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特征,对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发展 城市空间分布
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滞缓的局面,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1978年的29年间,城市数量仅增加了55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6年进一步放宽设市标准以后,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978-1994年的16年间新增加城市423个,是1949-1978年新增数量的近8倍。1994年全国城市达到619个。本文主要通过1978年与1994年资料的对比分析,拟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特征加以探讨,旨在探寻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城市布局更趋合理提供些许参考。
1 全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
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潞西连线为界,此线以东约占全国面积的45%,1978年全国191座城市中位于这一地带的达169个,占总数的88%,而西半部55%的面积仅拥有12%的城市而且全国13个特大城市与24个大城市中的21个都位于东半部。至1994年全国城市数量增至619个,其中有560座位于连线东侧,占总数的90%。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分布强烈地表现出东部地区集聚的特点。再从1978年到1994年增加的423个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而东侧地区增加数量多达391个,占新增城市的91%。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态势进一步加剧。
我们运用“方格分析法”对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类型进一步加以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的1978和1994年城市频数分布图。从图(A)可以看出,高频数方格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临接沿海地区的省份。从这些高频数地区向内地,方格频数等级逐步递减,广大西、北部地区分布着大量低频数的方格和频数为0的空白区。我国城市偏集东部的特征十分显著。
1978年与1994年我国频数分布(方格分析法)图
计算结果还表明,全国城市分布1978和1994年均呈高度集聚的分布类型,/o[2]值分别为0.306和0.077(图(B)),但1994年的/o[2]值明显低于1978年,证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是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剧。
1978年与1994年我国城市频数分布(方格分析法)图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城市增长在一定区域内成组成团分布,并形成一些城市集聚区,包括:长江三角洲集聚区,集中了1978年以来新增城市的15%左右;华北平原聚集区,集中了新增城市的14%左右;东北松辽平原集聚区,集中了新增加城市的11%左右;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集聚区,集中了新增加城市的9%左右;珠江三角洲集聚区,集中了新增城市的4%左右(其面积仅占全国的0.03%)。1978年以来,这五个地区的新增城市超过了总数的59%。新增城市成组成团分布具有必然性,这些集聚区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与解放后的城市建设基础,都为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逐渐形成组团式集聚的特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新增城市在分布上进一步趋向东部和沿海地区,致使我国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加剧。这一特征是自然、政治、经济、人口和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与1978年后我国制定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发展重点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分不开的,它直接导致了投资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和这一地区城市的加速建设和发展。同时,由于五个经济特区,15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带动,加快了东部地带的设市进程。中部地区由于临接东部,可以较容易接受东部和海外的经济辐射,城市发展的情况好于西部。而广大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城市分布密度很低,大部分地域远离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既不能得到城市工业的带动,本身也难以集聚,所以城市发展始终低缓。
2 省际区域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
我国城市发展的省际差异十分明显(表1)。以每百万平方公里分布的城市数量来看,1978年全国平均密度为19.9个/百万平方公里,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包括上海市),为106.2个/百万平方公里,最小的西藏仅为0.83个/百万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128倍。到1994年,两者城市密度相差高达213倍,较1978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各省区密度来看,城市密度大于170个/百万平方公里的有9个省,除河南、湖北两省外,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密度较大,在110-169个/百万平方公里之间的省份有7个,基本都位于中部地区;密度较小的省区有6个,大部分为西部省区;密度低于40个/百万平方公里省区有7个,覆盖了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总趋势是,城市密度自东向西逐步递减,1994年西部地区的年均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仅相当于东部的约1/6。
表1 1978-1994年全国各省区城市密度变化
资料来源: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同《全国市镇及其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整理计算。
这里引入指标CD值[①],分析1978-1994年各省区城市密度的变化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城市密度的动态变化,用以度量某省密度相对于全国平均密度变化的增幅。CD>1,其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CD值越大,相对增幅越大;CD<1则相反。从表1可以看出,CD>1的省区几乎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与其邻近的中部地区,增幅最大的省区(CD>4)为浙江、沪苏、广东和山东,均为沿海省份,而CD<1的省区绝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以上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密度变化的省际差异相当显著,总体来说,以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提高最快,增幅最大,同时部分中部省份(如河南、湖北)也有较大提高。而西部地区则非常低缓,这样,城市密度的省际差异进一步增大。反映至空间上,则是愈发加剧了城市密度自东向西递减的不平衡态势,东部省区城市分布更趋密集。
城市密集发展变化的省际差异性与新增城市空间分布的省际差异密切联系(表1),新增城市超过20个的省区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新增城市在10-20个之间的主要为中部省份,其余省份都不到10个。可见,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和其邻接地区城市数目增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城市数目增长慢。
由于我国各省区内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故省内城市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总的趋势是:自然条件差异大或面积较大的省份,城市往往集中分布,自然条件较好或差别不大或面积较小的省区,城市分布相对均匀。
3 三大经济地带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1949-1978年东部城市发展相对滞缓,城市分布格局趋向均衡,很明显,这一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东靠西移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结果。1978-1994年在423个新增城市中,有209个分布在东部,增加速度高达13.1个/年,大大超出中部和西部,其结果,城市比重迅速提高,城市数量位居第一。这种不同地带的差异性增长导致了不平衡城市空间分布格局。此外,从表1中,1994年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平均城市密度分别为209.7、81.9、20.7,1978-1994年城市密度的平均增幅水平(CD值)分别为3.56、1.16、和0.30,西部地区增幅仅为东部地区近十二分之一。可见,东中西新增城市分布递减趋势显著。这一时期的特征,无疑主要是由于区域不平衡战略和东中西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结果。
表2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增长(1949-1994年)
资料来源: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全国市、镇及其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运用方格法,1978年三个经济地带城市都呈集聚分布型,/o[2]值分别为0.417、0.302和0.306,东部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这是由于东部省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小的缘故。到1994年,东中西三带的/o[2]分别为0.115、0.112和0.163,集聚程度均比1978年提高,而以东部集聚性变化最大,西部相对最小。这些数字表明,1978年以来新增的城市在三个地带均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从而使各带城市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虽然,三大经济地带1994年的/o[2]值十分接近,但造成这三个较低/o[2]值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集聚类型的差别上。
东部地带拥有较多高频方格(频数>17数的方格有8个,最高频数达51个),致使/o[2]较低。这些高频数方格覆盖的区域代表了我国东部的城市密集地带。目前我国的五个大型密集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宁中南部和四川盆地城市群)中有四个分布在东部。因此,东部地带的集聚类型表现为组团集聚型。
中部地带城市呈集聚型分布,主要由于存在几个较高频数的方格,使/o[2]值较低。这些方格所代表的区域与前面分析全国城市分布状态时的密集省区非常吻合,主要是河南、安徽、湖北和江西等区域。改革开放以前,中部城市的发展势头曾快于东部,城市增长数目较大。由于中部地带也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条件和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和新兴工业基地的不断建立,加上受到邻近的东部地带的经济辐射,城市发展较快,表现为沿长江干支流、京广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黔线公布,并正形成一些城市带。因此中部地带的集聚类型为带状集聚型。
西部地带较低的/o[2]值与东中部有显著的区别。它是该地带存在大量低频数和零频数方格的结果。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低,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均受到很大制约。1978年以来,尽管城市数量也有一定增加,但增加量远远不及东部和中部,差距逐年拉大。在分布上,西部地带表现为点状零星分布格局,尚未形成集中分布的类型。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发展十分迅猛,城市数目逐年迅速增加。并使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亦受到很大影响,从总体上强化了我国城市偏集东部的不平衡态势。不同区域城市分布格局亦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加强了三大经济地带的城市集聚程度,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省际差异明显拉大,三大经济地带的不均衡性也在进一步加剧。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空间分布非均衡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我国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只有更集中有效地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较快地形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具有增长极作用的城市密集区,并逐渐向内地进行经济辐射和渗透,带动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才能最终达到全国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相对均衡。为此,我们应该在发挥大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带的形成,以使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更趋合理。
A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ESE CIT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Yan Xiaopei
Wang Ling
(Centre for Urban & Regional Studies Zhong shan University)
Key Words:China; Urban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 since 1978,and probes into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law of Chinese cities.
注释:
① CD=某省1994年城市密度—该省1978年城市密度/1978-1994年全国平均密度的增加值