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症论文_陈韶庆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症论文_陈韶庆

(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笔者在工作期间发现临床医务工作者多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糖尿病,从而在控制高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比以往单用中医或西医有明显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合并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093-02

1.糖尿病的命名

《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暴饮暴食、体弱无力、四肢困乏以及身形消瘦等,或者尿有甜味。糖尿病[1](Diabetes mellitus,DM)在现代医学上普遍认为是一种血浆葡萄糖水平普遍升高的内分泌代谢类疾疾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主要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显著升高所导致的新陈代谢相对紊乱。

2.糖尿病的诊断

2.1 中医辨证论诊断治疗标准

严格参照在201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相关标准:凡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且有甜,形体逐渐消瘦等证候者即可确诊为消渴病。中医辨证论诊断治疗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英主编的《中医内科学》[3]消渴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

2.2 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标准

参照2003年WHO糖尿病标准。DM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和/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或随机≥11.1mmol。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指正常葡萄糖耐量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3.糖尿病合并症的治疗

3.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原样分子的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在胰岛素的抵抗状态下,胰岛素能够有效的刺激血管内壁出现增生和肥厚的情况,并渐渐促使血管腔越发的狭窄,还会进一步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造成高血压。该病在中医上的病机特点基本上表现为本虚标实,所谓的本虚主要是阴虚的同时,兼气、阳两虚,而所谓的标实则主要是指风阳上亢,痰瘀内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临床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例治则多以养阴为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再结合西医药,不仅能够明显改善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并且对于人体内环境的有效调节和胰岛β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还可调节人体内环境,保护胰岛β细胞。笔者工作期间有幸接触120例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多见,现举一典型病例供参考:某男,65岁,头痛,眩晕,偶有失眠,舌红苔黄,脉弦。方药:生地黄15g,玄参12g,西洋参12g,枸杞子15g,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10g,黄芩10g,川牛膝12g,杜仲10g,益母草10g,夜交藤12g,朱茯神10g。方中生地黄、玄参、西洋参、枸杞子养阴为主,天麻、钩藤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名目,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肝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炎内扰,用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样,伴麻木、针刺或不同性质的肢体疼痛感。肌电图示神经传导的速度也会有所减慢,在此基础上将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排除掉。笔者认为本病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瘀血内阻,脉络闭塞,以至肢端脉络失养,不通不荣则麻,则痛。在工作期间收集该类患者工42例:其中18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60.1±8.2)岁;糖尿病1.6~16年,平均7.3年;周围神经病变10个月~11年,平均4.6年。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膝腱、跟腱反射明显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3.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的改变极易造成视网膜微血管出现异常,并且血流动力学也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本病往往会造成玻璃体出现出血的症状、黄斑水肿,进而诱发青光眼、视网膜出现剥离的现象,严重影响视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临床多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治法。笔者在医院观察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1例,应用激光配合中药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止血治疗3个月,结果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明显改善。

3.4 糖尿病足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糖尿病的血糖水平一直都很高,在结合血红蛋白之后便极易转化成为糖基化血红蛋白,其携氧能力较之前有所下降,并且降低了红细胞变形的能力,进而极易导致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会出现障碍,再加上神经病变的影响,糖尿病足的极易出现。然而,中医学普遍认为,糖尿病足是因消渴日久,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虚,气为血帅,气虚血行无力而致血瘀;或因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致阴阳俱虚,血宜温则通,阳虚不能温行血脉而致血瘀。王东旭等临床多辨证为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或痰浊瘀血阻滞,治则以益气活血通脉为主。叙述一典型病例:某男,58岁,下肢麻木疼痛,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红细胞压积50.3%,纤维蛋白3.2g/L,舌黯有瘀斑,脉弦细。法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当归100g,川芎75g,地龙75g,蜈蚣10条,黄芪100g,葛根100g,桂枝30g,天花粉150g,麦冬75g,赤芍125g,桃仁50g,红花50g,神曲50g,水蛭45g。制丸450g,每次5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效果令患者满意,临床疗效甚佳。

3.5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之一,对DN微血管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的有效控制和防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N发生、发展有效控制的主要途径。笔者认同徐灿坤的理论,认为本病以多虚多瘀,阴虚内热,阳虚寒凝为本。浊毒是贯穿DM病变之始终的启变要素。运用化湿解毒法,意在标本同治,阴阳并调。本人临床上运用化湿解毒中药配合尿激酶治疗DN白蛋白尿150例,疗效显著,尿蛋白降低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现举一典型病例如下:某男,56岁,血压120/90mmHg,双下肢间断浮肿3年,Cr92umol/L、BUN11.92mmol/L、白蛋白27.23g/L、总蛋白55.23g/L、甘油三脂3.09mmol/L、血钾3.23mmol/L、尿糖+++,空腹血糖4.54 mmol/L,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无腰酸,夜尿2次,大便日行1次,纳寐可,舌红苔白,脉细。采用口服化湿解毒中药配合尿激酶治疗。方药:紫苏梗15g,藿香15g,蜈蚣1条,苍术15g,玄参12g,葛根12g,丹参24g,黄芪20g,生地黄12g,冬虫夏草2g,山楂15g,决明子15g,水红花子15g,蛇蜕9g。取上药7剂,加水适量,凉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后,文火再煮30分钟,2次取汁600ml,每次300ml,每日2次,早晚温服。在服药的同时,用生理盐水100ml加入尿激酶2万u(血压较高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静脉缓慢滴注,每日1次。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药1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4.结语

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多种辩证方法,灵活的运用各种处方,注重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有机的将辩证和辨病整合到一起。同时,治疗方法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病情的复杂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也刚好体现在这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具体的临床工作过程中,能够引起对临床实践资料的高度重视,通过详细的整理、总结以及分析,将其内部的规律探索出来,并通过不断的拓展思路,促进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M].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215.

[3]周仲英,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27.

论文作者:陈韶庆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症论文_陈韶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