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践课程观初探
——以教育实习为例
赵湘学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摘 要: 师范类专业认证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中,要改变观念,认真开展好教育实习工作。一是实践观,要让学生有从教的经历;二是德育观,要让具有从教的情怀;三是合作观,要让学生有从教的地方和良师益友。
关键词: 师范;教育实习;实践;德育;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师范类专业认证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增强高校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目的也是针对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范毕业生素质有待提高以及教学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期待通过专业认证来提高师范专业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主要课程与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积累一些教学经验,为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一直以来就作为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实习又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条件与因素的影响,导致执行的时间和质量大打折扣,甚至有的没有组织集中实习,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对师范专业内涵认识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师范类专业要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改变观念,直面问题,认真开展教育实习工作。
试验组生猪入舍头数为30头,发病数为4头,发病率为13.33%。对照组生猪入舍头数为30头,发病头数为7头,发病率为23.33%;试验组生猪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10个百分点,降低了42.86%,差异极显著(P<0.01)。
3)扩充性和灵活性原则。充分结合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的发展要求,系统应具备未来功能升级的条件,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扩展性。
一 实践观:从教的经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而且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2]毛泽东关于实践论的正确论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3]中国古代就有了对实践的科学认识,如战国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南宋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近代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等,都是认为实践在认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8年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曾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了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各种问题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所以,实践出真知。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阶段实践的核心环节,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践行,是对师范生的实践锻炼。我们知道学校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平台,课堂是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主阵地,讲台是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知识水平的舞台。那么教育实习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校,走入课堂与走上讲台。所以,只有教育实习,也必须通过教育实习,才能让师范生体验教师职业和接触中小学生。另外,教育实习要注重实习生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掌控教室,课后总结和反思。在教育实习期间实习生要多与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交流,了解中学管理、服务、育人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实习生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与班级管理,在实习学校处理好与领导、老师、学生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实习的形式必须以集中实习为主,要保证学生实习期间有足够的上课时数和管理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总之,只有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让学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锻炼自己,才能培养出能上课、会管理的好老师。
二 德育观:从教的情怀
“德”是教师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教育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注重言传身教。“德”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中国人民历来都是崇德尚礼的,历史上从不缺乏德行兼备的榜样和模范。古人提出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以德修身”、“止于至善”等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不体现出中国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关键在实践,重点在落实。师范教育首先是品德的教育,只有品行端正了,讲台才站得稳、站得牢。
教育实习要让学生具有从教意愿,拥有教育情怀。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实习各环节,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组织实习生认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知道一个老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要以正式教师的身份的要求自己,注意言行举止,重视言传身教。首先要多学习,向中小学校老师学习,向优秀同学学习。然后是要注重师德体验,在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中提升自己。实习生只有身体力行地践行师德师风,才能产生对中小学教师行业的职业认知。通过教育实习让师范生体验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要让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立身与校园、课堂和讲台。大量的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后,开始有了从教的意愿,甚至乐于从事教师职业。总之,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应该从师范教育的起始阶段启蒙,应该从教育实习的实践中孕育。
黎永兰殁年41岁,去世时任广安市广安区政府副区长,主管科教文卫等工作。据介绍,黎永兰在去世前刚刚明确了正处级待遇,还没有来得及落实,就突遭横祸。
三 合作观:从教的氛围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开放办学成为大势所趋。1969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赫尔曼·哈肯教授首次提出协同学理论,认为事物或系统间互相配合与协调,从无序转向协同有序,就会产生合作效应。[5]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更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与基础教育的下环脱节、脱轨,而是要接地气,主动对接中小学教育。当然,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要具备协同育人的观念,有团队合作、相互帮助的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校校合作机制以及实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双导师”制,都是探索协作育人机制,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这种协同育人机制必须依靠教育实习的实践活动,将高校教师教育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教师情怀。要实现合作的双赢,可以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把实习学校和中小学老师甚至中小学学生请到大学来,一方面让高校的领导、专家和大学生走到中小学去。与实习基地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和中小学要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多多听取中小学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实习学校有什么需求和需要支持与帮助的地方。定期组织师范专业学生与实习基地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并邀请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师生到高校校园研学、体验、讲座等。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不仅有助于实习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也是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建设良好合作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能够起到保障相互之间联络、沟通、交流的作用。实习指导老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并注重梯队的培养与团队的协作,持续性地开展实习指导工作。指导老师采用“传帮带”的办法,既要有多年教育实习经验的老师坐镇,又要有新的年轻教师加入。高校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要经常参加中小学的课程建设和课改活动,了解基础教育的前沿与现状,有较长的时间深入中学兼职、兼课,通过基础教育的实践来完善师范教育的不足。中小学校有教研员、带头人、高级教师,他们熟悉基础教育的特点,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能为实习生做更好的引导与培养。中小学的教育实习指导老师也应受邀参加高校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研教改的研讨,为师范教育建言献策。同样,学校之间、老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实习效果。实习生与实习学校之间的配合与否,实习生之间的帮衬与否,实习生与中小学生之间的融洽与否,这些都是决定教育实习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目前,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师范类专业认证也已拉开帷幕。只有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精神,不断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高校与中小学校的协同创新,才能推进教师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教乐教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9-11(01).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 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本文引用格式: 赵湘学.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践课程观初探——以教育实习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6(42):92-93,99.
基金项目: 湖南科技大学教研教改项目(916G31754)。
作者简介: 赵湘学,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学与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