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季度通货膨胀形势分析与下半年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下半年论文,季度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2季度:价格涨幅继续回落,粮食价格居高不下
在1季度通货膨胀形势缓解的基础上,2季度商品零售价格继续呈惯性回落,但回落速度较慢,价格总水平仍然偏高。4月、5月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8%和17.6%,比1季度的19.9%下降1.9和2.3个百分点。6月份预计仍有小幅度的回落。
通货膨胀形势缓慢回落的趋势,是国家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逐渐回落的结果。首先,对经济增长速度采取“软着陆”政策,使其在高水平上缓慢下降。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4月份为15.4%,5月份为13.1%,比1季度的14.4%分别上升1个百分点和下降1.3个百分点。其次,控制货币发行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月份的M[,0]比上年同期增长25%,比上月下降0.04%,下降余额2.9亿元;M[,1]比上年增长25.4%,与上月的27.9%相比,缩小2.5个百分点,月环比则为零增长;M[,2]比去年同期增长35.1%,比上月增幅缩小4.8个百分点。虽然略为偏高,但呈下降态势。5月份的金融运行状况也基本正常。1~5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8.1%,也在正常范围之内。第三,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4月份的银行工资性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27.1%,比3月份增幅缩小1.9个百分点。
2季度物价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粮食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主要的新涨价因素,使农产品和相关产品价格居高不下。4、5月份的零售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分别上涨32.1%和31.6%,其中粮食、肉禽蛋、鲜菜价格,4月份上涨49.8%、34%和31.5%,5月份上涨47.6%、30.1%和35.1%,居各类商品价格上涨之首。另据35个大中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监测资料,主要农副产品的绝对价格水平,在5、6两月仍然小幅上涨,6月5号的资料表明,面粉价格比上月同期上涨4.3%,粳米价格上涨1.3%,籼米价格上升0.3~1.3%,鸡蛋价格上升1.2%。中国价格信息中心的资料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
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的基本原因,一是去年粮食供求矛盾对今年的延续影响,去年大米减产,粳米出口20多亿斤,局部地区受灾减产,造成供给减少,而今年的供求形势也不容乐观;二是季节性因素影响,目前粮食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三是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农民和各地粮商均有惜售心理;四是随着农民大量返城和流动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量显著增加;五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迅猛上升。4月份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升31.5%,5月份尿素的平均进价比上月上升4.9%,比去年同期上升56.9%,农膜的平均进价比上月上升9.7%,比去年同期上升29.6%。
2季度物价形势变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新涨价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已连续14个月,而5月份35个大中城市的零售价格指数月环比为零,表明在国家多种宏观政策的作用下,城市的价格上涨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住,相反,农村的价格调控工作则相对薄弱。其直接原因是农村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农民的大部分收入增长来自农产品涨价,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猛。这个现象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一,如何才能抑制农村地区的价格涨势,避免使其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引发地区;第二,任由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会造成什么影响?实际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使农产品价格刚性上升;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必然受到居民消费承受能力的限制和国家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抑制,造成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较大波动。因此,在短期内,应根据农民收入必需增长的幅度,把价格上涨和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补贴来抑制一部分价格上涨。
从目前的变动趋势看,影响物价指数高低的因素主要仍是农副产品价格。各种价格资料表明,粮食价格除个别品种外,大部分品种的价格已比较稳定,5月份粮价已有3个星期较为平稳,6月5日至9日,18个大中城市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价格小幅度下降;鸡蛋、牛肉价格将小幅上涨。按此推算,6月份的翘尾因素约10%,物价指数为15%左右,2季度的物价指数为17%左右,则上半年的物价涨幅为18.5%左右。
下半年:新涨价压力较大,调控目标已难完成
下半年的物价水平,在国家坚持以反通货膨胀为经济工作中心的宏观背景下,会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下滑。但要达到全年零售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5%的目标,压力很大。根据上半年价格上涨约18.5%的预测,下半年的涨价空间仅为12%左右,其中翘尾影响约8%左右,新涨价空间为4%。究竟如何发展,取决于下半年中央的反通胀政策,在下半年的执行中是否会有所变化,对通胀有较大影响的粮食价格将怎样发展。
粮食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秋粮的丰收程度。夏粮虽然丰收,只占全年粮食的20%,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其价格。据气象部门的消息,今年的自然灾害较多,因此,秋粮能增产多少,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不变,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很快抵消粮食产量增加对价格的降低作用。即使预计秋粮大幅度丰收,但很难按国家定购价购进。因为目前的粮食牌市差价已接近60%,中央规定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价外补贴的形式完成收购任务。各地为完成粮食收购和控制本地区的价格上涨,必定在不同程度上给农民补贴,并采取或明或暗的境内封锁出境和境外抬价抢购措施,导致市场粮食购销价格的上升。此外,秋后各地急于补充粮库,农民又具有浓厚的惜售心理,一方面增加了需求,一方面减少了供给。因此,下半年粮食价格仍将有小幅度的上升。
猪肉的价格上涨可能成为下半年农产品价格的显著特征。随着5、6月份猪肉价格的下跌和饲料等价格的上涨,农民养猪的比较利益日趋下降,各地已出现生猪提前出栏和宰杀母猪现象,猪肉供应短缺必定会在下半年的价格上表现出来。由此还会拉动相关产品和蔬菜等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
棉花由于减产,下半年价格上涨已成定势,对纺织和服装行为的价格推动将十分明显。
需要警惕的是地方可能重新抬头的“投资热”和目前企业结构性的资金紧张,可能再次成为逼迫中央多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升级的新的突破口。据统计,1季度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2%,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增长49.3%,还不包括房地产投资。4月份又增加新开工项目3000多个,主要是地方新增的开工项目。带动现金投放扩大,比去年同期少回笼317.6亿元。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愈益严重,4月份工业企业的应收帐款达7086亿元,比上月增加160亿元,直接增加了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企业流动资金的结构性紧张,表现为生产环节资金增加少,流通环节资金增加多,占46%;正常周转金少,占68%,沉淀资金占用大;帐面资金多,实际资金少等,都会拉动货币发行量增加。
另一个需要警惕的是地方新调价项目的出台。由于各种复杂的矛盾,今年各地要求调价的总金额达1000亿元,问题比较集中的是生产资料行业,某些产品的价格偏低,如果长期用行政手段压,可能积累更多的结构性价格矛盾,造成这些行业的价格扭曲和生产困难。因而少量调价项目出台难以避免,但数量控制不好,必定引起相关价格的连锁反应。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通过继续加强各种宏观控制措施,努力控制新涨价因素,全年物价指数可能在1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