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占南与卓思图文化_成吉思汗论文

尹湛纳希与卓索图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文论文,尹湛纳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尹湛纳希与卓索图文化的关系研究是尹湛纳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理解和评价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的最可靠途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供更多学者参考研究。

一、卓索图文化圈及其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时代造英雄,环境育人才。卓索图文化哺育是尹湛纳希成长的摇篮,在他作品中也得到多方面的表现。

卓索图文化是指清代内蒙古卓索图盟及盛京所辖养息牧场的区域文化。卓索文化区东以柳条边同满族发源地盛京界壤,南连承德府辖地靠近长城,西接木兰围场,北同内蒙古昭乌达盟、席热吐库伦旗、哲里木盟毗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大约从十六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形成了以蒙古民族为主旋律的卓索图文化。

尹湛纳希生长于这一地区,他的《红云泪》、《一层楼》等长篇小说都是以自己家族及本地区为题材写的。尤其在《一层楼》中多次提到卓索图山水及上述地理位置。

卓索图文化总体上有以下四种特点,并在尹湛纳希作品中得到详细描写。

1.蒙、汉、满族的相互来往特征。卓索图地区元代归大宁路,隶辽阳行省。明初建大宁指挥使司,后归三卫管辖,被乌梁汉部占领。而乌梁汉部元代就同周围民族杂居。清初该地居住的汉人不多。清中叶,尤其在乾隆年间内地迁来许多汉民。随着汉民的增多,于乾隆二年(1738)成立了塔子沟厅,后又相继成立了朝阳等县。卓索图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遭灾流民。苏鲁克民间故事《敖套海传说》、《青沟南湾传说》[1]中的南蛮阴阳先生等恰恰反映了这一民族杂居过程。

尹(简称)《一层楼》、《泣红亭》取材于塞外生活,而未说明哪些民族。不过作品中金、祁、乌、白等主要姓氏都是卓索力地区最常见的蒙古姓氏,作品中多次出现“义日格得”,也是蒙古人对汉人的通称。贲侯赴凤鸣州维持珍珠寺法会是受理藩院指令行事,所以是蒙古族佛事活动无疑了。防范对象则是成立关帝社的“汉人”。这些都点明了蒙汉杂居特点。

早在元代,乌梁汉部就同女真来往,明代乌梁汉三卫属下有许多女真人杂居,经济、文化及婚姻关系甚密[2]。后来满族兴起入关定鼎,卓索图蒙古冲锋在前;清皇室避暑打猎,盛京祭祖,塞外视察等等,他们更是效尽了犬马之劳。卓索图民间传说《四十八旗王爷的来历》讲,努尔哈赤如何从明军逃出途中被四十八位蒙族采草药汉子救命,后来举努尔哈赤为皇帝,他们各自作了旗王爷[3],康熙皇帝打猎迷路遇险得救而兴建瑞应寺[4]及苏鲁克民歌中“乌黑色的牛群阿哈咴,汗王圣主为我们所赐;头上带的铜顶带哟,是由皇主所恩赏,阿咴[5]的唱词也反映了这种关系。

2.农牧结合特征。卓索图地区历史悠久,几千年前这里就有农业。喀喇沁部与土默特部来这里以前就接触过农业。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更适合于农业生产,至康熙年间,大凌河畔昔日战场已是“壁垒寻来余气色,田畴耕处拾刀枪”了[6]。尤其到了乾末嘉初,“自变穹庐俗,居然安乐窝……野牧牛羊少,山村稼穑多”了[7]。卓索图民间故事中有关开荒种地[8]、种植果树[9]等母题都反映了这一重大变化。《一层楼》中的忠信府过着收地租,住瓦房吃农产品的生活,其周围都是农村。不过《泣红亭》十四回散诗说,“旨酒令人醉,花落掸我衣,送客向东牧,黄雀倦游归”,这里除了农田之外有大片牧场。贲府还有“马圈”、“牧牛人”。作品主要人物出入或骑马,或坐马车。《泣红亭》第一回德清说,朱商人所居吴亭,“不像咱们家乡,不用马牛骆驼羊,都是注重实物”,清楚地点出了这种差别。

事实上从朝阳地名,如北票下府附近的“下骟马圈”、“上骟马圈”,喀左旗“波勒车尔”乡,建平县“骟马圈”、“骆驼沟”等放牧场地看,起初牧业占一定比重,后来逐渐消弱,被农业代替了。

3.多种宗教的并存特征。卓索图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古塔。蒙古人入居之后,清初就始建佛庙。之后儒学、道教复活,伊斯兰教、基督教也相继进入。此外本地还有许多关帝庙、岳王庙、药王庙、娘娘庙、财神庙、雷公庙、汤神庙等。

尹家族重儒学但也信佛教,旺钦巴拉以“通晓三教”[10]闻名。他们家记中记有诵经拜佛、供奉查干鄂布根[11]、祭祀关帝和凌河龙王等宗教迷信活动。《一层楼》提到家乡的惠宁寺、关帝庙,第二十七回琴默为婢女们争吵讲了一则一堂供奉三教之尊的故事。尹在《青史演义》中说:“愚辈不曾精通任何教派,然内心也不恳强否任何教派。何也,佛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之本,儒教却以世代子孙满堂立功积德为宗旨,乍看起来二者如此不同,然而均终于一个善字。因此,就眼前的黄、黑二教及其它如道教、耶苏教、洋主教、墨翟学说、天主教等,你若与精通这些学说的人交谈就知道这些学说也都使信民行善而绝无屠杀无辜,暗害亲戚之意”。

4.多种文化的并融特征。《一层楼》中卓索图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描绘:蒙族的农牧结合的定居生活,粮食瓜果及奶食品等饮食习俗;愿意亲上加亲,送九九聘礼,为定婚婿送剑刀火镰礼物,给新郎新娘品尝鲜奶,新郎带弓箭迎亲等婚姻习俗;崇尚白颜色敬献哈达,涂沫仪式,米斗中点香拜天[12]等信仰习俗,综合起来看都是蒙古文化的写照。

卓索图地区与满族故地毗邻,与清皇室来往又很密切,深受满族影响。旺钦巴拉是旗协理又是作家诗人,他收藏包括满文在内的几种语众多书籍,很可能是精通满语的学者。尹在《一层楼》中引用过满文《万年历》,写《青史演义》参考过汉蒙满藏四种文史料,并在十四回指出过《资治通鉴纲目》一书的满译谬误。

汉族文化对卓索图文化的影响从经济生活到思想意识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蒙古族传统的建筑以中央为中心[13]。《一层楼》中贲府家院却具有半宫殿半住宅性质。据书中描绘,是仿效了汉族达官贵人遵循的“前堂后室”,“宫殿与园林相结合”的格局的。[14]《一层楼》第二十六回有关茶论,显然受《镜花缘》影响,意在显示“四美”的“渊博知识”。而作品中几桩婚事均未“下茶”定亲,表明这是汉族或满族习俗。作品中苏节督说,“自古嫁女娶媳,多是自家商定,至后世方有行媒之习”。行媒习俗也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一层楼》中出现唱戏、弹词。尹家记中也有演皮影,扭秧歌的记载。清廷很早以来禁止蒙古人看戏。道光八年(1878)皇帝下旨处罚喀喇沁扎萨克和兴格家中唱戏、土默特协理巴彦巴吐内地请戏班唱戏[15]。清朝虽怕蒙古人学汉俗而失去“古朴”本色,但是到尹时代已是不可阻挡的了。

《青史演义》还提到萨蛮,本世纪上半叶卓索图地区仍有些蒙古萨蛮存在。《红云泪》中说的敖包就是萨蛮文化的产物。而卓索图的多种文化大抵都在相互影响和渗透,浑为一体了。

二、满蒙联姻与台吉、塔布囊交换婚

满族初兴时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与蒙古部落联姻,入关定鼎之后依然保持了这种关系。这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效益。当时清朝皇帝及皇室亲王、郡王之女每年都向蒙古东三盟十三旗王公子弟中选额附。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在十三旗之内。因而为清廷入选额附者固然居多。尹故乡土默特右旗不在十三旗之内,不过与清朝结亲者也大有人在。尹家谱就记有和硕额附那顺特古斯等三人,旺钦巴拉是“成吉思汗二十六代之子,系庄静公主之孙[16],”《青史演义》二十九回也记下了他家同清皇室程郡王的亲密交往。《蒙古真婚礼祝词》说“皇家、诺颜联姻亲,台吉、塔布囊相当婚”,尹曾多次炫耀当今皇上也与我们台吉、塔布囊的结亲。《红云泪》中的满王博海是“皇亲国舅”。满王的伊夫人是皇上的叔伯姐,其女玉鸾为皇太子东宫贵妃。《一层楼》中苏节督的“夫人亦为亲王郡主”。[17]

土默特右旗诺颜是成吉思汗之子托雷传下来的嫡系台吉。喀喇沁三旗与土默特左旗诺颜乃哲拉蔑之后乌梁汗塔布囊。而台吉与塔布囊的交换婚是卓索图社会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婚姻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将“特木伦高娃女儿嫁给巴吐作妻子……其子孙乃当今喀喇沁塔布囊们也”[18]。萧大亨说,蒙古“酋长之婿名傥不浪,女名娅不害,此两家者,世为婚姻”。

台吉塔布囊姻亲全貌,如今已很知晓,仅举史书记载的十五世纪以来的台吉塔布囊婚姻就有近十桩之多。旺钦巴拉原夫人松吉拉穆为东土默特王索德纳木巴拉珠尔之女,续娶的满珠什卡为喀喇沁右旗图巴塔布囊之女;尹原夫人是喀喇沁右旗舍布格道尔吉郡王之女。因此,尹说自己家至我父辈“无与平民结亲”。

尹作品中多处出现这种交换婚。《红云泪》中博西地区博满王之母孟君夫人是以台吉世家为原型塑造的侯大府金山君的姑妈。金山之妻乌夫人为乌梁汉氏。金山之子如玉之未婚妻是满王的女儿。《一层楼》中贲侯之妾乌姨娘、璞玉之妻苏吉均为乌梁汉氏。贲侯的妹夫孟衮是西河人,也是暗指希伯河乌梁汉。

尹写《青史演义》时多次声明以无私之心写出一部“正史”,然而作品中卓索图地区的台吉、塔布囊的交换婚,甥舅之偏袒已暴露无遗。

历史上哲拉蔑是成吉思汗“四狗”之一,为蒙古帝国的兴建立下了巨大功劳。《蒙古秘史》记有成吉思汗声明:“者勒蔑之功多也;犯九罪其勿刑之”,并委以千户长。但书中未见其它分封。哲拉蔑后裔所统乌梁汉三卫自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直至归顺清廷,均占领一方,周旋于明朝与北元之间,时战时和。因而清代蒙文史书对哲拉蔑褒贬不一,或写成“万户长”[19],或“盗贼之首”[20],或同成吉思汗之妻孛儿特有不拘之举等等。

尹在《青史演义》中把哲拉蔑写的格外突出,在回批中作了反复颂扬。他笔下的哲拉蔑是“才貌双全”、“通晓九国语言、六种文字”、能在千难万险当中冲锋陷阵的勇士。他的智慧仅次于成吉思汗和木华黎,当军政要略均由成吉思汗同木华黎以暗号相商时,众人一概不懂,唯独他略知一、二。哲拉蔑的功劳与忠义“与天共存,与日月同辉”。“恰如北狄国君太祖为太阳,郡王木华黎为阳光,而大臣哲拉蔑成了影子,三者缺不可分”。

十七、十八世纪不少蒙文史书记有上天“赐给”成吉思汗“甘霖”的事。许多史书均写天赐“甘霖”时其四位弟弟忌妒,成吉思汗分给之后那圣水只进他们嘴边,不入肚里。而尹笔下,成吉思汗自己喝完主动分给众亲友,又斟一杯祝福祷告之后赐于哈萨尔和哲拉蔑,二人喝了方知其味香无比。如今哲拉蔑子孙与成吉思汗子孙同具领地也概授益于这上天之甘霖尔。

三、“君”“臣”之争与“主”“次”之辩

尹屡屡强调自己是成吉汗二十八代嫡系子孙,表现出极强的台吉意识。而其台吉意识首先与主人意识相联。清代卓索图地区主人是谁?满族统治着全中国,乌梁汉家族率先入居并在盟旗制度下统辖这一地区。而历史上台吉家族也确实做过他们的“主人”。尹家乡惠宁寺传说该地区要出真龙天子使清朝皇帝吓得魂飞魄散,便是台吉意识与“主人”之争的真实表露。

尹对清朝实行盟旗制大为不满,对清朝许多政策作了猛烈抨击。请看拙文《尹湛纳希反清思想评述》[21]。

早在明代,乌梁汉部同北元就有过一些较量。由于清廷特殊宠爱哈萨尔后裔及乌梁汉塔布囊,有清一代他们的势力地位诸方面均与嫡系台吉无二。因而这时哲拉蔑子孙四旗塔布囊当中也竟有不服成吉思汗而说“争斗话语者”[22]了。

《红云泪》中塔布囊之女紫对台吉出身的如玉说,你们是“礼乐门第,根系重于我辈”。《青史演义》中赞扬成吉思汗的“汗贵族世家”,而嘲笑清皇帝的平民身世;《泣红亭》用清朝大臣桂芬说贲璞玉“您是名门贵族,愚辈乃随时节令的草芥”。作者感叹“原为一国之君者无甘当他人奴隶者也”。

众所周知,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十五世纪中叶,哈萨尔后裔所辖科尔沁已成为蒙古诸部中最强盛的部落之一。由于科尔沁部首先臣服后金并充当马前卒,清朝所给恩惠也优于蒙古诸部。成吉思汗在世时与哈萨尔就有一些矛盾。十五世纪科尔沁的乌恩宝力道王在蒙古汗廷危机中曾产生过娶满都海夫人而入主汗廷之念。科尔沁部与蒙古大汗的这种离心力成为他们在满蒙斗争中公然倒向满族一边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到清末科尔沁台吉们竟然将成吉思汗时期许多事情遗忘了。《青史演义》只字不提成吉思汗与哈萨尔的矛盾,一再提成吉思汗对哈萨尔的恩惠,怒斥“如今哈萨尔汗子孙都一概不知,并大放不服成吉思汗子孙的言论。[23]”作者指明了“成吉思汗是白梵天子”,“哈萨尔是天之旁系孛端其尔子孙”的主次辈分。

四、蒙汉关系中的文化竞争意识

蒙古人大约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同汉族与中原地区广为联系,经过元、明、清大体形成了四种文化区域:很少受汉文化影响的广大游牧区;以蒙古文化为主的半牧半农区;汉文化影响颇大兼有少量牧业的农区;完全被融化的农业区。卓索图属于第三种,仅从语言看,起初以蒙语为主兼用汉语,后来逐渐以汉语为主了。

尹一家较早接受了汉文化影响。尹受家庭与文化环境影响,具有强烈的汉文化竞争意识:

1.显示汉文史知识心理。卓索图民歌、好来宝中经常运用汉族典故,如民歌《刚来玛》中将刚来玛的貌美比作殷纣王的苏妲己和吴王西施,刚来玛与拉布东占巴的爱情比作隋唐罗成与庄锦丁的恋情等等,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尹在作品中,也尽力显示自己的学问。如《一层楼》第八回史登云《孟子》问答,第十回璞玉随父到凤鸣州看天牧舞期间评论诗画,第二十回教育斋二玉相罄释“贲”字涵义,第二十九回才女德清“训弟之过”以及《泣红亭》第十九回璞玉、琴默等人的“赛珍宝”,《红云泪》中的如玉解释“三国王”三个字,都是表现作者知识才华的妙处。

2.以诗词歌赋竞争心理。汉族传统文化对吟诗填词非常重视,甚至作为“才子”的标准和科举的内容。尹完全赞同并自认为就是这样的“才子”。《一层楼》中的主要人物都善于吟诗作赋,善于猜谜语,行酒令。主人公贲璞玉具有广泛的汉文化知识,且是个出口成章的诗人。他随父谒见苏节督,一挥而就写出“白云诗”,博得苏节督“其言甚远,且是词顺意全”的高度赞扬。第四回“赏对联贲侯嘉甥女”,第九回璞玉、德清等“咏花池乐中寻乐趣”,第十四回绿波堂众贤聚会吟中秋月,第十八回吃腊八粥众姊妹风雪联句,第十九、二十回司田人写八赋田园诗,第二十八回赛咏菊花诗及《泣红亭》十九回中秋赏月等均为较大的吟诗活动。作者将璞玉的诗赋才华写得内则使一名“宝姓公子”[24]暗然失色,外则使苏杭地区傲气才子施凌云折服,表现了极强的竞争意识。

3.治国安邦参政欲望。处于清末激烈的阶级与民族矛盾中的尹具有强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尹在《青史演义》中塑造成吉思汗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平天下功绩,而在《一层楼》贲侯身上则突出了他的治理韬略。

贲侯是世袭的千户侯,书中两次参与政务:一次是第十回赴凤鸣州为珍珠寺法会安全“镇守甚严”;另一次是出任苏杭海防盐运使,皇帝为他尽责而悦,“晋阶为辅国公”。他呈上策中所说的为官者恩威适中,敷仁以治教化,兴义而促善行,惩贪官,铲污吏,节俭用度,爱抚黎民,传忠信诸点都是几千年封建政治的总结,也是孔孟之道的精华。

4.对科举的向往与愤恨。卓索图蒙古族新春对联中有“桂花虽有根唯在孝悌门户生长,黄金即是财只是为勤勉人家汇集”[25]。“折桂”是经过了考场之意。[26]经过了考场,就要作官。卓索图民间故事中亦有许多人考中举的母题。

尹本人有过科举欲望,可是清廷禁止塞外蒙古人入考,使他愤愤不平。请看拙文《满清对蒙实行的科举制度与尹湛纳希笔下的智者贤者》[27]。为此尹编造出一个成吉思汗蒙古国不分民族不分贵贱的科举考试,也塑造出很多被清朝拒之考场门外的塞北贤能。《红云泪》中的如玉才智超群,人们以为他“来日赶考必中状元”[28],而他“只怕寻不到那样君主矣”[29]。《一层楼》中贲璞玉更具入考才华。他经“厉父施威”,“严师释经文”,达到“四书”“五经”之意对答如流的程度;他平时与众姊妹吟诗作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难怪浙江总试官感叹:“可惜生在世袭之家而无进第之路,不然不失一案首也”。[30]

五、力渡时艰及适度经营生计意识

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已进入十分贫穷落后窘境。卓索图地区也同全国一样在困苦中挣扎。

古代蒙古人“为名高不为厚利也”。[31]蒙古人还“自幼至长,惟力是恃,自上至下,惟力是爱”而“不竞富贵,不戚贫贱”[32]。普兰·卡尔宾说蒙古人在征战中往往满足于非常简单的饮食。蒙古人信仰佛教之后,更是为来世奔波了。

可是农耕定居生活比起游牧更能积累财富并更能代代相传。因而农区蒙古族的积累财物意识和血缘意识大大加强。蒙古传统游牧生活格外重视畜类。《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鞑靼所积货财,初无所用,至以银为马槽,金为酒瓮,大者重数千两。俗鄙累无君臣之别”,[33]蒙古族“不贵异物”,“又最好犬马,犬马之良者,爱之甚于爱人”。[34]

卓索图蒙古族随着定居务农以及手工业的发达,在财物与畜类之间更注重前者了。尹一家有很多资产,几百亩地,还有煤矿。卓索图及东蒙地区地下挖出金银财宝型、开山找宝型、龙女型故事中不仅有积聚财宝欲望,还有最初的工业开发愿望。《泣红亭》中“赛宝”情节集中反映了这种积聚财宝意识。

蒙古族传统思想是轻视经商的。徐霆说:“鞑人只是撒花,无一人理会得贾贩”。马可波罗也记述十三世纪蒙古可汗及臣僚对欧洲商人的贵重回礼,毫无经商盈利之意。卓索图地区是蒙古地区中商业较发达地区之一,其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杂货郎[35],及同内地做马匹生意情节。卓索图民歌《姜玉石》虽与科尔沁民歌《张玉喜》同源,但其中经商思想却大大淡薄,同沈阳、锦州、广州等地通商无阻。

尹作品中卓索图商业得到广泛反映,甚至还出现与外国通商的“洋商人”。他即注重贵族根系而轻商富户。嗤笑与“洋商人”攀亲,重义轻利等,又痛恨自己家庭时运多乖,生意赔本,已同传统思想有了一定差别。作品中卢梅逃婚出走途中病困,恰被经商户得救认“义子”,也都反映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与混乱。

经营生计是尹经济思想的核心。他笔下成吉思汗极贤明又仁德,给穷苦人以衣食,可与人民同甘共苦。贲侯对属下极宽仁,对独生子的最大希望是读书明理,经营生计。他强迫璞玉旁听商议家务,下荒庄收田租,使他理解到“豪家一席宴,穷户半年粮”。

作者上述思想还触及皇朝大臣,《泣红亭》中刑部尚书宋介忱对贲侯赠言:对民要“宽小过,总大纲”,意在制造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贲璞玉好友吏部员外郎桂芬书房墙壁上也挂有“管中鲍叔牙分金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的对联,其功利意图是明显的。

六、向往文明与崇尚玉石

卓索图地区作为东蒙文化的前哨及传播中心,具有独特的崇尚清秀幽雅的审美趋向,并在尹作品中得到较充分反映。

十三世纪蒙古还处于较落后境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眼界大开,更有机会向世界众多民族学习了。蒙古王朝先后用畏吾尔蒙文、八思巴蒙文,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积极向前。但是,北元时期,蒙古地区长期混战,经济单一,外交闭塞,文化发展趋于缓慢。黄教的传人,对蒙古文化产生过某些积极作用。但束缚了蒙古人的手脚,起了“鸦片”作用。

近代人罗布桑却丹说:“蒙古人原来不重视学习文字,但特别注意习武。…到了清朝…更加不注意学习文化了”。[36]清代卓索图地区较早出现了私塾和近代官学。因而有“三个蒙古人中必有一名歌手,三个喀喇沁人必有一名先生”的说法。该地区也出现过众多文人学者。从喀喇沁“出门交天下贤明,入居读圣贤经文”[37]的春联中可略知当时文化气势与规模。

作为近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尹极向往文明教化。

1.羡慕城市与关内文化。他赞美京城皇宫“函白玉柱,金龙宝殿”,[38]那里的“居民眉清目秀,衣冠齐楚,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9]。他对苏杭清秀山水更是赞不绝口。他厌烦“乡僻鲁夫”、“村夫陋语”。他将塞北与内地作了比较,极力否定了塞北的愚昧与落后。《蒙古真佛寺赞词》说:“让古代粗陋蒙古,以言词讽吟歌唱”。恰恰是“卓索图盟蒙古人简直如同居住中原地区”的心理写照。

2.注重文字文化。尹笔下的成吉思汗、窝阔台汗都很重视文化教育。《一层楼》中贲府是“数世积善之家,礼乐诗书名门”,有私塾,从内地聘请汉族先生任教。重用有学识才华的文人墨客。相反金夫人之弟将女儿琴默许配给相貌丑陋的宋涛为妻。乃“毕竟没有读过书才出了这般纰缪”[40]。齐璞玉虽是富户少爷,但没有用心读书写诗,常苛待下人,性情举止总有些鄙俗。淑女德清劝弟过所列举的“榜样”人物也都或儒学精通者,或文人学者。

3.崇尚玉石的审美追求。尹生活年代卓索图蒙古的价值观与审美趋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古代蒙古最珍视金子。《蒙古秘史》提到金圈子、金帐子等许多金器。当时最珍视的物品中还有银器,貂皮大衣等。萧大亨说,直到十七世纪初,蒙古人“翡翠明档…彼不知尚也”。[41]

汉族很早就崇尚玉石。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爱好玉石“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到了清代,崇尚玉石习俗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尹作品中玉石崇尚随处可见,仅就他现实题材作品的主要人名,如《一层楼》中璞玉、贲玺,《红云泪》中如玉,《月鹃》中乌玉等大都与玉石有关,这些都是作者深为喜爱的人物,是真、善、美的化身,表现出作者对玉石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爱玉石的清洁,厌恶肮脏与污垢。“玉乃取其洁”[42]。《一层楼》中白老寡的农家院,皮廉的守备衙门;《泣红亭》中张郎“嘴里葱、蒜、酒、烟混杂的气味”,《红云泪》中王更身上的泥巴和雪花,均为肮脏不堪,予以否定。

颂扬玉石的精美,嘲笑无文化的粗俗。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均过着温文尔雅的生活,而无文化的人如琴默的未婚夫宋衙内的书房就“肮脏鄙俗不堪”,此人且“迈一步放一个屁”;贲府厨房黑张也使“荷花池中青蛙长鸣”;那乡下人白老寡更有说不完的粗俗故事。

欣赏玉石的秀丽,厌恶人间丑陋。尹笔下的主要正面人物有文化教养,各个相貌出众。作者厌恶的宋衙内却是“身材极矮、驼背、跛足、招风大耳、兔唇豁嘴、行走不便。”

称赞玉石的明亮,痛恨混浊与无用。作者形容当时蒙古王公因为没读书,没习武,“看外表有神仙般的光耀,品其味道则如同鬼怪臭气薰天”。而他笔下的正面人物恰似“贲”字“内明而外有序”,又中“璞”字,“里玉外石”,贲璞玉、如玉等都是外表清秀,学问渊博,出口成章的才子,都不是假宝玉(贾宝玉),是可雕之器,待由“苍天”认识,录用。

欣赏玉石的珍贵,怠慢卑贱与轻浮。在作者看来,世家高贵,平民则卑贱;有文化学问的高贵,无文化教养的下贱;为官的高贵,商贾则下贱。其中还包括重义轻利,重学识轻女色等等。在婚姻问题上则重仁义,名份,追求高雅的爱情,反对庸俗的感情泄露。

注释:

[1][5] 《苏鲁克民间故事》、《苏鲁克民歌》手稿,本人所存。

[2] 周竟红《论明代兀良哈三卫与东西蒙古、女真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4

[3]《敖木伦河珍珠》(蒙文),第一集14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6

[4][35] 《阜新民间故事》,阜新市民间文艺研究学会等四单位编,《瑞应寺的传说》;《小百灵》

[6] 《八旗通志》初集卷七十一,艺文志七:《圣祖仁皇帝御制诗一所过松山杏山大凌河皆皇祖用武之地有述》

[7] [清]和瑛:《易简斋诗钞》,《喀喇沁扎萨克玛哈巴拉公宅晚餐》

[8][9]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朝阳资料本》,《柳城的传说》,《银洞子》

[10] 《尹湛纳希原文集》第九册;

[11] 查干鄂布根是蒙古族传统的神灵,类似汉族土地神。

[12] 《一层楼》,尹湛纳希著,甲乙木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四回,引文与译文偶而有所出入。[17] 第三十回;[24] 第二十七回;[42] 第三十一回。

[13] L·K米涅尔特:《蒙古古代巨型建筑遗存》,《蒙古学信息》1993.2期

[14] 《中国文化概览》,张秀平、王乃庄编,东方出版社1980年版49—53页

[15] 《清实录》卷134,10—11页

[16] 额尔敦陶克陶:《旺钦巴拉的功绩》,内蒙古日报(蒙文版)1982.3.6

[18] 《水晶鉴》,蒙文,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393页

[19] 《阿萨拉克齐史》,蒙文,巴·巴根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48页

[20] 《大黄册》蒙文,乌力吉图校勘注释,巴·巴根校订,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150页

[21] 该文发表于《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汉文版1992.3期

[22] 《青史演义》尹湛纳希著,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866页;[23]865页。

[25] [37] 《喀喇沁农村吉祥春联》蒙文手抄本,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26]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美]W·爱伯哈德著,陈建宪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7] 该文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4.4,发表时标题有所改动

[28] 《红云泪》,蒙文,尹湛纳希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出版,116页;[29] 72—73页;[38]10页

[30] 《泣红亭》尹湛纳希著,曹都、陈定宇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十二回,引文与原文偶而有所不同,第十回;[39]第二回;[40]第六回

[31] [32] [34] [41] 《北虏风俗》[明]萧大亨著

[33] 转引自《蒙鞑备录》

[36] 《蒙古风俗鉴》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汉译,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94—105页

标签:;  ;  ;  ;  ;  ;  ;  

尹占南与卓思图文化_成吉思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