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望琼,杨仲坤
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例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常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特点,并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中心律失常者17例,占53.12%,右心衰竭者13例,占40.62%,无症状2例,占26,25%。心电图有14例患者在V1~3导出时间Epsi-lon波,右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1+V2+V3/3)为(0.12±0.03)s,左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4+V5+V6/3)为(0.10±0.02)s,QRS1/QRS2≥1.2者19例,占59.37%。结论: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心律失常或右心衰竭为主,右胸导联会出现Epsilon波和右侧胸前导联QRS延长,在临床中有利于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诊断。
关键词: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心电图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
心脏是人体内起到独立传导、起搏作用的合胞体[1]。以窦房结点活动为基础,通过房室结传导至房室束,经左右束支同时激发左右心室兴奋性,进而激发左右心室同步舒缩,使心脏完成射血过程。致心律市场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主要以影响右室的心肌病,其病理特点是正常心肌逐渐被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所代替,也是引起人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2]。同时该病通常是家族遗传性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猝死。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例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性以及心电图特点,进一步促进临床中对该病的治疗和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例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4.65±8.63)岁,患者的首发年龄8-63岁,平均年龄(32.45±9.21)岁。其中有29例患者有心悸、胸闷症状,并有9例患者同时伴随昏厥,1例患者有家族史。
1.2方法:将32例患者窦性心律进行常规同步12导联扫描,之后对结果进行放大打印,对各个参数给予测量,将精确度升高到1ms。测量的参数以及方法见表1。每一个导联进行测量3个周期之后取其平均值。具体如表1。
2结果
32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中,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8例,占25%;扩张性心肌病8例,占25%;冠心病5例,占15.62%;心脏瓣膜病5例,占15.62%;疑诊为右室心肌病5例,占15.6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占3.12%。
32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①心律失常者17例,占53.12%。17例心律失常患者均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气促,其中反复出现晕厥的5例,占29.4%;窦房结构功能障碍者2例,占11.75%,胸者1例,占5.88%。②右心衰竭者13例,占40.62%。患者均表现出胸闷、心悸、气促、劲静脉怒张,肝静脉回流征阳性,血瘀性肝肿大,双下肢浮肿,其中浆膜腔积液3例,占5%。③无症状2例,占26,25%,体检时发现右心增大者1例,占5%。
心电图有14例患者在V1~3导出时间Epsi-lon波,部分病例只见于Ⅱ、例Ⅲ和aVF导联,其中1例几乎在所有的12导联上均可见Epsilon波[3]。Epsilon波在多数导联表现不规则,并且有向上的小棘波,但是部分的导联中可呈凹缺状和向下的棘波。通常情况下在V1~2导联中最清晰,振幅也相对较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中有1例在V1~3导联中的振幅高达0.25mV,持续时间长达0.1~0,2s。右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1+V2+V3/3)为(0.12±0.03)s,左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4+V5+V6/3)为(0.10±0.02)s,QRS1/QRS2≥1.2者19例,占59.37%。
其中有9例患者,占28.12%,出现右侧胸前导联(V1~3)出现T波倒置。1例欢在aVF导联出现显著的T波电交替[5]。32例患者主要进行的辅助检查,其中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下降者10例(31.25%)、血生化中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下降者6例(18.75%),并且低蛋白血症6例(18.75)。进行病毒全套检查,其中EVSRNA为阳性患者10(31.25%)例,抗COXB-Ig阳性患者3(9.37%)例,抗CMV-Ig阳性患者3例(9.37%)。抗心肌抗体检查中,ANT阳性者3例(9.37%),M2阳性者3例(9.37%),MHC阳性者3例(9.37%)。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像显示,右心增大,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律失常23例(95%),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26%),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19.8%)
E/A>1有6例(25%),E/A>2有1例(5%)。心脏MRI显示,均显示右心室明显增大,右心室游离壁变薄,心肌致密化不全,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运动减弱。
32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全部接受营养心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倍他乐克、
胺碘酮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起抗心律失常作用[6]。
3讨论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特征为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进行性替代,主要累及右心室前壁漏斗部、心尖部及后下壁,三者构成了所谓的“发育不良三角”。本病病因未明,家族性发病颇为常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以青年男性多见。本病临床表现早期为隐匿,以右室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临床表现与右心室病变范围有关,如果病变范围广泛可出现心脏扩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若病变局限,可无心力衰竭和临床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是部分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持续性和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偶见原发性心室颤动。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经电生理检查可证实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单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由心内电刺激诱发或终止,此类患者多有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易发生猝死。
超声心动图、同位素心室造影、磁共振,可发现右室扩张和收缩功能异常,严重的右室整体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低下、无运动,甚至可发现右心室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的室壁瘤表现。
总而言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心猝死的风险增高。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率,我们要综合家族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技术及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分析。临床中对于典型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的诊断并不难,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如心律失常、功能异常),可以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以在临床中应该善于识别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进一步促进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学波,陈萱,葛均波,等.25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3(1):11-13.
[2]浦介麟,王洪涛,刘同库,等.3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35(1):224-226.
[4]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259.
[5]贾邢倩,王凤秀,努尔巴合提.动态心电图证实心源性猝死2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8(18):960-963.
[6]FontaineG,GuiraudonG,FrankR.Stimulationstudiesandepicardialmappinginventriculartachycardia:AstudyofmechanismsandselectionforsurgeryHEKulbertus(Ed.),ReentrantArrhythmias,Lancaster,England.2013:334-350.
论文作者:熊望琼,杨仲坤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肌病论文; 病患者论文; 间期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