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市 300071)
摘要:为保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改革创新的历程,科学分析了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围绕大数据、生态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方向。
关键词: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展望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平稳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是决定性因素”,认为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沉重。因此,开展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借鉴苏联模式,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逐步建立了条块管理为主的运行制度、行业计划管理优先的组织制度以及指令性管理主导的工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正常运行[1]。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组织制度改革
从新中国建立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行政管理组织制度以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的职能体系为框架,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主导的制度框架逐渐被打破。1982年的政府组织制度改革,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行干部年轻化;1988年的政府组织制度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政企分开、政府将权力下放企业中;1993年政府组织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各部门编制进行了适当精简;1998年为了应对东南亚经济危机,我国政府进行了一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组织制度改革,受此影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有效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政府于2003年开展了新一轮的组织制度改革,其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此次改革的重头戏;2008年的政府组织机构改革以“大部门制”为导向,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整合;201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坚持“大部门制”的思想,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中。纵观上述七次改革,可以看出我国的组织机构改革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先调整机构后调整政府职能;二是先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后社会领域管理部门。
2.运行制度改革
在计划经济阶段,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运行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分别运行,运转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行政制度缺少稳定的规范,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运行效率较低;第三是运行制度僵化、封闭,行政系统运转不灵活,缺乏与外界的联系。造成政府行政管理运行制度运行不畅的根源在于封闭性,这与当时我国面临的复杂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后的几次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通过优化调配层级之间的行政要素配置制度,充分调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增强了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行政系统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信息公开制度、协调制度的推行,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工作的透明度。
3.工作制度改革
所谓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度是指政府部门采取具体执行方式履行职责时需要遵守的规范性约定,如监管工作制度、执法工作制度等。在计划经济阶段,我国政府主要实行管制型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历经改革创新,上述工作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是转变经济调节制度。为科学合理的对经济建设进行调控,我国政府采取了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经济活动管理工作制度;其次是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交易的公平性,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管;第三是建立综合执法制度,创建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制度,并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制度试点;第四是优化社会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城乡保障制度等;第五是完善公共服务制度。通过调整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服务方式,逐步完善新型公共服务制度。从上述变革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行政工作制度正在实现深度转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重点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据统计,2014-2015年两年内,国务院取消、下放、修改行政审批事项高达1300余项,涉及国务院机构42个,改革范围涉及企业发展、资产处理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改革力度大、改革针对性强、制度创新位阶高等特点。
2.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度简称为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和私人企业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式的伙伴关系,可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运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公共设施基础建设[2]。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PPP模式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可以规范市场主体的商事活动行为,但是现行的商事制度存在审批环节繁琐、对市场干预影响大等弊端,因此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微观市场的内在活力,为大众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范事中事后制度,我国的商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对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4.第三方评估制度改革。将第三方评估制度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中,可以为政策实施提供可靠的社会保证。引入第三方评估,其一可以彰显科学精神。通常情况下,评估者是各个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具有丰富的研究和实际经验,可以敏锐的发现问题并给出客观的评价;其二,第三方评估具有独立性优势。由于第三方机构与政策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因此可以公平公正的开展评估工作。
5.税收制度改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的形势下,减税免税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挖掘市场潜力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营改增”是主攻方向,自2011年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实行“营改增”试点开始,到2016年营业税全面废止,这一财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的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压力。
6.权责清单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改革。实施权责清单制度,可以将分散在各种法律中的行政权力和政府责任集中到一起,不仅有利于政府理清权责边界、规范权力,也有助于社会舆论监督,可以真正意义上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此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有助于政府制度建设的透明化。
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涵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改革对于调解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呈现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稳步加大、城乡统筹推进等特征。
三、未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展望
1.党和国家的主体目标引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总方向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目标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深化职能转变,合理配置行政权力,使政府职能更多的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使政府能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大数据导向的科学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行政管理”、“云上政府”等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3.注重生态平衡。构建科学的生态管理制度体系,引导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3]。完整的生态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综合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倡导全民生态文明的公众合作治理制度以及落实生态环境责任的主体责任制度。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深度融合,逐步建立适应生态建设的政府职能体系,可以使政府职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汪玉凯.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思考与展望[J]. 党政干部学刊, 2008(1):23-26.
[2] 潘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J]. 企业文化旬刊, 2017(6).
[3] 段小力. 基于新常态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分析[J]. 理论导刊, 2017(10):26-30
论文作者:梅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政府论文; 制度改革论文; 制度论文; 我国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论文; 工作制度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