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183:里科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兼论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托马斯·183:里科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兼论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托马斯#183;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兼谈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格论文,托马斯论文,中小学论文,美国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托马斯·里可纳(Thomas Lickona)是美国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其教育思想和方法在道德发展研究和价值观教育领域享有国际声誉。1991年,里可纳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一书,从为什么学校要进行品德教育、价值标准的内涵、学生应当具有的美德、实施品格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曾获得美国克里斯多夫奖,被视为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的精华之作。

一、反思价值澄清论,重建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一书针对的是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的社会状况及道德教育状况,具体说,该书的品格教育思想是在反思价值澄清学派的核心思想“价值中立”的基础上提出的。价值澄清学派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主张一种在大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不加区别地尊重差别的理论,即人们所称的价值澄清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价值中立”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他在价值观念方面到底做了些什么——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根据这种解释,人们平常遇到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难看出,价值澄清论主要关注的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而非价值观念的内容。它让教师根本不用去尝试教授价值观念,教师的工作只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那种成年人应该在对或错的方面直接指导孩子,甚至试图影响孩子的“价值定位”的观念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1]。

在里可纳看来,价值澄清论有其积极意义,它突出了重要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缩小学生所认同的价值标准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差距。但是价值澄清论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里可纳认为,在品格教育中仅仅靠价值澄清是远远不够的,它把很多琐碎的问题与重要的问题混为一谈。最为严重的是,它将肤浅的道德相对主义四处扩散并带进了校园。该理论不区分“你想做什么”和“你应该做什么”,没有人要求以一种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人说一种价值观比另一种价值观更好或更坏。里可纳认为,价值澄清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忘记了成人只需要明确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而孩子们首先需要的是,成人世界在促进价值观形成方面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帮助[2]。

正因为学校在道德问题上持中立立场,整个社会又强调个体的价值,致使道德沦丧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并影响到青少年。“贪婪和欺诈被大家看作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个人主义对个体的重视已经使自利成为一种受尊敬的生活方式。80年代早期的《今日心理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年轻人的不规范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总的道德趋向呈现出日益沦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暴力与破坏行为激增,作弊行为普遍,藐视权威,欺辱同学,粗话流行,性解放,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感不断减弱,吸毒、酗酒、自杀等自毁行为比比皆是[3]。

由于产生了这些弊端,到20世纪70年代末,价值澄清论开始受到其他价值观教育理论的挑战,比如劳伦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1988年价值澄清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价值观与教学》的作者之一莫理尔·哈明在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树立明确高尚的价值观》中也承认,“我们所强调的价值观的中立性可能已逐渐在侵蚀我们传统的道德理论”[4]。

作为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里可纳为把“品格教育”推上国家教育日程而奋斗了近三十年,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把核心价值观如尊重和责任灌输到学校的课程和校园文化中去,把高质量的品格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一直是里可纳的不懈追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20世纪后期的二十多年中,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重新回归与里可纳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针对价值澄清论,里可纳提出了进行品格教育的十条理由: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紧迫的需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价值观教育都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当成千上万的儿童从父母双亲那里几乎得不到道德教育的时候,当作为道德中心的教堂和寺庙也远离儿童生活的时候,学校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就变得尤为重要;即使在价值冲突的社会里,也存在着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除非人们一致承认正义、诚实、文明、民主及尊重真理等价值观,否则多元论是不能成立的;民主社会尤其需要道德教育,因为民主政府就是人民自己做主;没有无标准的道德教育;道德问题是个人和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学校道德教育得到了来自联邦、州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的广泛支持;如果想留住优秀的教师,那么对道德教育毫不掩饰地赞同是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可行的工作[5]。里可纳的观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需要:面对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学校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二、良好的品格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里可纳认为,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品格包括知善、欲善和行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6]。三者都为道德生活所必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通过中小学开设的专门化的品格课程和发掘艺术、文学、历史等学术课程中的品格教育内容,由学校、社会、家庭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最终成为“行善之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里可纳提出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是一种大德育概念。

在里可纳看来,道德教育有两大宏伟目标:助人聪慧,助人善良。“善良”可以用具有客观价值内容的道德价值来解释——这些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弘扬个人与社会的善行。尊重与责任是两个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构成了可以传授的公共道德的内核。尊重意味着重视某人或某事的价值。它包括尊重自我,尊重所有人的权利与尊严,尊重维系所有生命的环境,尊重是道德具有约束力的一面,它使我们避免伤害应当受到尊重的东西;责任是道德具有的积极一面,包括关心自我与他人,履行我们的义务、奉献社区、减轻苦难,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培养尊重和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二者成为学生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观;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学校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包容一切的措施进行价值观教育,利用各个阶段的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品格。所谓全方位措施包括12种课堂和校园策略[7]。

品格教育实现的途径在课堂上表现为要求教师做到:

1.作为施爱者,关爱和尊重学生;作为道德楷模,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作为指导教师,支持正确行为,纠正有害行为;

2.在教室里创造一种道德社区,帮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一个有价值的成员;

3.实践道德纪律,利用制定和实施规章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自我控制以及对他人的普遍尊重;

4.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包括让学生参与决策、分担责任,使课堂成为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场所;

5.通过课程传授价值观,利用文化课程为载体测试伦理道德问题;

6.利用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帮助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及技巧;

7.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心以及重视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8.通过阅读、写作、讨论,鼓励学生进行道德思考;

9.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有能力、有义务以公平、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

全方位的措施要求学校做到:

10.培养学生超越课堂以外的爱心, 运用鼓舞人心的榜样和为学校与社区服务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通过给予关心来关心别人;

11.通过校长领导、校园纪律、校园社区感、学生民主管理、成人道德社区、道德问题演讲等,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一种全校范围的大环境,支持和强化课堂传授的价值观;

12.吸收家长和社区人士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合作伙伴, 协助家长当好学生的第一任道德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校的品格教育,在巩固校园价值观教育方面寻求社区帮助(如教会、商业机构以及媒体等)。

对于学校与社区、家长共同合作,促进中小学价值观教育,里可纳还提出了17条具体措施[8]。具体是:

在为家庭生活提供社区服务方面:

1.强调家长在全国性的品格教育活动中对儿童的重要作用;

2.政府政策要支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纽带关系和家庭生活;

3.州一级的重大活动,比如威斯康辛州家庭教育年等,要帮助家长成为儿童最重要的老师;

4.根据“面向21世纪的学校”模式为家长提供在校期间和校外儿童看护以及其他支持;

学校与家长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合作:

5.进行家长价值观调查,要求家长确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逐步树立的品格特点;

6.重视家长在学校制定价值观教育计划中的领导作用,设计家长参与价值观教育的计划,鼓励家长在家庭里向孩子传授良好品格;

7.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技能研讨班;

8.为高中学生开设儿童发展与做好家长的必修课;

9.为家长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价值讨论材料,巩固学校课堂教育成果;

10.控制电视与电影的负面影响;

11.家长参与并支持学校制定的学生纪律;

12.举办研讨班(如殷切期望计划), 教育家长如何帮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取得更好成绩;

13.帮助家长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14.提供以学校为基础的支持计划,为家庭出现裂变的儿童和家长提供支持;

15.让整个社区参与制定并确认应当在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一致的价值观;

16.通过向家长发放学校价值观教育手册,与家长进行沟通;

17.营造一种校园合作氛围,使学校和家长能够有效地解决价值观冲突。

里可纳批判了价值澄清学派的消极部分——反对价值观教育中的灌输手段和相对主义,继承了其合理部分——重视儿童在品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在品格教育中进行合理的灌输是非常必要的思想,认为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品格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评价

从美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品格教育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美国建国初期中小学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独立战争时期的许多领导人认为,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感到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放到了教育的首位,而道德、伦理教育却受到冷落。及至60年代中期,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旧有的价值观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价值澄清论宣扬的“价值中立”思想主导了当时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教师不再也不能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只能引导学生讨论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对一些价值观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并做出选择。

进入80年代以后,被改革和内部斗争搞得疲惫不堪的美国社会似乎开始回归正常状态,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前往教堂的人多了,离婚率也开始下降。在整个80年代,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针对学校状况的报告,认为学校的许多失败之处本质上是道德教育的失败:纪律差、暴力行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辱骂、学生通过看电视和吸毒逃避严肃的学术活动,等等。这一时期,道德教育又重新引起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人们普遍呼吁各级各类学校要“进行道德思考”、向年轻人介绍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

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有总统参加的全美州长会议,乔治·布什总统在会上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报告。报告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的活动”。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回归的历程告诉我们,教育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也根本不存在没有价值观念的教育。学校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传授着价值观念,特别是教师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果学校不向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闻媒体中传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暴力、性、自私自利等就会填补学生的价值真空,最终的后果是学校无法完成其教育使命。因此,学校要想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就必须向学生传授诸如公平、正直、责任、坚忍、诚实、宽容、合作、尊重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这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和多数公众的共同心声。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美国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改变,理解、互助、公平、诚实、可信赖、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仍然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伦理要求,这一点在美国的根本大法《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中可以找到依据。

这些变化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美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一些新变化。托马斯·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中小学现行品格教育的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这也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科文·瑞安于1986年提出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五个E”),即例子(Example)、解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经验(Experience)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对于当代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来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被权威人士誉为“一部唤起青少年尊重与责任感的绝好教材”,“任何一位试图改变学校教育的人都应当阅读”。

标签:;  ;  ;  ;  ;  ;  

托马斯·183:里科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兼论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