1995年底,全省已拥有乡镇企业90万个,其中乡(镇)村集体企业7.19万个,从业人员79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8%。1995年, 乡镇企业产值747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700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75%;上交税收184亿元。
浙江乡镇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完成了第一次飞跃。经济总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总的来说,其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一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经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将受到了资源条件、成本价格、消费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为继;而中国复关后,国内市场将很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宏观经济形势,这就迫使它不得不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增长方式,由数量型、速度型转向质量型、效益型、即集约型的经济。这是浙江乡镇企业第二次飞跃应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第二次飞跃是浙江乡镇企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经营机制优势在逐步消失,乡镇企业要在第二次飞跃中,重建经营机制的优势。
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靠的就是经营机制的优势。然而这种经营机制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突出表现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不断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乡镇企业面临着双重的挑战。因此,如不深化改革,任其经营机制继续退化下去,乡镇企业就会出现历史性的衰退。乡镇企业必须要比国有企业改得早、改得快、改得彻底,这样才能保持机制的优势。
(二)低成本的优势在逐步消失,客观上要求乡镇企业在第二次飞跃中,扬长补短,有效地利用资源。
乡镇企业产品能占领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本低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构成低成本的因素是:用地一般没有完全实行有偿使用;劳动力工资较低;原材料中有些是大工业的边角废料、再生原料。然而现在这些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新批土地要有偿使用。劳动力的工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涨价。乡镇企业成本日益上升,相对效益下降。
成本上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资源的短缺。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企业所需的原材料要大量从外省运进。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已从过剩变为不足。事实证明,浙江乡镇企业再依靠大量占有资源的增长方式,已无法继续下去。通过第二次飞跃,转变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之长,补资源不足之短,才是符合省情的有效发展战略。
(三)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营销优势在逐步消失,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乡镇企业在第二次飞跃中用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以适应消费需求格局的变化。
长期以来,浙江省不少乡镇企业大量生产中、低档,特别是以低档为主的产品。这些产品档次不高, 但价格低廉, 只有国营商店价格的1/2—1/3,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人们消费水平不高,这种低质价廉的商品很受消费者欢迎。而现在,由于产品成本普遍上升,价格无法压得很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低质低价的产品已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必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才能重新占领市场。
二、浙江乡镇企业已基本具备了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浙江乡镇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为第二次飞跃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完成了“三个准备”,即资金准备、人才准备和市场准备。
一是资金准备。到去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仅固定资产原值就已有近千亿元。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如温州地区每年银行差已达40亿—50亿元。杭嘉湖宁绍等地区,相当多的乡镇企业已能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一些大型企业,例如万向集团、横店集团、金轮集团,已具备了资本经营的能力。
二是人才准备。在乡镇企业产供销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了三个层次的人才。首先是出现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其次是出现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各类技术人才,第三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人才准备是第二次飞跃最重要的条件。
三是市场准备。首先,全省建立4000多个市场,不少市场规模大,辐射面广,浙江乡镇企业的产品就是通过这些市场销售出去。其次全省有上百万的农民购销员队伍,他们走南闯北,织成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因此,浙江日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为乡镇企业实施第二次飞跃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乡镇企业实施第二次飞跃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是实施第二次飞跃的前提。
第二次飞跃的核心问题是要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依赖于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
深化改革的方针是:将全省乡镇企业按规模和效益排队,分类实施抓大、活中、放小。“抓大”:将规模大、效益好、产业前景诱人的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企业集团,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组建股份制公司。“活中”:将有一定规模、效益比较好、产品有前途,而现在机制在退化的乡(镇)、村集体企业,改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浙江省近两年,乡村集体企业改建成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已达一万家左右。“放小”:即将“小微亏”企业实行租赁、拍卖,以盘活存量资产。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今后要将动产和不动产分开,实行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加强管理是针对乡镇企业粗放式的管理而言的,要适应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方式也要转变。并在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大中型企业要推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既要重视硬件管理(规章制度),更要重视软件管理,即要研究人的心理,重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的沟通,选择正确的激励措施,把个人积极性调动和群体的和谐统一起来。
(二)科技进步是第二次飞跃的强大推动力。
浙江省乡镇企业产品以中、低档较多,科技含量不高。在第二次飞跃中,首先要普遍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淘汰低档的、没有前途的产品。由中、低档为主转为以高、中档为主。在普遍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施名牌战略。实施名牌战略,靠的是科技进步。乡镇企业战线上的全体职工,特别是企业家,要有强烈的科技意识。要有长远眼光,舍得花本钱,注重科技投入。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机制,探索科技联合、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三)规模经营是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条件。
浙江乡镇企业布点分散,规模过小。提高企业规模,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是浙江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的必备的条件。
企业规模有单体规模和群体规模之分。扩大单体规模的途径主要是企业兼并。根据浙江的省情和乡镇企业的现状,浙江要在扩大单体规模上的基础上扩大群体规模途径有三条:其一,集团化。积极组建省市两级企业集团。其二,区域化。即按社会化分工的原则,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在一个小区域(乡、镇、村)内,形成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其三,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根据浙江个体、私营企业点多量大的特点,将配件的生产分散到千家万户再去生产,将最终产品由一、二个集体的总厂去组装。这样,总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的产量却很大。
(四)提高外向度,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第二次飞跃的先导。
实现第二次飞跃要求市场要进一步拓展,要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有更多的外商特别是大财团到乡镇企业合资合作,提高合资合作的成功率,提高大项目的比重。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去国外办厂、建公司,积极开发外销产品。
(五)提高人的素质是第二次飞跃的根本保证。
乡镇企业在前一阶段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可以从人的素质上找到根源。乡镇企业的职工(包括一部分企业家),是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农民身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小生产意识。例如,他们缺乏远大目光,看不到长远利益,生产、经营都有短期行为,致命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一些暴发户赚了钱以后,花天酒地,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飞跃要靠人去开拓,去操作。人的素质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决定第二次飞跃的兴衰成败。为此,要教育乡镇企业战线的广大的职工和企业家,要与小生产意识作彻底的决裂,树立远大的目标,增强事业心。在此基础上,重点要提高企业家的素质,造就一批跨时代、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要大量补充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其他知识青年,特别是懂得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国际金融及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这样,才能完成乡镇企业第二次飞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