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八五”科技成果浅析_时政论文

四川省“八五”科技成果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八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成果总量

“八五”我省共鉴定科技成果4105项,登记科技成果4173项,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1512项,占登记科技成果的36.22%(见表一)。在4173项登记科技成果中,科研机构完成1226项,占登记科技成果的29.38%,大专院校完成1099项,占登记科技成果的26.34%,工矿企业完成957项,占登记科技成果的22.93%。从完成总量情况看,三者相差不大。

四川省“八五”科技成果总量情况

表一

|年份 成果鉴定数 成果登记数 奖励项目数

|1991

1009 1009 381

|1992933 945 343

|1993723 753 248

|1994805 826 253

|1995635 640 287

|总计4105 4173 1512

从科技成果计划完成情况看,在4173项成果中,省部级以上计划项目2059项,占成果总数的49.34%。其中国家计划项目485项,占11.62%,省部计划项目1574项,占37.72%,计划外项目2114项,占50.67%。(见表2)

四川“八五”科技成果计划情况

表二

在4173项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3429项,占82.17%,软科学成果370项,占8.87%,基础理论项目374项,占8.96%。从年度情况看,应用技术项目比重有所提高,95年度增长幅度最大。软科学和基础理论项目比重略有下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研计划调整的微妙变化(见表三)。

四川“八五”科技成果性质分布

表三

从不同单位完成国家计划情况看,“八五”我省国家计划科技攻关项目184项,其中科研机构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7项,占总量的47.28%,大专院校完成49项,占总量的26.63%。科研机构高出大专院校20个百分点,说明科研机构在科技攻关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161项国家基础研究计划中,科研机构完成28项,占17.39%,大专院校完成126项占78.26%。后者高出前者近60个百分点,说明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仍具有相当强的实力。

二、科技成果水平

“八五”我省科技成果达到较高水平。从登记的4173项成果看,国际领先154项,占3.69%,国际先进729项,占17.47%,国内领先1426项,占34.17%,国内先进1357项,占32.52%(见表四)。此外,在4173项成果中,达省部先进水平503项,占12.05%。从总体上看,科技成果达先进水平数占总数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说明科技成果研制水平在逐年提高。

四川“八五”科技成果水平情况

表四

从不同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水平分析,在国际领先成果中,大专院校所占比重最大,为40.26%,其次是科研机构28.57%,居第三位的是工矿企业14.30%,集体个体企业仅占1.31%。国际先进成果中,大专院校仍居第一位;国内领先成果中,科研机构所占比重升为第一(30.01%),工矿企业为第二(26.16%),大专院校退居第三位;国内先进成果中,科研机构仍居第一(33.60%),企业第二(22.40%)。从反映科技成果水平的这种变化趋势看,我省科研力量的精英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见图一)。

四川“八五”不同单位对成果水平贡献情况

图一

注:图中不含“其它单位”一项

三、科技成果应用

“八五”我省共完成应用技术成果3429项,已有3289项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科技成果应用率为95.92%。从年度统计情况看,92—95年科技成果应用率都维持在96%以上的高位,只有91年稍低(见表五)。这说明我省科技成果应用达到很高水平,科研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紧密。

四川省“八五”技术成果应用情况

表五

|年已应用成果数未应用成果数成果应用率应用技术项目总计

|1991 736 5493.16 790

|1992 749 2496.90 773

|1993 611 2296.52 663

|1994 649 2596.29 634

|1995 545 1597.32 560

|总计 3289 140

95.92 3429

从科技成果应用的不同单位看,“八五”科技成果应用最好的是工矿企业,应用率高达99.02%,科研机构列最后,为93.28%(见表六)。这从总体上说明,工矿企业技术成果应用在项目选择、市场、资金等方面,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少。从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特点看,一般而论,前者的技术成果应更接近工业化生产、接近市场。但从统计数据看,大专院校的登记成果应用率却高出科研机构1个百分点,这说明大专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集体个体机构技术成果应用率位居第二位,说明其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更灵活。

四川“八五”不同单位技术成果应用情况

表六

|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 工矿企业 集体个体机构 其它单位

|应用成果总量 1041 787

92188

592

|已应用成果数 971

745

91284

577

|未应用成果数 70 42 9 415

|应用率(%)

93.28

94.66

99.02 95.4597.47

四、科技成果资金投入

“八五”我省科技成果研制应用资金投入总量(以登记科技成果中获经济效益项目计算)为1315316.1万元,以3387项获经济效益成果统计,每项平均投入强度为388.34万元。资金投入总量最大年度为1992年,达548123.45万元。在总量投入中,工矿企业投入379034.14万元,投入强度列第一。投入总量强度最低的是集体个体机构(79404.99万元)。但是在项目平均投入强度上,集体个体机构则升至第一位,高达945.30万元/项,大专院校列最后(168.47万元/项)。从总量和平均强度综合看,工矿企业最高,大专院校较差(见表七)。从表七可见,我省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明显。据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景气态势四年呈一个周期即80年、84年、88年及92年宏观经济表现繁荣,银根宽松。与此相应,我省科技成果资金投入亦与此对应。88年,科技成果资金投入达“七五”最高值(194698.60万元),89年、90年有所下降。“八五”第一年即91年小幅回升(65318.3万元),92年资金投入又达到一个高值(548123.45万元)。“八五”后三年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呈下降趋势,95年回落到一个较低点(133871.04万元)。这与93年下半年国家整顿金融秩序紧缩银根有直接联系。亦说明我省科技投入还没有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机制,科技投入波动性和随意性较大。经济形势乐观,金融环境宽松,科技投入则多些;反之,科技投入则较大幅度下降。

四川“八五”不同单位成果应用资金投入情况 表七

注:表中不含“其它单位”一项

五、科技成果产出效益

据对3387项获经济效益项目统计,“八五”科技成果应用资金总投入1315316.10万元,累计新增产值6341431.90万元,累计新增利税1393849.30万元,投入产出比:1∶4,82∶1.06。91年度经济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为1∶14.68∶1.66。92年度投入大,但累计产出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为1∶3.02∶0.85。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投入产出具有滞后性和风险性,并非立竿见影(见表八)。从不同单位完成的成果效益产出看,以产值计算,科研机构最好,投入产出比为1∶8.52。以利税计算,集体、个体机构最佳,达1∶2.54,综合指标居第三位的是工矿企业,为1∶4.72∶0.98,大专院校列最后,投入产出比为1∶3.79∶0.72(见表九),这可能与其投入的总量强度较低有一定关系。

四川“八五”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情况

表八

四川“八五”不同单位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情况 表九

注:表中不含“其它单位”一项

六、科技成果未应用原因分析

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除科技经济融合度不高等宏观原因外,还具体表现在受资金、市场、技术成果自身因素的制约。“八五”期间,因缺乏资金导致成果未应用占未应用总数的35.00%,其次是无接产单位,占13.67%。技术不配套的占1.44%(见表十)。

四川“八五”科技成果未应用原因

表十

从单项原因看,因资金缺乏导致成果未应用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科研机构(44.90%),其次是大专院校(40.82%),工矿企业仅为2.04%;因技术不配套导致成果未应用,科研机构占100%;在无接产单位原因中,科研机构所占比重仍居第一位(57.89%),第二是大专院校(21.05%)(见图二)。以上说明,我省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尤其是前者在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多,形势更严峻。而工矿企业和集体、个体机构在科研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结合上要做得更好些。

四川“八五”不同单位科技成果未应用原因

图二

注:图中不含“其它单位”一项

标签:;  ;  

四川省“八五”科技成果浅析_时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