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应以现有居民人口调查为基础--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思考_空挂户论文

人口普查应该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普查论文,第五次论文,现住论文,人口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业已结束。本次调查误差大于前几次人口普查,引起人们的遐想、猜想和误解。作为亲身实践者,仔细体验人口普查、回顾人口普查具体实践,笔者发现从问卷设计、组织工作,到实地调查,都有一些值得改进、改革的地方。

一、原指标体系太复杂

普查表虽然是由长期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士设计完成,具有相当的科学严密性,但普查表填写难度要求太高。一切普查表格对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基层普查员来说,尽管经过培训,仍然不甚明确。这样必然对普查数据的精确性产生不良的影响。实际上,普查表的设计应该以大多数普查员的实际文化程度(初中)作为出发点,做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即能使95%的普查员经过半天的专业培训,就能掌握95%以上的正确填写(陈桦、郑晓东,2002)。江苏省实际规定,长表普查员至少要培训7天,短表普查员培训不得少于4天,但即使如此,普查员对很多问题还得讨论、请示。考察其原因,指标太复杂了,相关部门编制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填写说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员手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手册》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业务问题解答汇编》等多个手册,分别对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指标进行说明,还有许多补充说明,甚至还有补充说明的补充。

人口数的统计是普查的关键,但恰好该指标因调查的是常住人口,涉及户口问题而严重失准。如果我们进入某一家庭,并不能立即对每个家庭成员进行登记,而是要确定是否属于本次普查的对象。首先,要判断人和户口的相对位置,是人在户口在,人在户口不在(暂住人口、流入人口),还是人不在户口在(流出人口);其次,要判断是否应该在本地区登记;再次,要判断作为户记录登记还是个人记录登记;然后,要判断作为常住人口还是作为暂住人口登记;最后,要判断属于常住人口五种人中的哪一款人。人在户口不在有4种判断方法;人不在户口在则有多种判断方法,详见下图。还有很多例外和具体说明,都在这些图例之外,这一切都需普查员理解并且记住。

图1 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判断方法

这次“五普”登记原则是见人后,先判断其是否离开户口所在地6个月以上,然后再决定是否登记。如果正好在6个月左右,很难判断6个月以上、还是以下;再如虽离开户口所在地6个月以上,但偶然回户籍所在地也在流入地统计。但不同人对这“偶然”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就有完全不同的登记方法。

二、户口观念淡薄导致常住人口统计欠准

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到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从过去的在严格户籍管理下的封闭人口到如今全国人口的大流动,我们始终采取“常住人口”的登记原则。这一原则需要借助时间和空间加以判断,常住人口并非传统意义下的时点人口,而是考虑其前6个月户口所在地后的时点人口。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抽样调查的数据中,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就发现有严重失真的情况,已经表明这种调查方法会造成流动人口大量漏报的现象(陈桦、郑晓东,2002)。我国户籍管理弱化,人户分离比例越来越多,成为统计失实的重要原因。

比较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在户籍记录的负面作用已越来越大。过分强调普查记录与户籍记录的一致性,必将增加人口普查工作量和难度,并使普查结果受户籍记录的制约而失准。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户口,大部分国家调查的是现住人口,即调查时点拥有和租用本住房的人,其包括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甚至是外国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口与人们利益的相关程度越来越低,户口观念的淡薄,使得无户口人员大量增加,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也越来越多,户籍管理很难适应这些变化的需要。因此,人口普查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以户籍管理资料为主要根据,或者说不应调查常住人口而应调查现住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某街道调查表明,2.5万总人口中,人在、户口在仅占53.8%;人在、户口不在(流入、暂住人口)占20.5%,其中,居住本地半年以上为16.1%,居住本地半年以内、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2.5%、居住本地半年以内、离开户籍地半年以内(未登记)1.7%,户口待定0.1%;人不在、户口在(流出人口)(不在本地登记、空挂户)25.4%,其中,外出半年以上23.3%,外出不满半年2.1%;人不在、户口不在(出国人口)占0.3%。流动人口竟占当地人口的46%以上,这是当初未曾想到的。

研究发现,有些“人不在、户口在”的人口并非真正的流出人口,而是长期空挂户。空挂户出现的表面原因是人们对故地的留恋,但实际上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空挂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户口观念淡薄,与户籍关联的日常需求日趋减少,迁不迁移户口无所谓;其次,小孩上学是按学区划分的,学校的差价往往在数万人民币,为孩子上个好学校,当然人们不愿将户口迁离城区;再次,原来的拆迁政策是按人分配新住房的面积,人越多,分配的新住房面积越大,拆迁的补偿也越多,现在虽然改了,但人们思想上仍有阴影,总觉得户口在市区总比在郊区好;最后是城建、房地产开发等部门在居民拆迁过程中未和公安部门协调好。街道某地段几年前因道路拓宽,拆迁了100多户居民住宅,有些暂住过渡房,有些买了新房子,但仍有很多居民的户籍没有随住房安置而迁移,以致于这些居民的户籍空挂在新建的马路上。随着城建改造、拆迁增加,这种空挂户越来越多。原分配住房太小,很多人在郊区又购买一套;或夫妻俩以不同的名义购买两所福利房子。市区住房准备出租,随便空挂某大人或小孩名字,并未发生真正的人口流动。本次调查中,最小的空挂户户主的年龄竟为1岁。所以在普查表设计时,应该从源头上区分人口流出与户口空挂,以正确统计人口流动量。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采用的是邮寄自填、电话调查、入户采访等多种调查形式,而60%以上的家庭在普查规定时间内,寄回了普查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普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周云,2001)。美国还规范普查次数,3次电话采访,3次走访仍未找到人,则允许通过邻居了解情况,得到部分普查信息。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电话普及程度的提高,其可能也是今后中国普查的发展方向。因此,普查问卷应该尽量设计得容易看懂、容易回答。其人文思想实际上是,把方便留给他人,以求得他人的配合和合作,将困难留给自己,重点在资料分析技术方面下功夫。世界很多社会调查中,都设计非常简单的调查问题,配以间接估计分析技术等,以搞清相关问题的事实和真相。我国过多地强调面对面的直接填表调查,而且必须要有被调查者的签名,这样做留下很小的作弊可能,其代价是给群众造成较大麻烦、调查经济费用高、调查者承受工作压力大。

如果普查中采用现住人口登记的方法,这样调查的完全是时点人口,就可坚持“见人就登”的原则,就和国际人口普查进一步接轨了。如果调查现有人口,是否会缩短现场登记的时间,增加普查员呢?不一定,首先,在发达地区可大量采用问卷自填的方法,以减少工作量;其次,调查问题简化后,可减少调查工作量,提高调查速度;再次,仍可以在普查结束后进行人口登记,追问普查当天在哪里,是否进行登记(有普查证)?只有调查现住人口,才能了解时点流动人口的真正流向和时点中国人口基本情况。

三、人口普查调查和资料开发的改进意见

2000年我国第一次采用长短表调查技术。长表调查的个人项问题为26个,仍少于美国长表(每家庭仅有一人需填58项,其余人只填33项),短表个人项的相关问题9个,多于美国个人项填报项目6个问题。以后普查的问卷设计趋势应该是,长表更长、短表更短。普查短表今后将仅仅反映人口数多少,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则主要通过普查长表反映出来,故对于长表的抽样方式、调查准确性更为关注。要搞清我国基本人口数量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相对指标的准确性,如三大产业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文盲人口比例、流动人口比重等。

普查资料的开发应该是多方位的,普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仅江苏省五普就花费了近3亿元人民币),普查资料不仅应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应该为地区经济发展、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在计算机高度发展的今天,仅提供咨询报告、文字数据汇总资料是不够的,国家相关部门应树立信息共享的思想,尽快在网上向大专院校、科研部门、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提供1%(或者1‰)原始信息化资料,以充分满足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等多方位的需求。只有关心、使用人口普查资料的人多、才能充分发挥人口普查的作用、降低普查的相对成本,从而使得人们对于人口普查配合程度提高。资料的过度保密,实际上是部门对普查资料的垄断,不利于人口普查资料的深度开发使用,甚至会影响、葬送整个人口普查工作。试问全国第一次、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今何在?当初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除了几个印刷数据资料外,还留下些什么?缺乏信息共享的思想,没有学术机构、研究团体的积极参与,仅靠少数政府部门有限的开发,是造成普查资料信息大量浪费的主要原因。

标签:;  ;  ;  

人口普查应以现有居民人口调查为基础--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思考_空挂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